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89章 荆轲刺秦王
    第290章

    嬴政与一个与昌平君有血缘关系的女子生下了皇长子扶苏。

    如果当年嬴政遇刺身亡,获利最大的并非六国。

    因为六国会迟早会遭受秦国的报复(嬴政之前的两位秦帝一共只在位三年,秦国亦未衰落),获利最大的是下一任秦王,也就是皇长子扶苏,考虑到当时扶苏必然还未成年,监国的理所当然是昌平君。

    也就是说昌平君最初想掌控的并非是楚国而是秦国。

    看一下昌平君农家与燕丹墨家这一不平等的合作关系(或者干脆说成利用关系),刺杀成功,嬴政死,墨家、燕国被秦国列入黑名单,但可以争取到一些苟延残喘的时间,昌平君掌握秦国,农家置身事外。

    刺杀失败,墨家、燕国被剿灭,昌平君与农家依旧置身事外。

    那么也可以明白昌平君为何要救樊於期,救燕丹,送燕丹入墨家,令燕丹在短短两三年内爬上高层。

    因为昌平君从一开始计划的就不是反秦,而是刺杀嬴政,所以他需要秦叛将的人头(樊於期),一片战略要地(燕国督亢),一名顶级刺客(墨家荆轲),一把见血封喉的匕首(墨家徐夫人)。

    结果是刺杀失败了,另昌平君想不到的是,虽然他和农家都置身事外、

    但嬴政也-开始有意削弱他。

    嬴政并非怀疑他谋反(虽然他真的谋了但嬴政未必知道),而是因为随着皇长子的成长和自身功劳的增加,昌平君有了谋反的-能力、

    这就是昌平君的罪、

    就在昌平君为此不安时,前 年,燕国覆灭,秦王将目光转向楚国。

    楚国大将项燕冒险潜入咸阳,找到了昌平君,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

    由此看来,昌平君来到郢陈以后,反叛了秦国,在淮南地区被拥立为楚王。

    那么,他究竟为什么反秦,他在什么时候与项燕接上头,又是什么时候离开郢陈来到淮南地区的呢?

    凡此种种,又是疑问重重。

    这些重重的疑问,史书竟然都没有记载,不能不说是很有些奇怪。

    奇怪的事情反复出现,而且在同一本书里反复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

    这就难免使我们产生一种怀疑,史书对于昌平君的事情是否态度诚实,是不是有难言的隐衷,是不是有意识地作了删节和隐瞒?

    我们的这个怀疑,有没有根据呢?

    我们的这个怀疑,是否可以得到其他史实的旁证和支持呢?

    答案是肯定的。

    昌平君来到郢陈,是在秦王政二十一年,他被拥立为楚王,是在年,史书空白。

    然而,就在这一年,秦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这就是李信统领二十万秦军进攻楚国,大败而归。

    这件事情,史书的记载明显有隐瞒真相的嫌疑。我们来看史书是如何隐瞒这件事情的。

    昌平君最初的计划是刺杀秦始皇,扶立公子扶苏,自己做另一个吕不韦。

    在这一过程中,他利用了樊於期,燕国,墨家,是为“合纵”。

    在刺杀计划失败后,他又订立了反秦计划,利用了流沙和楚国,最后以楚王的身份殉国。

    在他死后,他把农家留给公子扶苏做最后的筹码,无论如何要让王位上的人流着一半楚国的血脉。

    而在他死后,一直依附于秦始皇的赵高开始动手扳倒公子扶苏,扶立胡亥。

    赵高的目的,同样是自己做另一个吕不韦,他采用的手段是利用秦王朝强大的力量,威逼利诱李斯和他合作。

    将公子扶苏的依仗农家,潜在合作对象儒家,忠诚者蒙恬一一扳倒,是为“连横”。

    当然我们知道最后赵高成功了。

    我已经脑补出昌平君和赵高是上代纵横中没成为鬼谷子那位在秦国留下的棋子,为了给下代纵横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让战争和乱世持续下去。

    昌平君他是一个称职的贵族,一个优秀的外交家,他生活的时代是《天行九歌》中的七国,而不是《秦时明月》中的帝国。

    在《秦时明月》中荣耀的古国已经变成了普通的郡县,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韩非的梦想,经嬴政之手却变成了所有人的梦魇。

    帝国的权利体系是纵向的,压力来自社会底层,用张良的话说就是“位高权重”;而七国的权力体系是横向的,压力来自国外,也就是“民族存亡”。

    ·· ·······求鲜花···· ·

    读《左传》会看到这样一些故事,小国面对大国来袭,有时候诸侯会杀死国君,看起来很奇怪。因为当时有“不伐有丧之国”的规矩,用杀死国君的方法来解这个燃眉之急。

    昌平君和赵高本质上的不同都在这,赵高服务于帝国,而昌平君服务是楚国。

    昌平君做的和苏秦,张仪做的是一样的,都是在搞均势外交,欧洲史上最耳熟能详的就是那个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梅特涅,搞的也是这一套。

    苏秦搞的“弱齐而强燕”,而张仪就是利用七国之间的争斗,让自己获利。

    吕不韦的戏份实在太少,按历史设定他是个商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要成为一个贵族,他的地位完全是因为秦国和赵国的关系。

    0 ........ ...

    当秦国和赵国关系破裂,他的倒台也就再正常不过,与其说昌平君想成为吕不韦,倒不如说吕不韦想成为昌平君,他想做一个贵族,但无奈他并不懂贵族之间权利的游戏是怎么玩的,玩的过火了,“偷鸡不成蚀把米”把自己给折进去了。

    昌平君成为右丞相,那也是为了巩固秦国和楚国的同盟关系。

    农家和儒家、道家和墨家是不同的。儒、道、墨家都有一个理论框架和宗旨,而农家没有。

    农家先祖本是一些农民,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各国贵族之间土地兼并严重,很多农民就是丧失了土地,成为了流民。

    这些流民要么成为沦为贵族的奴隶,要么成为乞丐,要么加入被一些富农、商贾、食利者和赌徒收留,这就是农家六堂。

    农家给这些流民和无产者提供生存保障,那些这些人的回报就是保障他们的人生和财产安全,有时候会也包括一些“脏活”。

    这种共生模式让农家的破坏性极强,胃口超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无产者,除了锁链他们一无所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跟农家聊天,谈什么“仁义礼智”,“兼爱非攻”,荣誉啥都没用,他们本身就是这些东西的受害者,跟他们谈的唯有利益。

    昌平君和侠魁做的是交易,而神农令的本质是一个悬赏令。必要的时候农家为昌平君做些“脏活”,去影响秦国的政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