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特殊手艺被察觉
车间里,众人0大笑。
刚被怼的那人恼羞成怒道:
“二猪子,你净他吗的说胡话,老子那里小吗?要不来比比,让大家看看那个地方谁更小?”
有人打圆场:“好了好了,别扯这档子事了,咱们还是聊聊女人吧,你们那地方谁大谁小我们都不在意!”
“对对对,我们要看你们那儿干嘛,毕竟我们又不用!”
然后话题又被转了回来。
又有人对谁是砸钢厂最漂亮的女工发表了意见:
“你们那,都是小年轻,要么就是眼神不好使,我倒觉得秦寡妇不错,那身子丰0腴的能掐出0水来!”
“秦淮茹是不错,但她是个寡妇,还有三个孩子,还拖着一个婆婆,这就是无底洞啊,惹不起惹不起,咱们还是说点能惹得起的!”
“那谁惹得起?花姐那帮老娘们咱们也惹不起啊?”
“于海棠啊,穿的花枝招展的,又是刚进轧钢厂的新员工,对了,苏青,于海棠好像和你一批进来的,你和她熟吗?”
苏青摇头:“不熟!”
上次他还说了于海棠的腿粗,估计见面得呛上。
于海棠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毕竟天天讲广播的,嘴皮子厉害的很。
“有没有想法?”一个老同志打趣道:
“我可是听说了,人家还没有男朋友,你要不去处一处,要是成了的话,有个厂花当对象,说出去多长脸啊!”
苏青还没开口,先前那个看上于海棠的人说道:
“得了吧,于海棠天天打扮的花枝招展的,一身衣服起码得一个月的工资,哪能看得上我们这些普通工人,我看呐,苏青还是别去自找没趣!”
“哈哈哈急了急了,你小子喜欢人家吧,又不敢去追,我觉得苏青有戏,我看呐,苏青是咱们车间最帅的一个,真要出动,拿下她不成问题!”
苏青旁边的张哥说道。
他和苏青关系最熟,厂里新员工入职,都会安排一个老员工去带,他就是负责带苏青的。
被戳破了心事,那人不说话了,臊眉耸眼的,脸红的像猴屁股一样。
“真喜欢就去追嘛!”有人打趣道。
那人一脸沮丧道:“追什么追啊,工厂里的那个杨为民在追于海棠,他们一届的,又都是高中生,我有什么戏啊我?”
“这女人还用追,你这样没用,我给你出个招!”
旁边一个老员工老神在在的看着他,一副过来人的模样,给他出了个馊主意:
“这姑娘太傲,一般人根本看不上,你不如直接让你父母去他家提亲,到时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不干也得干。
“我当年就是这么干的,你婶子当时不愿意,还想逃跑,结果直接被她父母绑了过来,现在日子还不是一样过的好好的吗?”
“您可歇着吧。”
有人笑道:“您结婚的时候,还没解0放呢,哪能和现在比?这一套早就过时了!”
“嘿,你个毛头小子哪懂这些科学,现在这种情况也多好不好!”老同志不服气了。
紧接着,两方人各执己见,开始讨论了起来。
苏青也不说话,其实现在这个年头,这一招还真挺好使。
别的不说,于海棠的姐姐于莉,不就是这么嫁到叁大爷家的吗?
当然了,于海棠的性格也比于莉烈些,她比较时尚,这一招应该对她不起作用才对。
毕竟,她可是一个敢在七十年代就离婚的人。
至于杨为民
苏青是有印象的,剧里于海棠的男友。
不过后来,因为思想不激进,被于海棠认为不忠于“格命”,直接分道扬镳了。
闲聊中,时光飞逝。
很快,广播声响起,在于海棠的总结和鸡汤中,下班时间到了。
摸了一天鱼的苏青,半点不停留,背着包,打了个招呼就溜溜球。
“嘿,这小子下班可真积极,我们也撤吧!”
“不再等会儿?旁边车间里的人可一个都没动啊,我们下班这么积极,会不会被人抓典型?”
“怕啥,任务指标都完成了的,当然,如果没做完的,还是做完了再走吧,反正我先撤了,这大冬天的,手动冻木了!”
有苏青带头摸鱼,很快,车间里的人走了七七八八;
只留下几个手脚慢的,以及几个挣表现想争劳动模范的。
没过多久。
一群身穿蓝衣,胳膊上带着红色袖标的人走了进来。
他们是生产科的人,会在下班时,随机抽调一部分车间,来检查任务完成情况的任务。
看到空荡荡车间,他们有些傻眼。
一般来说,工厂每天给工人安排的工作量都是取的平均值,大多数人都能完成,但也绝不轻松。
所以规定下班时间到了,也会有一些人需要多做一会儿。
“哟,这个车间的人走的倒是很积极,慢工出细活,这么毛毛躁躁,不知道做的东西怎么样?”
生产科的人冷笑道,不患寡而患不均,看到这些人走这么早,他们心里有些不平衡了。
“仔细检查一遍,若是有不达标的,把名字记录下来,到时候交到宣传科,全厂通报批评!”
“好!”
随后,几个人行动起来。
这次,他们检查的很严格,很多原本可以忽略的瑕疵,都被他们找了出来。
很显然,下次全场大会还缺个典型的反面教材,苏青他们车间就被抓了典型。
“哎,科长,您来看看这个,这个人加工的有点东西啊,看起来就不像是人做的,比模子里做出来的还工整”
“我看看!”
生产科主任扶了扶眼镜,靠了过来。
与此同时。
离开轧钢厂,苏青骑着自行车去了就近的百货商店,买了两台收音机。
他还记得上次逛信托商店,姐姐拿着一台二手的收银机盯了半天,一副想买又舍不得的样子。
如今搞了点钱,自然不能亏待了家里人,苏青从不是一个吝啬的人。
不过考虑姐姐性格有些节俭,他没有买很贵的那种。
而是选了两款红灯牌的收音机,一台65元,两台加起来一共130
有些贵的收音机,譬如上海牌的,一台就得一百出头。
上次逛商场,苏青因见惯了后世的世界,对收音机有些看不上眼。
但经过了这些日子,遭受了现实的毒打,他觉得还是有一个好点。
毕竟这大冬天的,外面冰天雪地,只能缩在家里,家里也没啥娱乐的东西
收音机虽然老土,但总能听听戏曲什么的,总比在家发呆强。
苏青拿着收音机,仔细打量了一下。
还是那句话,用料很扎实,但做工一般,两台收音机在细节处都有差别。
这是无可避免的,这年头,还没后世那么产业化,规模化。
很多细节上的东西,都不是用编程的机械臂完成。
而是工人们在车床上,拿着一个个元器件,手把手安装焊接而成。
所以但凡大点的厂,动辄成千上万人。
这种模式,人力成本高不说,产品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所以改格开放,西方高新技术引进时,造成了大批量的工人下岗,大量铁饭碗炸裂,无数双职工家庭一夜下岗,无了生计来源。
这期间,发生了很多人间惨事,后世有一首歌,叫《杀死那个石家庄人》,讲的就是那个时代的事。
一路骑着自行车往家赶,后座拖着两个收音机,实在有些招摇,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苏青便将收音机放到了系统空间,不换股而不患均,眼红的,哪个年头都不少。
他不怕被人盯上,但家里不还有个姐姐和小豆丁吗?
到了四合院门口,苏青才把收音机拿了出来,毕竟以后要用。
刚进院子,就撞上了叁大爷,他也刚回院子,推着自行车。
车尾除了渔具外,还挂着两条鱼,鱼还鲜活着,嘴巴一开一合,看样子刚钓起来没多久。
叁大爷扶了扶镜架断裂,用布缠起来的眼镜2.0,一眼就看到苏青车尾的收音机。
“苏青,你买收音机去了?还一买买俩?”
说着,叁大爷靠近,伸手摸了摸,羡慕之色溢于言表。
院里的三位大爷里,易中海和刘海中家里都有收音机,就他家没有。
他老早就想买一台,但无奈有一家缺口要养,这种娱乐性的东西根本买不起。
当然就算买的起,以他的性格,也不一定会买。
“都是姐姐拜托我买的!”苏青笑道:“其中有一台还得给姐姐送过去。”
“这是红灯牌的,一台起码得六七十对吧?”
他感叹:“你姐姐待你真好,又买自行车,又买收音机的!”
叁大爷对这些东西的功能可能不甚了解,但对价格,那是了若指掌。
苏青工资就那么点,根本买不起,他下意识认为是苏青姐姐给的钱。
苏青也不做解释:“毕竟亲姐弟嘛,互相帮助是应该的。”
叁大爷不作痕迹的撇撇嘴,对苏青这个说法嗤之以鼻。
别人是亲兄弟明算账,在他那儿,亲儿子都得明算账,自然无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