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189.老京城澡堂子
    189.老京城澡堂子

    在后世,这种铁皮烟囱在一些农村地区,以及高原很常见。

    高原隶属西南四省,地理上处于南方,但那里雪山密布,冬天夜间温度比北方还低,风又大,又干燥,又缺氧

    因为种种地理原因,高原发展很慢,基本是没有供暖的。

    就算是省会,除了一些大单位外,都没暖气,有些偏僻的地方,甚至没有通电通网

    苏青曾因为某些原因,去过多次高原,特别是进入牧区的时候,都是一行三辆车,排成一列而行。

    倒不是人多,必须要三辆车,而是为了安全。

    毕竟牧区人烟稀少,路况不好,有时还能遇到流沙等情况!

    一辆车的话,出了事又没信号,夜晚零下几十度,外面还有群狼嚎叫

    那就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死路一条。

    多辆车的话,前面的车趟雷了,能迅速转移,原路返回。

    那一路,苏青就见过很多牧民。

    他们还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驱赶着成百上千头牦牛和羊在牧区放牧。

    因为其流动性,所以他们住的是帐篷,取暖方式就是铁皮烟囱,只不过烧的不是煤炭,纯天然的牛粪。

    铁皮烟囱配牛粪207,就能过一个安稳的冬天。

    苏青还曾去过高原最偏僻的地方——啊里看圣山,住的宾馆就是用牛粪和烟囱取暖。

    结果半夜熄火了,还得自己动手,发火添牛粪。

    要是没注意,就着电热毯,一觉睡到大天亮

    早上起床时就会觉得头发凉。

    一摸头顶,好家伙,一头冰刺,跟雾凇一样。

    当然,正常情况下,最多起霜,不会结冰。

    主要是苏青内地人,无法忍受干燥的空气,得开加湿器才能睡着。

    不然早上一起床,鼻腔全是毛细血管干裂后留下的血。

    而加湿器喷出的水雾落到头上,自然就结成了冰。

    废了一番功夫,苏青重新把火炉弄好。

    冰窟窿一样的屋也开始暖和起来。

    “呼”苏青长出一口气。

    这个年代,许多人每天从早上开始的顺序是:

    一:起床打开炉子,撤炉灰,把煤添上,1520分钟后封炉子。

    二:下班回来,打开炉子撤灰,加煤,等新加的煤燃烧旺盛时,就大概天就黑了。

    三:享受2小时稍微暖和的时刻,就要封炉睡觉了。

    这样,室内晚上最高的温度,也就在1013度左右,还是比较舒服的,比南方的几度舒服一点。

    当然,这是理想状态,炉子的火不灭。

    灭了那铁皮烟囱就不是供暖的了,那是制冷的。

    傻柱就经常把炉子的火弄灭,搞得自己被冻的跟鹌鹑一样。

    忙完之后,靠着躺椅上坐了会儿,苏青觉得浑身不得劲儿。

    抬手闻了闻,一股煤烟味儿,闻着觉得膈应的很。

    四合院的房间是没有单独的卫浴的。

    想要洗澡是一件很麻烦的事,特别是在冬天,需要先在炉子上用大盆烧水。

    烧一盆又一盆,然后热水倒进大洗衣盆里,还要边洗边试温度

    如果有个女人搭把手还好,一个人洗的话,还得边洗边加水,来来回回,北风一吹,就容易感冒,总之麻烦的很。

    所以,现在洗澡是个稀罕事,城里还好,有很多的澡堂子。

    农村条件就很艰苦了,在冬天,一月洗一次是常事,一些老人,可能一整个冬天都不会洗澡。

    上次苏青去黑市就曾看到过,一个大爷很久没有洗漱,头发都结成了一团。

    他第一眼看过去,还以为这大爷带了一个兜帽。

    一身煤味儿,苏青打算洗澡,便开始烧水。

    一壶烧开,倒进澡盆,看着澡盆里浅浅的水位,苏青捂头。

    得了,还是去澡堂子吧,真要烧水,起码得一两个小时,晚上到无所谓,下午不方便

    准备好换洗的内衬,苏青出了门。

    骑着自行车驶出胡同,车筐里放着干净的内衣裤,走出胡同往北走。

    南铜锣巷附近的澡堂不少,可以到交道口洗澡堂洗澡,隆福寺也有洗澡堂,朝阳门大街也有一个洗澡堂,淋浴和盆浴都有

    相比大粪满天,必须穿高跟鞋才能下脚的中世纪欧洲,龙国人无疑是很爱干净的。

    京都作为首善之地,那就更爱干净了,所以大大小小澡堂密布。

    京城近代澡堂业的创始者是保府人,始于光绪年,除洗浴之外,还兼营茶水、理发、修脚、治脚气等。

    起初只招待男客,设备简陋,没柜子,只有竹筐存放衣服。

    竹筐口系着竹牌,标明号码。

    客人还不得久待。

    否则掌柜的就要喊:“洗的洗,晾的晾,不洗不晾穿衣裳,洗澡别打盹儿,摔了腰和腿,买张膏药贴,洗澡不够本儿”

    解放前,京城最好的澡堂叫东升平,南靠八大胡同,北连前门火车站,西是琉璃厂,东是大栅栏,真正黄金地段。

    相当于民国时的夜总会,三教九流都有,不少人夜以继日,一混就十天半月。

    建国之后,不正经的澡堂取缔了。

    公私合营后,澡堂变成了一种福利性的设施。

    在国企上班,单位通常每月发几张澡票当福利。

    不过这对爱干净的京城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毕竟京城有几百万人口,而澡堂子只有几百家,一到晚上,人挤得跟水鸭子似的。

    苏青下午去洗澡,错开了高峰期,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

    南铜锣巷的街口有一个澡堂子,不算很豪华,但距离够近,苏青也不挑剔,径直开了过去。

    这个澡堂所在地是一片平房,牌子竖的老高,门口停着不少自行车。

    苏青刚进门,里头有人喊:

    “欢迎光临,洗澡么?”

    这让苏青受宠若惊。

    公私合营的店,还是澡堂子这种翘店,服务员态度竟然还可以,不可思议

    毕竟这可是个严禁殴打顾客的年代。

    苏青点头:“嗯!”

    “搓澡、修脚、拔罐、推拿、刮脸”对方巴拉巴拉说了一遍,开始介绍服务项目。

    苏青想了想,选了搓澡、修脚,然后接过三个牌。

    一个光牌,一个写着“手”,一个写着“脚”。

    拿着牌子往里走,就看见一排柜子,柜子边上依然有很多竹筐。

    这都是人多时备用的,现在是下午,不是洗澡高峰期,所以人不多。

    苏青脱了衣服,把衣服装进竹筐,然后走进浴间。

    看到里面的情况,他点了点头。

    还不错,三个大池子,数个淋浴头。

    人还是不少,但称不上拥挤。

    等了一会,拿到喷头,开始淋浴,热水喷洒,包拢全身

    用老京城的话说,那叫一个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