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12章 大乱子!天下混乱!棉布掉价的连锁反应出现
    第二百一十二章大乱子!天下混乱!棉布掉价的连锁反应出现!

    有了王弼的这封信之后,蓝玉心里边底气就更足了。

    于是直接是说道:“曹振你马上安排,将咱们现在这边的情况以及咱们所缺少的御寒之物,形成一封机密书信,直接发往京城。

    让陛下和先生帮咱们解决一下御寒衣物的事。

    既然咱们来到了辽东,就必须得给辽东的将士们带来一点好处。

    要不然的话怎么树立咱们这些人的威严?”

    蓝玉的话说得是对的。

    他们空手而来,镇守在辽东这边的将士们,对他们归属感还没有那么的强。

    到时候指挥起来可能也不能够如臂所使。

    所以还是得需要给这些将士们一点好处,让他们也都知道,自己等人在京城的威严。

    也让他们都知道,自己能够帮助他们解决眼前所面临的问题。

    曹震是出了帐篷,叫人直接是给陈寒他们带去了几封信。

    一封是给陛下,陈述他们来到这个地方半年之后的情况。

    以及要给皇帝陛下诉说此时女真族和李氏朝鲜之间的这种暧昧关系。

    说不定这暧昧的举动也会引起朝堂之上的重视。

    到时候皇帝那边以朝廷的旨意去询问李氏朝鲜。

    这也可以对自己等人在辽东这边的压力减少很多。

    ……

    且说此时的京城。

    朱元璋还真的就召集了朝会。

    这一次所要讨论的事情就是机织的棉布,如何有效地投放到市场上,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更能够得到最好的回应。

    这件事在陈寒他们放出自家纺织厂效率比手工纺织厂织布的效率多达百倍之时,就引起了一阵恐慌。

    京城有不少棉布商人开始降价处理手中的货物。

    这一行为已经引起了朱元璋的重视。

    就在这三四天的时间里边,京城大大小小的布庄,甚至连绸缎庄都开始抛售手上的棉布。

    而百姓们嗅到了这一降价的好机会,倾巢出动。

    本来家里边并不需要准备这么多棉布的,却突然之间大量的采购。

    这个消息一出来之后,不少的官员都开始反对。

    郭汝槐这位巡城御史更是抓住这个机会,上书弹劾了陈寒好几条。

    说陈寒这一事又开始阻挠扰乱市场。

    面对郭汝槐这样的一位御史,有不少人都开始注意到他。

    都知道郭汝槐在陈寒这里,可是受到了不少恩遇的。

    可没有想到郭汝槐却第一个是站出来反对。

    或许他还真的就是对事不对人。

    在面对陈寒的时候,他的确非常的尊重。

    可是在面对大事之时,他却能够拎得清楚,分得明白,没有一味地向着陈寒。

    就这一条来说,陈寒虽然讨厌他做事的风格。

    但是却又不得不去敬佩这个人做事的原则。

    而吕本他们这边也是收到了很多来自江浙地带的书信。

    由于买卖人消息的灵通,很快江浙一带。

    特别是松江棉布周围的一带,更是人心惶惶。

    要知道当前这局势之下,如果棉布的织布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几百倍的话。

    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个毁灭性的打击。

    陈寒之前就扬言说,要将棉布的价格降低九成。

    当时大家都只当是一句笑话。

    心里边鄙夷陈寒年纪轻轻却口出狂言。

    但没有想到陈寒收购了棉花之后,马上就生产棉布。

    而且效率如此之高。

    虽然还没有眼见为实。

    但都知道陈寒这人做事的风格,不像是那种喜欢夸大的人。

    所以松江一带,苏州,杭州,绍兴,甚至东南沿海棉花种植产区一带,都产生连锁反应。

    全天下所有棉布商都心惊胆战。

    连带着连同河南、山东、江西等地的棉花种植农户也开始担忧。

    他们担忧棉布一旦价格降低如此之多。

    那可真的让他们血本无归。

    之前陈寒派遣大明商会旗下如此多的买卖人下去收购棉花,价格一再往下跌。

    有不少人就没有往外卖,觉得这个价格还能够往上涨一点。

    可没有想到这样的消息再一度传来,如同寒冬里边大雪,使不少人即使坐在屋子里边也感觉如坠冰窖。

    他们知道,一旦这消息坐实了。

    一旦棉布的价格骤然之间降低了九成。

    那么将会有千家万户睡不着觉。

    所以即便是还没有宣布,要将棉布如此大量规模地投放到市场上。

    可是棉花主产地区已经开始混乱。

    大家纷纷抛售,使棉布在一夜之间价格就已经往下掉了两成之多。

    东南沿海一带的走私犯都在询问吕本,能否大量地吃进棉布。

    毕竟一旦他们借着这样的趋势,大量地吃进棉布的话。

    可能自家将会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利润,所以纷纷请示吕本,能否做这样的事。

    可吕本在接到了信件之后却有点惴惴不安。

    他对陈寒拿捏不住,又担心如果走私犯大量去收购棉布的话,容易引起朝廷的注意。

    朝廷之前虽然对走私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了走私犯用这样的方式,稳住海外的海盗和倭寇。

    减少东南沿海百姓被海盗和倭寇劫掠的风险。

    但绝不会允许走私犯这一次趁火打劫。

    他还在犹豫的档口,那名正六品的典簿,也就是走私犯之子陆龙宣,突然找上门来。

    还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吕公,您可能忘记了,咱们手上还有一张牌呢。

    那个夏松现在在钱塘县闹的可是很凶啊。

    借着陈寒的名头在钱塘一带,搞得是风生水起。

    咱们已经掌握了他不少的罪证和把柄。

    能否借由他的口吻,把降价如此多的棉布偷偷地给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