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30章 巴卑儿的朝贡之路(五)
    方献夫本来想去问问这群外来宣慰司的人,结果没想到立刻就有军队出现,将他们接走。

    这让方献夫无奈,只能带着吓呆聊巴卑儿手下离开。

    然后在南京随便逛了两。

    因为泲南宣慰司的人很多,包走了所有的官船,以至于方献夫只能跟着一条国企的船北上。

    这就需要等待。

    毕竟国企的船主要是运送物料北上。

    什么物料呢?

    棉纺布。

    巴卑儿坐在甲板临时加盖的雨棚上,看着一群蒙古客商跟着国企的经理在讨价还价,虽然着官话,但蒙古的口音还是很浓重。

    “我妥妥不花,一块棉布,你给我砍到这个价,如果你要的量上万,我还能匀你,结果你只要三千匹!这不是逗我吗?”

    “我……我这终究是要越罗刹去的!这个价格,已经够高了!你也得考虑一下我嘛!”

    “得,每匹再加一分钱,我匀你三千匹!”

    “不是……行吧,就这个价,噶尔丹,好的,这个价。”

    “校”这个经理微微摇头,这批布料去不去罗刹他也懒得管,但凡是跨国贸易,除了一些特殊的料子允许从江南转运,剩下的都只能出口成衣。

    朱厚照也是尽可能的想办法将更多的东西留在国内,延长生产线。

    但奈何外边的贵族,总是有需求的,他们买到了成衣觉得品质一般,我既然都是贵族了,你肯定要不同凡响的嘛!

    所以他们开始加价买料子,尤其是好料子,想着自己找裁缝做各种衣服。

    可惜,好料子,朱厚照虽然允许卖,但价格得加,出口都是往三倍以上开始翻,买还不如买尚衣局的成衣。

    加之最近朱厚照完成聊蒙北三宣慰的初步整顿,大批倭戎达,人口开始充盈,道路开始畅通,安全开始有了一定的保障,所以蒙古一带的蒙古商人,开始进入关内购买物资转运北上。

    价格是很贵,但他们也只是卖给贵族,贵族有钱,花得起。

    基本货过去,跟贵族打好关系,钱就是源源不断的到手。

    而巴卑儿听得懂一点官话了,趁着这个蒙古人过来落座,便上前来问道:“这位兄台,你是哪里的人?”

    蒙古人看了一眼巴卑儿的打扮,皱眉道:“你是突厥人?乌兹别克还是库尔德还是奥斯曼?”

    “我……是莫卧儿蒙古人。”

    “莫卧儿?哦,蒙兀儿人啊。”蒙古人恍然,“我以前是叶尔羌汗国的。我叫妥妥不花,你叫什么?”

    “巴卑儿。”

    “嗯……没听过这个词语,算了不重要。是客商?朝贡?”

    “这……朝贡。”

    “哦。朝贡团,那你有什么想问的?”

    “也没啥,就是想问问,你们刚才在讨论什么棉布的价格,这东西很贵吗?”

    “嗐,普通的棉布,当然便宜。问题是朝廷不允许普通棉布出口,只准进行成衣出口。

    但你是不知道,北方虽然有国企,但缝纫技术相当不好,很多都是很随意,拿出去也没人买。要不是朝廷禁止了棉布出口,这些国企早就破产了!”

    妥妥不花一提起北方的纺织国企,脸色并不好看,充满了不悦。

    毕竟他上次有一批货,险些砸手里,要不是赶巧草原遭了白灾,让他有机会用相对低廉的价格卖出去,不然肯定血本无归。

    总之,从那次之后,他就放弃了对大明成衣加工厂,尤其是国企的认可,实在是太次了。

    巴卑儿从这个蒙古老哥的抱怨中,听完了始末,这个老哥也是健谈,不过巴卑儿也算是了解了大明的部分边疆政策。

    虽然蒙古人移民关内只能去城市,但还是有很多人抢着来关内。

    毕竟草原也是分内外的。

    顺化、武川、宁夏这几个地方被称呼为内蒙古,而妥妥不花是外蒙古的喀尔喀人。

    到底,他对关内的向往,还是好日子。

    因为降雨带的原因,内蒙一带那是水草丰美,而过了大戈壁到鲜卑宣慰司之间的土地,那就是狼藉。

    朝廷虽然投资,但主要是以集镇和修铁路为先。

    总之,他们这些外蒙人很多是想尽办法先将籍贯挪到了内蒙,再之后通过其他的方式迁徙进入大明的关内诸省。

    “要大汗还是厉害,关内这边发展迅猛,也想着办法从各地弄来税收,最近一段时间,又开始进行结对支援。

    直隶直接支援外蒙草原三个都司的建设工作。

    就是草原上储水比较困难,各家都想想办法解水源问题,但也鼓励草原跟关内通商,今年的规矩松了很多,去浙江、福建两省的买卖,只要有大明户籍的都能去,不论关内关外。

    咱等着今年把这货弄到归化国去,凑够了钱就去一趟浙江,好好的瞅瞅。”

    妥妥不花着,船靠岸淮安府,他就要去换船了。

    毕竟接下来他要直接走海路,从辽宁北上,直接抵达黑龙江。

    松辽运河将会在五月开通,他得去试试水,好盘算以后的路线。

    毕竟走松辽运河,远比他走陆路北上花销便宜太多了。

    “松辽运河?那是什么?”方献夫被巴卑儿问。

    而巴卑儿拿着一张地图,这是大明朝廷颁布的简略地图,只是简单的标绘地点和海岸走向,以及涂抹色块,让下人看看大明究竟有多大。

    军事作战根本用不上这玩意儿。

    所以,巴卑儿很容易就买到了。

    方献夫看了一眼,指了指辽宁和吉林、漠河之间的一条虚线运河:“这一段,去年其实就完工拦水试验了,今年是正式运营。

    每年五月开始通航,一直到十月结冰之后分段停运。”

    “就为了半年,你们挖了三百公里?”巴卑儿按照地图上标注的比例尺粗估一下,震撼得不出话来。

    “这玩意儿平日里只是承担内外东北的转运工作,惠及四周北山、安江、滨海、漠河、吉林、辽宁、顺化七省、都司。

    如果有叛乱和战事,能直接从京师出兵,同时也很在夏季的时候转运粮食填补直隶的粮食储备。

    现在直隶境内,粮仓数以万计,能够保证一亿人一年半的用度。

    但朝廷显然不止这点想法,还在想办法进行配置调整,听陛下曾经放出豪言,准备筹备一亿人十年的口粮储备,哪怕哪真的灾连连了,也有足够的粮食应对灾难。

    当然,相关的业务已经从户部剥离……算了,你也听不懂,你只需要知道,大明有能力让一亿人,维持一年半不生产,全力投入战争就校”

    方献夫本来还想吐槽一下皇帝对于户部的阉割,粮食这玩意儿朱厚照看得比谁都紧,官僚坚决不能碰,谁碰谁死!

    这是底线。

    不过代价是,有些地方需要粮食,但朝廷的粮食转运不到位。

    国企臃肿且庞大,效率低下的言论,已经甚嚣尘上。

    颇有后世那个时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