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010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巳时初,

    荥阳郑氏的马车,在一名秦府亲卫的指引下,稳稳地停靠在了书院外的停车场中。

    车门打开,郑文一家和郑观音、杨舍娘纷纷走下马车。

    这时,一名身着蓝白院服,年纪约有十一二岁的少年,迎上前来,作揖行礼,不卑不亢地说道:

    “清北书院学子张嘉树,谨代山长及书院全体师生,欢迎诸位贵客...莅临参观。”

    望着眼前衣衫整洁,容貌端正的少年;听着他那略显独特的问候,

    郑文一行人,皆是微微一怔,心中不禁对秦明创办的这座书院愈发好奇。

    这时,郑少秋这位出自世家大族的“天之骄子”,上前一步,回了一礼,笑容谦和道:

    “在下荥阳郑氏郑少秋,见过张兄。”

    负责新生接待的张嘉树,听到郑少秋自报家门,眼神一亮,欣喜道:

    “原来是郑学弟啊!欢迎,欢迎。”

    他微微侧身,指着远处气势恢弘的院门,继续道:

    “走,学长这就带你去报名。”

    闻听此言,郑文等人又是一愣,但只是稍作思索便明白了“学长”和“学弟”的意思。

    不多时,他们更是从两名少年郎的侃侃而谈中,获悉了一个让人震惊的事实——

    张嘉树并非哪个世家大族培养的英年才俊,只是书院内一名普通的学子。

    更令他们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如他这般谦虚有礼,进退有度的学生,清北书院竟有千余名。

    而张嘉树之所以知道郑少秋乃是前来报到的“新生”,是因为他们这些负责接待的“学生”,事先从书院先生那里拿到了新生名单。

    不多时,他们便在张嘉树的引领下,迈入了书院的门前大街。

    眼前的景象,即便是见惯了大场面的郑文,也不由得微微动容。

    只见街面之上,人潮汹涌,身着各色品级朝服的官员、锦衣华服的勋贵世家,皆在书院学子的引领下,向着书院门前汇聚。

    他们互相寒暄,人声鼎沸。

    随后,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投向那座巍峨耸立、风格独特的书院大门。

    郑观音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书院门口那副龙飞凤舞的楹联上。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郑观音清越婉转的声音,瞬间吸引了其余人的注意。

    他们下意识地抬眸望去,却见正门上方的匾额上,镌刻着八个鎏金大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众人顿觉头皮发麻,精神都为之一震。

    郑文咽了咽口水,转而望向引路的张嘉树,语气艰涩道:

    “张小友,不知此联...是出自哪位儒学大家?”

    张嘉树表情顿时一肃,正了正衣冠,仰起下巴,向着书院深处拱手作揖,傲然道:

    “此联乃山长所作,意在提醒我等学生,既要勤奋读书,更要心怀天下,立志报国。”

    郑文听罢,心中感慨万千。

    毕竟,他万万没想到,秦明的文采竟然高到了此等境地——

    不仅写出了旷古烁今、足以让天下士子当作毕生追求的蓝田四句,还写出了如此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短句。

    就在郑文一家人暗自感慨之际,却听张嘉树继续道:

    “不过,在下更喜欢书院旧址那副楹联:”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只可惜,”

    他略作停顿,晃头晃脑地说道:

    “听书院先生们说,那副楹联...如今挂在国子监的门口。”

    “山长迫于无奈,只得重新写就。”

    众人听罢,不由地面面相觑。

    恰在此时,身侧忽然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

    “好...好一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众人循声望去,便见虞世南正轻抚着花白的胡须,感慨道:

    “此联字字珠玑,振聋发聩,足矣流传千古!”

    郑文见状,正欲上前见礼。

    然而,虞世南却微微侧身,望向同样身着蓝白院服,梳着长马尾,身姿挺拔的美少女,和颜悦色地问道:

    “武小友,可否先带去寻你家山长?”

    武曌笑着点了点头,语调轻快道:

    “自无不可。”

    “我家山长早有吩咐,虞大家随时可以去礼堂寻他。”

    武曌说着,微微侧身,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虞大家,里面请。”

    虞世南闻言,顿时面露笑容,满眼得意地看了一眼身侧的女儿虞幼薇,这才迈步朝着书院大门走去。

    虞幼薇不禁莞尔一笑,莲步跟了上去。

    郑文见状,也想领着家人一同进入书院,却被张嘉树伸手拦住。

    “荥阳公,且慢。”

    张嘉树抬手虚指,书院门口排列整齐的队伍,轻声说道:

    “请您与家眷先移步新生报到处。”

    “待令郎与令爱签到之后,方可进入书院,领取书籍和住宿一应所需。”

    郑文一行人顺着张嘉树手指的方向望去,这才注意到书院门前的长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随后,郑文一眼便认出了排在队伍末尾的两家人——

    太原王氏的王珪一家和清河崔氏的崔诚一家。

    此时,两家人正凑在一起闲聊。

    郑文快步上前,拱手笑道:

    “叔玠兄、义玄兄。”

    王珪和崔诚停下交谈,看清来人后,纷纷笑着回礼。

    一阵寒暄过后。

    崔诚再次将之前询问王珪的问题抛了出来:

    “德芳,你打算送哪三位外甥入这清北书院进学?”

    王珪瞥了一眼郑文身后,见唯有郑家二郎一名少年郎,嘴角不由地勾起一抹幸灾乐祸的笑容。

    片刻之前,崔诚的这个问题,当众戳破了他对妻子的谎言。

    虽然杜氏给他留了几分表面,并未当众点破,但还是让他这张老脸火辣辣地疼。

    郑文则是坦然一笑,侧身朝着身后的一双儿女,招了招手,沉声道:

    “二郎、三娘,过来见过太原公和你三姑丈。”

    郑少秋和郑璃立即上前,恭敬行礼:

    “少秋、璃儿拜见太原公,拜见三姑丈。”

    崔诚闻言,微微一怔。

    毕竟,他未曾料想到郑文这个“小舅子”竟然舍得花费巨资,将外甥女也送入清北书院。

    但他很快便整理好表情,微笑颔首,温声道:

    “过来,让姑丈好好瞧瞧。”

    “是。”

    郑少秋与郑璃应了一声,纷纷上前。

    与此同时,

    郑文的夫人李氏,也从崔诚的夫人——她的“小姑子”口中,获悉了清北书院的入学流程。

    首先,他们需要在门口登记造册,然后前往书院教务处缴纳束修,之后还要前往学生校舍领取被褥、院服等生活用品。

    安顿好子女的住处后,他们可以在书院游览一番,或者直接前往学院礼堂,等待在午时一刻举办的开院礼。

    .......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