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27章 楼令自荐
    不是钦点?

    更不是共举?

    楼令进行自荐?

    要是钦点的话,新一任的中军将不好一次次压制国君。说白了就是受人名爵要感念其恩惠,怎么能够每一次都跟恩人作对呢?类似的观念早就存在,并且会一直存在下去。

    共同推举的话,被选举人也欠下了人情,只是不如单独由一个人推举的恩情那么大。

    上面两种皆是受人恩惠,但凡以后起了冲突,少不得被骂一句忘恩负义。

    自荐的话,变成是自己去争取,得到通过受到的恩惠就没有那么大了。

    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楼令接下来不止要压制国君,连带其余卿大夫也会进行很大的约束,自然而然需要表现出强势的一面了。

    之前是郤锜强势地压制了一众卿大夫,使得晋国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一次次对外启动用兵规模极大的征战。

    郤锜在任期间爆发过多少场大战?交战双方合起来用兵规模接近或超过三十万的大战,爆发的战役次数多达五次!

    这五次旷世大战,哪怕晋军都是获胜的一方,以为不会出现损失吗?前三次基本是打成了三比一的战损比,后面两次才拉开到五比一的战损比。

    死伤还是一方面,消耗的物资数目极大!

    大举出动的话,多一个人就就多一张嘴,外出征战消耗大,国内也会失去一名劳动力,做简单的加减数学题就能够算明白了。

    不是郤锜强制要求几个卿位家族带头,并且是郤氏带头先上,以为其他卿位家族愿意打那种战争吗?

    轮到楼令要担任中军将,不可能说就此变成“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肯定也是存在互相压制的机制。

    而楼令之前已经提出国策,最优选是取代周王室,次之就一再扩张,一样会频繁发动战争。

    与其让他们到时候受不了,楼令必须在一开始就展现强势。

    “好啊!”郤至喜欢楼令的强势。

    要是楼令软绵绵的话,会让郤至认为兄长所托非人。

    软绵绵的人就不该奢望获得中军将的职位,硬要上绝对是害人害己。

    最重要的是什么?强硬的郤锜离世,换成楼令为郤氏和楼氏掌舵却软弱,真的能够被郤氏所接受吗?

    极短的时间内,其他人肯定绝对是想了许多。

    郤至和智罃会喜欢楼令表现出来的强势。

    中行偃对待楼令的强势心里颤颤。

    士匄、士鲂和邯郸旃由于立场的关系,感官上会复杂许多。

    比如,士匄有心与楼令一块玩耍,鉴于战略方针没有错,不是那么排斥楼令的强硬。有问题的地方在于,他需要自己判断楼令会不会一直正确下去。

    士鲂不用多想,他只能服从于士匄的决定。

    真正需要绞尽脑汁思考的人是邯郸旃,可是他属于是更多需要想着怎么来自保的那一类人。

    必须承认的事情是,一众卿大夫都承认中军将就是要足够的强势,一旦中军将不强势根本压不住局势。

    可是,他们又不希望中军将过于强势,像是郤锜那种强势就非常让人难受。

    现在很多人的心情比较复杂,认为楼令算是开创了先河,勇于自荐。

    后面要是楼令干得差劲,少不得成为笑柄,还是千年级别的笑话。

    “谁反对?”楼令问道。

    没有人吱声。

    要说谁心里最难受,肯定是晋君周无疑了。

    怎么可能会不难受啊!?

    明明一次施恩的机会,结果……

    楼令环视众人一圈,再次问道:“谁赞成?”

    还能这样的?

    大的和小的一块看得那个叫目瞪口呆,深深感到一股扑面而来的霸气。

    要说晋国哪一代中军将的评价最差,无疑就是旬林父了。

    旬林父是得益于顺位制才坐了中军将的宝座,可能是性格或能力的因素,也有可能是两方面都有缺点,无法压制同为卿大夫的同僚,更是控制不住局面。

    在“邲之战”的阶段,旬林父无力压制赵旃(邯郸旃)和魏锜,后两人私自渡河与楚军交战,晋军不得不全面压上,败给了楚军,也丢了霸权,更让楚军完成“饮马大河”的壮举。

    有了旬林父这个反面教材,很难不让晋人希望中军将要可以压得住局面,至少是别再重蹈旬林父的旧辙。

    所以啊,轮到郤锜当中军将一再使用高压逼迫手段,只要没有向其余卿位家族动手,其他卿大夫只能选择忍受。

    那是大环境所决定了的基础,也就是除非郤锜主张的战争被打败,要不然其余卿大夫只能忍着。

    一众小辈大多没有座位,仅仅是郤杨可以与其他卿大夫同列。

    他们多数是被长辈带来涨见识,独独郤杨是来等着被任命为卿大夫。

    “寡人……,什么时候也能这样子呢?”晋君周心里羡慕又忌惮。

    楼令再次环视众人一圈,特别扫了一眼小辈们待得地方,最后面向晋君周的方向。

    没有人表示赞成或反对属于正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们大概也会生出不舒服的感观。

    楼令万般清楚一点,不可能一件事情让所有人都满意,明确表现出自己的态度,接下来就是辨别谁可以当朋友,有哪些人可以拉拢,到底谁才是真正敌人的时刻了。

    “君上?”楼令行礼,说道:“请君上授菉。”

    啥玩意?

    要成仙啊?还授菉。

    可是,真的就是有一道授菉的程序。

    这个程序需要问苍天与鬼神,只不过该程序能够决定最终结果的时代已经过去。

    在殷商和之前,到了周王朝初期,宗教的力量无比强大,他们甚至可以决定一国之君的归属。

    到春秋中期,无非就是走一种形式,大概就是三问三请,谁反对谁举证,阻止就任或拖延就任的时间。

    更后面?某人被安排哪个官职,一样有留给人质疑的空间,使用的是一种问名的方式。例如某人是否就职,期间有人反对就举证或自证,直至没人提出反对意见。

    晋君周笑呵呵地动笔书写,写的是任命楼令为中军将的文书。

    待在角落的史官一直都在书写,将今天发生的事情执笔记载在《乘》这部晋国的史书之中。

    而史官所记录的方式是,楼令自荐为中军将,国君与其他沉默不敢多言。

    后人看到这一段历史片段,从文字去进行了解,少不得出现一种楼令很是嚣张跋扈的观后感。

    等后人观看完晋国史书里面的所有中军将事迹,该是:卧槽?!晋国的中军将看上去没有一个好人啊!

    在普通人的层面,好人或坏人是看个人的人生轨迹。

    可是上升到国家高层的层次,真不是以个人的人生轨迹来判断好坏。他既是国家高层,肯定要看他治理之下,国家是变好还是变差,作为判断的标准。

    所以,看待事物是分层次和维度,并非一切都是一概而论。

    晋君周写了两份,很自觉地写完就盖章。

    其实,完整的流程是写四份,一份留在晋国的典藏室,一份给楼令,另两份本来是需要分别送往周王室与鲁国。

    现在只写两份,简单就是不再送往周王室和鲁国,归纳进入他们的典藏室留史了。

    晋君周将其中的一份示意宦官呈给楼令,剩下的那一份等会议结束后拿去典藏室封存。

    收到任命书的楼令再一次对晋君周和其他卿大夫行礼才坐下去,随后看向了一脸兴奋的郤杨,与之对视却发现郤杨转为伤感。

    郤杨是因为即将成为卿大夫而兴奋吗?肯定是了。

    另一层,郤杨看到自己的老师那么霸气,从中看到了郤锜的影子,触景伤情因而伤感。

    “中军将?”晋君周这一次学乖,没有直接讲出安排,问道:“郤武子之子杨,可堪大任否?”

    楼令才刚坐下又站起来,先行礼再将郤杨夸了一通,最后说道:“郤武子功绩卓越,其子杨合该作威作福。”

    王侯将相有种的时代,讲究的就是龙生龙凤生凤,别说郤锜也真的为晋国的继续强盛立下了诸多汗马功劳,作为其嫡长子的郤杨不该享受萌荫吗?

    至于说作威作福?贵族就是有资格作威作福。

    哪一天贵族不能作威作福了,他们才无法理解,也不能接受。

    晋君周先对楼令点头,再分别看了其余在任卿大夫一圈。

    没有人会反对郤杨获得卿位。

    他们现在是卿大夫,一样希望自己的儿子有天可以顺利继承。

    有问题的地方在于,一众人很担忧郤至突然间跳出来对郤杨谋求上军将的卿位,真那样可就无比操蛋了!

    那也是其他人不知道郤至被楼令说通,事先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出现的紧张情绪。

    多数人一紧张,氛围自然也就显示出来,一下子被晋君周察觉到了。

    晋君周并不知道郤至提出让郤杨跨级就任上军将的事情,只是能够从一些卿大夫脸上看出情绪非常紧张。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晋君周非常不解,稍微一思考:“不会是郤杨一下子要连跨好几级吧?”

    那是郤氏干得出来的事情。

    首先,郤克打破了常规,临死前力保栾书从新军佐直接跳到中军将的职位上。

    然后,郤锜在没有卿大夫亡故的情况下,做出卿位的调整,使得楼令坐到了上军将的位置上。

    那两件事情被做成,变成后人有了例子可以借鉴。

    原历史上,赵武就是拿郤克将栾书提到中军将当例子,几乎没有什么难度就将韩起提拔起来接任中军将了。

    那是私相授受吗?必然是的。

    为什么有人反对没用?因为有过郤克提拔栾书的例子。

    赵武就用栾书终结了晋厉公的胡作非为,说服了当时的卿大夫,接受韩起跨级当了中军将的结果。

    里面有条件,既是一旦国君不当人,接任中军将位置的韩起要像栾书那般有担当。

    韩起也拍着胸脯保证,问题是君权已经被挤压得没剩多少,没有来自国君对中军将的压制,成了中军将的韩起只专注干一件事情,那就是:中饱私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轮到士鞅当了中军将,直接说韩起做得,他凭什么做不得。

    那可是真的开口说出来!

    所以,士鞅的名声很臭,连累范氏的风评变得极差,轮到士吉射担任宗主就被连累了。

    梳理脉搏的话,可不就是郤克的锅吗?

    现在,晋君周的心跳速度开始加快,静待郤氏会给郤杨谋求哪一个卿位。

    “君上,臣请允准荀氏之主就任中军佐;温氏之主担任上军将,智氏之主担任上军佐;彘氏之主(士鲂)担任下军将,范氏之主担任下军佐;郤氏之主担任新军将,邯郸氏之主担任新军佐。”楼令一个个念下来。

    晋君周在听到中行偃又成为中军佐,讲实话就是整个人愣了一下。

    是的,中行偃担任过中军佐一职,后面被郤锜给搞下去了。

    晋君周才不会觉得那是一种“位归原主”呢,下意识认为那些卿大夫又经过交易,不免生出了恼怒的情绪。

    谁来担任哪一个卿位,竟然变成了卿大夫自己可以商量的事情,尤其是他们商量好了之后,晋君周只能捏着鼻子答应。

    换作是大一统王朝,哪位皇帝受得了这种事情?一定是要想方设法将这种大臣全杀了。

    晋君周呢?他当然会心生不满,只是一定没有到要杀人的地步。

    不是晋君周软弱或仁慈,说白了就是春秋时代的国君也只是大一点的贵族。

    所有卿大夫都在看着晋君周,等着给出回应。

    郤杨一上任就是一军的主将?这对于其他卿位家族来说是好事,对邯郸氏更是大好事。

    邯郸氏正愁着怎么抱上郤氏的大腿,连带跟楼氏成了同一阵营,机会不就来了吗?

    一个军团的主将与军佐,日常不会少了接触的机会,邯郸旃多少知道郤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认愿意放下身段不难抱上郤氏的大腿。

    只要郤氏接受了邯郸氏,还能让楼氏怎么样,一下子就成了小团体的一员了。

    中行偃重新回到中军佐的位置上?可能连他本人都不是那么在意,真正在意的事情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并非全是楼氏和郤氏的人来担任。

    范氏叔侄看似获得最少,可是范氏曾经被祁氏坑过,一个军团的军将和军佐都是范氏成员,起码能够避免被人坑了。

    楼令没有再问谁赞成谁反对。

    霸道这种事情,最好是不要常做,次数多了会减少威慑力,也很容易随着惯性真正变成一个嚣张跋扈的人。

    晋君周沉默了一小会,才说道:“寡人准了!”

    新的文书需要书写,一样是由晋君周亲笔,再亲自盖上章。

    每一名卿大夫都拿到文书,代表着新一轮的卿位排序已经成为定局。

    卿位的变动肯定还有一个公布的流程,会在下一场大朝会通知其他大臣与贵族。

    楼令稍微等了一下,从袖中的口袋拿出一个折子,说道:“君上,臣有本奏。”

    现如今,晋国高层已经用上了纸张,自然是逐渐淘汰掉了竹简或文牍(木板)。

    楼令拿出来的折子被宦官转呈到晋君周手上。

    有了楼令将郤杨安排在新军佐位置的操作,其他卿大夫只是好奇折子里面写了什么,并未出现什么恐慌的情绪。

    那是他们相信楼令不会像郤至那样乱来。

    折子写的是来年要做的事情,他们对此有过讨论。

    楚国要收复失地,晋国肯定是要出兵与之交战。

    按照事先的讨论结果,范氏、荀氏、邯郸旃将主要承担重任,其他中小家族无法拒绝。

    “应该是之前就跟范氏、荀氏、邯郸氏谈妥了?”晋君周不留痕迹地扫了一眼楼令,心里还是比较佩服的。

    佩服什么?

    楼令可以说服范氏、荀氏、邯郸氏去应对楚军,甭管是用了什么方法,只要三个卿位家族愿意承担责任,便是一件非常值得肯定的事情。

    说明楼令确实是有能力协调或压制住几个卿位家族,不会因为中军将换人,搞得各种乱七八糟。

    第二件大事是,郤氏和楼氏会以家族私战的模式讨伐鲁国。

    晋君周对于郤氏会报仇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只不过事先没有想到楼氏也会一同出兵,率军的还是楼小白这位宗子。

    “快成相濡以沫的典范了。”晋君周只能说很嫉妒。

    相濡以沫这个成语的典故出现在春秋末期,一开始用来比喻同处患难中的人能够相互扶持,给予力量,甚至彼此维系生命。后常被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相依相偎、不离不弃的感情。

    晋君周只是脑子里面那样想,要是口中讲出来被史官记录,轮不到出现在《庄子.大宗师》一书成为最初的出处了。

    难道郤氏和楼氏还不够相濡以沫吗?

    对……,郤氏看上去没有历经困难时期,看着就是强者恒强。这个是他们不知道郤氏会被栾书算计到被晋厉公灭掉,随后郤氏在晋国的族人死得干干净净,遗产也被其他卿位家族瓜分了。

    所以,郤氏就没有患难过,只是扶持了楼令,抓住机会的楼令让楼氏崛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而现在,楼令不是正在回报郤氏吗?否则光是郤至非要郤杨的卿位起点就是上军将,足够掀起一场内战了。

    缺乏优秀又理智的首脑,郤氏跟范氏、荀氏打内战,即便是楼氏被拖下水,仅仅因为郤氏没有明白人这一点,最终打赢也要元气大伤。

    折子当然不是只写了那两件事情,其中包括楼令明示司马一职可以由晋君周来挑人担任。

    多少年了?终于轮到晋君周可以决定官职归属,特别还是中军将让出中高层级别的司马一职选择权。

    司马这个职位在晋国就是最高的军法官,往下还有“军司马”这种在某个军团任职的属官。

    关于当上司马到底有没有权柄,好多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过例子了。

    晋君周最为在意的事情是楼令愿意放权……,也不对,该说是愿意交还一些权柄。

    “选谁来担任司马呢?不能马虎,要好好甄别了啊!”晋君周并没有忘记祁午这个反面教材。

    晋君周先对楼令笑了笑,再说道:“大体上,寡人十分赞成。”

    那就是存在值得商讨的地方。

    “且容寡人斟酌几日,届时寡人会告知中军将。”晋君周说道。

    没毛病。

    涉及到国家大事,应该考虑清楚。

    等晋君周说完,其他卿大夫才问楼令都写了什么,楼令顺势讲了一些。

    他们听下来,大多在私下有了探讨,并且是意见形成统一的事情,心里更是大大松了口气。

    中军将是众卿之首,家族足够强大,想要为所欲为会很轻易;要是想乾纲独断,真的不是不行。

    一个霸道却愿意讲集体意识的中军将,显然是更容易被接受的。

    这个时候,晋君周就很好奇一点,其他卿大夫知道楼令交出司马一职的人员选择权吗?

    晋君周可不傻,才不会问出来,连试探的事情都没有做。

    “上卿提出代周的国策,由他担任中军将确实是最优人选。”晋君周这一刻没有想到很早之前就接受楼令的资助,回国后屡屡得到庇护也没有回忆起来。

    要这样就认定晋君周刻薄寡恩,显然是很不至于的事情。

    人有一个个成长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新的诉求。

    吃不起饭了,受了一饭之恩,当时会极度感激;等吃喝不愁之后,一下子却会觉得自己当时吃了一碗饭,恨不得将命交出去的想法显得很傻。

    受过一饭之恩,轮到被挟恩求报的那一刻,成功翻身发达的人,他们不是干不出让恩人饱死的事情。

    当然了,在春秋中期还不至于,多数人的节操很好,还是重然诺的时代。

    晋国高层的区别在于,有栾书干“恩将仇报”的操作来作为示范,偏偏“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韩厥早死,就这等着楼令会不会补上因为韩厥早死缺失的片段了。

    要是楼令像栾书那样,得了郤氏的恩惠却百般算计,搞得郤氏整个都没了?那晋国可就有要提前进入谁都不可信的氛围之中。

    小会结束,全程带耳朵的小辈们跟随长辈离开。

    他们一边走一边聊,长辈谈国家大事,小辈羡慕郤杨上位。

    差不多到宫城门的时候,有宦官过来将楼小白重新召唤了回去。

    楼令对此不以为意。

    其他人则是不免要多想一想……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