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6章 开始了
    以入侵姿态拉开到鲁国的郤氏和楼氏两家私军,他们其实已经显得非常克制了。
    只要沿途的鲁人不反抗,楼氏和郤氏的私军就不会动用武力,乃至于连顺手牵羊的事情都没有干。
    那可是入侵,不干点坏事就是稀奇。
    当然,入侵而不大肆动用武力在春秋时代是一种常态,坏事干尽才是反常。
    所以春秋时代被称为古典时代。
    从战国初期开始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到战国阶段变成打总体战,玩得就是想方设法削减对方的国力,谁进行入侵谁都会变得极其暴力。
    关于总体战的玩法,诸夏这边是秦国最先施行。他们在春秋中前期入侵晋国,干得就是见谁抓谁或杀谁的操作,能够带走的东西搬运,不能带走的物资则是烧掉。尤其是等秦国实施变法之后,秦军走到哪里都是进行血腥屠杀,动辄就是斩首十数万之多。
    到了要正式攻城的当天。
    肯定不是七万晋军全部在“曲阜”城外铺开,真正设施攻城的晋军不会超过两万,外围盯住鲁军营寨的晋军也就一万左右。
    剩下的四万左右晋军在干嘛?
    他们有的在各条要道设卡。这一部分大约是七八千的数量,分得比较零散。
    很多人会忽略主战场之外所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史书或各种演绎作品从来不提主战场之外一样可以决定战役的胜负。
    真实情况是什么?主战场之所以重要,无非就是双方参战人员的数量最多。可是交战双方的其中一方敢忽略了主战场之外,大概是会成为输掉的一方。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忽略主战场之外的情况,结果敌军来了援军都不知道,轻易被偷了主营盘,亦或是遭到侧击、后击之类,导致了整场战役的失败。
    查看一下古今中外的战役,好多决定胜负的例子就是忽略了主战场之外所导致。
    有其中的一万五千充当预备队,陈列在“曲阜”城外的四个据点,也就是东、西、南、北都有分布,只是数量略有区别。
    关于预备队的重要性一样需要特别提起。
    交战双方的预备队也被称为“最后压死骆驼的那一根稻草”,仅仅是这样的定义,足以明白预备队的重要性。
    怎么来使用预备队相当考验指挥官的能力,能力一般的指挥官通常将预备队归纳为补充兵源,优秀的指挥官则是将预备做充作给予敌军致命一击的利器,能力逆天指挥官用法会更灵活。
    其余则是待在各自的营寨之内的晋军一样是预备队,只是重要性质不如早在野外做好参战准备的部队。
    正式攻城的第一战,一下子就动用两万兵力实施攻城?这是毕其功于一役的姿态了。
    “见过楼氏宗子。”季孙宿身披甲胄,无法行全礼。
    所谓的全礼是什么?就是双臂先向前伸展,躯干在弯腰九十度的同时,手臂部位逐渐成拱手姿态,两只手掌是左掌在外右掌在内,完成姿势后至少保持一个呼吸的时间以上,口呼问候才算行礼结束。
    季孙宿身上的甲胄出产自楼氏,乃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札甲款式。
    传统的札甲款式是什么样?其实就是内置皮革内衬,外面由穿孔金属片缝在皮革之上,视用料的多寡来决定金属片的数量;札甲又分为片甲密集叠加的鱼鳞布局,或者是甲片不叠加的平常布局。
    所以,季孙宿穿的传统款式并不是鱼鳞甲。
    楼小白回礼,道:“见过季孙世子。”
    季孙氏没有小宗,他们本身就是鲁国公室的小宗之一,自然是没有宗子的。
    “不知道季孙世子阵前相见,有何事要告知于我?”楼小白很直接地问道。
    知道季孙宿只带了几个人过来吗?连他在内三个人而已。既是一乘战车的车组人员配置。
    两人的见面场合正是在阵前,只是这个阵前有点不绝对。
    全员由楼氏组成的晋军,他们已经摆好了阵型。
    鲁军仍然在营寨内,看着是摆出了防御的布置。
    “楼氏宗子可否退兵呢?”季孙宿说道。
    闻言让楼小白呈现一脸的愕然:“什么?”
    “或者陈兵不战。”季孙宿提出这样的请求。
    楼小白:“……”
    楼氏的私军,今天的任务就是阻止城外的鲁军威胁到正在攻城的郤氏私军,只要营寨内的鲁军不踏出营寨,并不是非得打不可。
    好家伙,真是好家伙!
    晋军已经在“曲阜”城外摆出攻城的姿态,本该担负干扰责任的城外鲁军,不知道是谁派来季孙宿,或者是他本人就是城外鲁军的主将,来表达不想打的意愿。
    如果是在打起来无所不用极其的时代,季孙宿过来就是在戏耍楼小白。
    可是……,当前还不到打起来无所不用极其的时间段,只要是贵族面对面谈妥,有没有见证人来见证,基本上就会遵行约定。
    “你的意思是,代表营寨内的鲁军请求退出战斗序列?”楼小白问道。
    在当前,类似的事情是被允许且不搞笑的。
    没有正式交战之前,只要拿出一个合适的理由,一般情况下是可以无损退出战斗。这种状况出现,敌军不会主动攻击,本国之君也只能接受。
    当然了,次数不能多,一多敌军难以接受的同时,本国之君肯定也会算账。
    季孙宿没有马上回答问题,反而问道:“郤氏出气,想要达到何等的程度呢?”
    楼小白直接无语。
    古典时代是怎么回事?大概就是凡事有得商量。
    季孙宿应该是真的不想打,只是需要先搞清楚郤氏的底线,视郤氏的底线来做下一步选择。
    若是郤氏抱着灭亡鲁国的心思前来,直接会让季孙氏没有选择,再不想打也只能玩命了。
    换作郤氏只是想要出一出气,不就变成季孙氏不是非拼命不可了吗?
    “你们不出营寨,我便不攻击。”楼小白倒是想告诉季孙宿关于郤氏的底线,看着季孙宿一脸平静,变得不想说了。
    国家正在遭受侵略,不想着为国而战,满肚子的小心思?面对这样的人,哪怕是作为敌人都会瞧不起。
    楼小白说完注视着仍旧面无表情的季孙宿,摆出了送客的姿态。
    “能不攻城吗?”季孙宿问了个新问题。
    楼小白犯恶心的情况更严重了。
    “宿是说,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换取贵方撤军。”季孙宿见楼小白不答,索性说得更清楚一些。
    在之前,季孙行父已经代表鲁国开出代价,他们愿意增加每年进贡额度的一成,同时季孙行父不再担任鲁国执政,换取郤氏罢兵回国。
    增加每年的进贡额度,这是实惠。
    让季孙行父承认相关政治代价下台,无疑是鲁国做出的另一层交代。
    有那么一点,鲁国根本不敢背害死郤武子的责任。
    在鲁国君臣看来,他们都已经解释为什么不应邀前往会盟,并且很懂事想要进行赔偿,完全是郤武子非来攻打鲁国不可。
    那么,郤武子死在出征期间,怎么能够是鲁国的错呢?
    是那样吗?
    鲁国是等郤武子率军入侵才认错,并不是犯错之后马上认罚。
    只是……,郤武子并非死于鲁军的兵刃之下,倒也不能将锅完全扣在鲁国头上。
    要讲道理的话,很是有得讲,估计就是辩论起来谁都很难说服谁。
    问题是,郤氏没有要跟鲁国讲道理的意思,本就是奔着打鲁国一顿来的。
    “……”楼小白有听说郤杨之前的处境,没有少笑话郤杨被鲁国整得狼狈。
    现在?轮到楼小白被鲁国贵族搞得无语了。
    “总之,你们不出营寨,我不会主动攻击。至于打到什么程度,你们会知道的。”楼小白说完转身就走。
    继续聊下去?楼小白很怕自己当场作呕,也可能会忍不住给季孙宿脸上来一拳。
    “鲁人都是这样,还是只有鲁国的贵族这样啊?”楼小白没有接触过太多的鲁人。
    一样米养百样人。
    之所以会存在地域的歧视,真的是那一片地方发生很不好的事情,并且还不是一次两次。
    其实,哪怕只发生过一次,只要产生的影响很大,传播得也广的话,很难不给其他人留下极度深刻的印象。
    好事不出门,因为多数人觉得做好事是应该的事情。
    坏事传千里,无非就是人都有吃瓜的爱好,尤其很喜欢对他人错处评头论足。
    并不是所有鲁人的做事方式会令人犯恶心,只能说多数鲁国感觉自我良好,太聪明之下拿谁都当傻瓜,再干一些自我良好的操作,屡次吃亏只当没有成功欺骗到蠢蛋,想得是下一次再接再厉。
    因为鲁国贵族的反思方向是那样,可不就越来越让人感到恶心,进而对所有鲁人没有什么好印象了吗?
    经过这一次,楼小白也会对鲁人产生刻板印象,往后一定会影响到他对鲁国的各种偏负面的看法,遇到需要做出抉择的时候,很难不防着鲁人,乃至于需要裁决会想都不想就直接给鲁人判负。
    搞笑?
    不是的。
    大概就是形成了心里的一座大山,很难轻易给搬开了。
    这么一座山为什么会存在?不是无缘无故的啊!
    所以,受苦的会是鲁国那些真正无辜的人,他们承受了本不该承受的代价。
    楼小白重新回到本阵。
    远处已经传来了战鼓敲响的声音。
    有道是,东风吹,战鼓擂。
    鼓声响起的那一刻,交战已经不可避免了。
    陈列的晋军,全数由郤氏私军所组成。
    看布置,攻城塔、云梯、盾车摆在最前面,后面便是肩扛普通梯子的士兵,他们后面是一排排的弓箭手,再往后就是大量手持近战兵器的士兵了。
    从参战士兵的整体来看,位列前方的士兵除了弓箭手之外,其余的士兵都是身披甲胄。
    不是全部来自楼氏的铁甲,有着不少身穿木甲或竹甲的士兵,身穿出产自楼氏铁甲的士兵大概有个两千左右。
    如果是郤氏采买再列装,楼氏愿意敞开了供应,让郤氏武装起六七千身穿铁甲的士兵不难。
    可是,无论“大夫”或是“士”、“徒”都是自行武装,战袍的颜色会一样,用料上都能存在不同,何况是甲胄的种类或款式呢。
    以纳赋抵消交税行为的“大夫”、“士”、“徒”使用什么装备,看得是他们的财力以及愿意投入多少,无法做到完全的制式化。
    “羡”倒是由家族来进行武装,到现在有些家族都无法保证“羡”的战袍和武器供应,以至于晋军不再是一片上红下黑,多了更多的白色或灰色。
    在晋国这边,能够提供足够战袍和武器给“羡”的只有那些卿位家族。最为特别的事情是,楼氏的“羡”在武器装备方面,比之响应征召的“大夫”、“士”、“徒”更好。
    楼氏会造成那种现象的原因太简单,响应征召的“大夫”、“士”、“徒”是自行准备,家族有足够的实力来武装“羡”这个阶层。
    其实,楼氏也是暂时将武器装备给“羡”使用,战后一样会进行回收,可不是给了就直接白送。
    另外一点,多数国家的士兵,其实也不是统一的颜色或款式,越小国家的士兵穿戴越是五花八门。
    以披甲率而言,当前披甲率最高的绝对会是晋国。
    算上木甲、竹甲、披甲、金属甲,算全国的平均率,晋军的披甲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五十左右;要是以单个家族来计算,楼氏的披甲率已经达到百分之八十,从高往低了来论,往后大概是郤氏、范氏、魏氏、荀氏、邯郸氏。
    所以,不是作为卿位家族的魏氏,他们的披甲率超过了卿位家族中的荀氏和邯郸氏。
    很令人意外的情况是,作为老牌卿位家族的荀氏,他们的披甲率竟然输给了魏氏。
    荀氏占据了诸夏列国很大的纺织制品市场,讲道理绝对是穷不到哪去。
    那么,荀氏为什么会造成那种情况呢?一来是晋军的披甲率在近几年才重新提升来上,再则就是他们绝大部分的资源绝大部分用在中行氏的垦荒之上了。
    魏氏本身就是一个一直在研究防具的家族,防具的数量多一些属于正常。
    不开玩笑的来说,没有出现楼氏这么一个异数,等栾书先要求各家族的披甲率,后面韩厥和智罃也一再强调,着实是让魏氏财源广进。
    不是每一个家族都掌握制造防具的技术,一些掌握技术的家族难以形成产量,他们只能向外采购。
    恰好魏氏一直在研究防具,他们的产业链形成规模。
    了解工业常识的人都知道一点,只要是形成了规模,生产越多就会成本越便宜。
    晋国前后几任中军将一再要求各个家族提高参战部队的披甲率,具备实力的家族可以自产自足,总是有很多家族无法自产自足,可不就便宜魏氏了嘛。
    所以,魏氏极短时间内拥有了更多的资源,本来也是实力不俗,一下子可不就像气球那般膨胀起来了?
    在战鼓被擂响之前,参战的晋军已经祈祷完毕。
    随后,几道苍凉的号角声也被吹响,随后各种大型攻城器械在人力或畜力的驱动下开始向前推进。
    没有出现呐喊声,只有随着鼓点在整齐踏步声之下向前推进的方阵,他们先是缓步而行,等军官发出新的指示才慢跑起来,抵近到城池守军远程武器攻击范围内,加速进行了冲锋。
    守军的弓箭手占了地利上的优势,居高临下可以将箭射得更远。
    攻城的晋军弓箭手,他们需要抵近到城墙约七十米才进入有效射程,期间就是依靠盾车的掩护,免得没有进入射程就损失惨重。
    肩扛梯子的队伍冲锋起来就不停,期间有人中箭就掉队,旁边有人则是立刻补上位置;一旦肩扛梯子的队伍损员太多,未能得到补充,梯子自然是落在地上了。
    在晋军开始推进之后,城头也响起了战鼓声。
    与之晋军这一边不同的事情是,鲁军在城头上的鼓手并没有在战斗开始后放弃擂鼓。
    先是晋军被鲁军的弓箭手单方面射箭,等晋军弓箭手抵达射程之内开始反击,箭矢也就在半空中不断来回激射,每时每刻都有人中箭。
    披甲率不高的鲁军,中箭哪怕不死也大多失去再战的能力,要么是自个下城去治疗,不然就是躲在城墙上找个地方喘息。
    第一批攻城的晋军,郤至主要集中了披甲之士,看着鲁军射箭射得很凶,实际上中箭而亡的晋军没有几个,反倒是身上插着箭仍旧凶狠进攻的晋军数量不少。
    大量普通的梯子被立起来,晋军开始攀爬而上之后,城头上往下射的箭矢立刻锐减。
    怎么回事?当然是马上就要进行城垛保卫战,需要增加近战兵种,远程兵种大多被调离休整。
    城下射了一二十箭的晋军弓箭手,他们看到己方袍泽开始使用梯子攀爬而上,一样是停下来不再放箭。
    这是很正常的交战流程,一来是弓箭手无法一直射箭,射一二十箭体力和身体强度就跟不上;再来便是担心敌我双方离得太近,继续射箭会出现误伤了。
    郤氏的弓箭手和鲁军弓箭手,他们其实是在进行菜鸡互啄。真要是有懂得指挥远程部队的指挥,会将弓箭手安排分批,分出射箭的梯次,不是一顿射箭就萎了,会保持箭矢的频率进行持续覆盖。
    自然了,弓箭手的准度要有保证,例如楼司指挥经过科学且严格训练后的楼氏弓弩手,两军正在近身肉搏也可以继续有效输出。
    两军正式进入白刃战阶段,即便是当前主要以线列战的方式拼杀,不是冲上去混做一团乱战,能够指挥弓箭手继续射箭的人仍旧不多。
    界线很明显,可以以正在交战的地点为分界线,朝更后面的敌军射箭,似乎这样并没有难度?觉得没有难度是大错特错了!
    跳绳都知道的。让十个人来一起跳绳,可能都要折腾好一会,十个人才能够形成默契,多成功跳那么几次。
    所以什么最困难?没有错,就是集体的协调性。
    想在交战之后继续实施远程攻击,不止是指挥官要掌握必备的指挥技能,还需要一众弓箭手听得懂指令,根据指令射多高或多远。
    因此,看似简单地朝正在交战上方后面的敌军射箭,弓箭手的持弓是多少仰角,张弓的力道是怎么样,每一个指令都要清晰,并且组成箭阵的弓箭手要听得懂且认真执行。
    为什么弓箭手那么难以训练?光是持弓射箭,正常人其实一天之内就能掌握。难就难在更为精深的方面,包括了精确把握射多远,听懂各种指令。
    郤至并没有太靠近城墙,他暂时待在一辆不断推进状态的攻城塔之上,观察敌我两军的动态。
    主要是时间太短,要不然楼小白会建议堆起高坡,到时候不止可以让己方的弓箭手居高临下射箭,也能将城内的状况一览无遗。
    这一招可不是楼令教导。
    接受普及教育的楼小白,他的思维远比当代人更为活跃以及散发,面对任何情境都不是单独看一个方向,会根据实地情况来进行思考。
    城头之上的鲁军数量不少,能够预判城墙后方的鲁军数量更多,看上去调防的动作并不慢,秩序也可以得到保障。
    那么,晋军攻城是什么样的攻势呢?并没有四面城墙全打,城池东面的晋军只是列阵等待,暂时没有实施攻城。
    玩围三阙一战术吗?不全是。
    主要是,郤氏和楼氏真没有亡掉鲁国的打算。
    “应该让司随行的。”郤至见识过楼司指挥远程部队的能力。
    城墙上的鲁军弓箭手不用担心误伤,他们还在朝城下的晋军不断射箭。
    展开攀爬的晋军,多数爬上去立刻摔下来。这个时候要是有靠谱的远程指挥官,不止可以压制鲁军的远程部队,甚至还能覆盖守军的过道位置,减少守军的兵源补充。
    “小白懂得指挥弓箭手吗?”郤至也看到楼氏与鲁军并未展开交战,打算派人去问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