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544章 崔杼弑君,史官和皇帝的博弈,有人劝田单当齐王!
    刘邦闻言微微点头,露出赞同表情。

    “你说得很对,恒儿。”

    “但你要知道,这个太史敫……他是太史伯的后代呀,崔杼弑君案忘了吗?”

    刘恒闻言,立刻就想起了春秋时期有名的“崔杼弑君”案。

    春秋时期,齐庄公姜光(吕光)是一个道德底线非常低的人。

    他不喜欢那种少女,偏偏喜欢人妻。

    喜欢人妻就算了,还喜欢睡自己臣子的人妻。

    然后他就和齐国大臣崔杼的妻子棠姜搞在了一起。

    崔杼这个人也是个超级能忍的老乌龟,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多次邀请齐庄公前往自家去睡自己的老婆棠姜。

    齐庄公一看,哟呵你这小子还挺识趣。

    升官,必须升官!

    崔杼随之官运亨通,晋升为齐国卿士(相当于战国时代的相邦)。

    齐庄公每天和崔杼老婆棠姜厮混,国政大事都交给崔杼处理。

    掌握大权的崔杼感觉复仇的机会来了。

    这一天,齐庄公轻车熟路,又到崔杼家玩刺激的“夫人,你也不想你夫君……”游戏。

    不曾想,崔杼这一次却安排好了人手,直接就把齐庄公给杀了。

    齐庄公这个人实在是太没下限了,所以崔杼杀了齐庄公并另立新君后,齐国上上下下都没说啥,甚至还有不少人拥护崔杼。

    除了史官。

    当时齐国的史官名叫太史伯,他就直接在史书上写“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

    “弑”这个字属于典型的批判意义,是“谋杀、造反、加害”的意思。

    任何人看到了,都知道崔杼就是个反贼。

    崔杼闻言大为不满。

    这齐庄公玩夫前目犯的时候你们这些史官在哪里?

    现在倒好,说我谋反弑君?

    崔杼就让太史伯改。

    太史伯就说了,齐庄公睡你老婆的事情我都如实记载了,你弑君的事情我当然也要如实记载啊。

    崔杼这下子是真生气了。

    我被戴绿帽这种千古丑事你记下来就算了,我作为苦主复仇你还骂我弑君?

    给我死去!

    崔杼就把太史伯给弄死了,顺便把太史伯写的含有“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这句话内容的史书记载给毁掉了。

    由于史官是家族世袭制,接替太史伯的是其二弟太史仲。

    崔杼就对太史仲说了,你哥都死了,你心里有点数啊。

    太史仲二话不说,就在新竹简上写了一句话。

    “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

    和大哥一样,一个字也没改。

    崔杼气得哇哇大叫,你特么不怕死?

    太史仲斜了一眼崔杼。

    老子华夏史官,笔是直的,脊梁骨更是直的!

    崔杼呵呵一笑,那你也和你大哥团聚去吧。

    太史仲上任史官当天就被弄死了。

    接下来就是三弟太史叔上场了。

    崔杼此刻心中已经有点不安了,他紧盯着太史叔,不停威胁。

    你要是再像你大哥二哥那么胡来,我不但要杀了你,还要杀了你全家!

    太史叔看都没看崔杼一眼,提笔就是一句话。

    “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

    一字不改!

    崔杼这下子是真气疯了,亲自拔剑杀了太史叔。

    第四位到来的,也是太史家当时的最后一位成年男子,太史季。

    崔杼已经破防了,直接威胁。

    你要是再和你三个哥哥一样胡搞瞎搞,我直接杀光你们太史氏在齐国的所有子嗣,让你们灭族!

    为了增加威胁力度,崔杼还把太史伯、太史仲、太史叔三个人鲜血淋漓的尸体摆在太史季面前。

    太史季啥也没说,对着三个哥哥跪下磕了个头,坐下提笔就是一句话。

    “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

    这下子,崔杼彻底没招了。

    他意识到一点,就算自己真的把太史家所有人全杀光也没用。

    破防的崔杼只能放太史季离开。

    故事这就完了吗?

    并没有。

    太史季带着三位兄长的尸体和刚刚写完的史书准备离开王宫时,急匆匆地来了一个熟人。

    史书并没有列出此人名字,只知道此人的氏是“南史”,所以将其称为“南史氏”。

    南史这个氏,一看就知道也是写史的,但没有太史那么权威。

    南史氏看到太史季之后,第一句话不是致哀,而是追问。

    史书你如实记载了吗?

    太史季就把史书拿出来给南史氏看。

    看到“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这句话后,南史氏大喜,称赞太史季果然不愧是史家。

    那问题来了,这南史氏跑来干啥?

    按照惯例,太史家的人如果被杀光了,就该南史家的人来当史官了。

    没错,南史氏是特地提早赶来这里,只等崔杼杀了太史季之后,就立刻入宫再写史书的。

    事情到这,不用说也知道南史氏若入宫之后会写什么。

    那必须是“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

    这就是名动天下的齐国“崔杼弑君”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它和晋国的“赵盾弑君”案一样,都是华夏史家刚直脊梁,直笔写史的证明。

    而如今金幕中这位齐国的太史敫,毫无疑问就是当年太史家四兄弟中某人的后代。

    他的祖先们既然如此刚直,太史敫对礼法这方面规矩会坚持到甚至可以被称之为执拗的地步,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刘恒再度感慨。

    “如今的史官似乎都没有之前那种刚直风骨了。”

    即便是司马迁,也不敢在汉武帝活着的时候发表《史记》。

    刘邦呵呵一笑,悠然道:

    “风骨其实还是有的,但你也要看到大一统王朝发展的现实。”

    春秋时代上百个诸侯国,战国时代也有十几二十个。

    这么多诸侯国都有史官,一个国家发生什么大事,别的国家史官有时候也会记录。

    就好比崔杼弑君这种震惊天下的大事,大家都愿意记载。

    崔杼哪怕是杀光了太史家,再杀光了南史家,甚至杀光了所有齐国史官都没用。

    别的国家史官一听齐国同行遭遇这种事情,怎么可能不立刻提笔记录?

    但到了大一统王朝时代,情况就不同了。

    整个国家只有一套史官系统,再无其他分店。

    大一统王朝的皇帝,也拥有比先秦时代的诸侯、国君们更强悍的权力。

    皇帝们轻而易举地就可以弄死史官,将这些不利的记载扼杀。

    拿捏史官对大一统王朝的皇帝们而言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随着时间不断流逝,皇权不断加强,这些被拿捏的官方史官自然就慢慢失去了权威。

    这也就让华夏历史记载发展到一个新的历程——修前代史。

    下一个朝代的皇帝,和前一个朝代皇帝已经不是一家人,自然也就没必要帮前朝皇帝们文过饰非。

    而且对刚刚开创新朝代的开国皇帝们来说,通过修史来抨击上一个朝代的腐朽,也能论证自己新王朝是顺应天命所得。

    于是,华夏历史就从“史官直笔”演变到了“易代修史”。

    这并非是史官们刚直不在,而是大一统王朝的皇权已经过于强大。

    就连官员阶级、农民阶级、地主阶级都要在皇权面前俯首帖耳,更何况区区一个史官呢?

    刘邦说到这里,悠然开口。

    “金幕有一句话说得对,历史是动态进步,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我们华夏文明也在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地自我革新,有些情况或许在前人、后世看来并不合理,但一定是符合当时历史实际才会发生的。”

    “不要厚古薄今,更无需妄自菲薄。”

    “做好自己的大汉,就是对华夏最好的贡献!”

    刘恒连连点头,恭声道:

    “儿臣明白了,多谢父皇教诲!”

    金幕中,画面已经跳到了即墨城。

    黄昏时分,燕军刚刚发动了一次尝试性的进攻,被齐军打退。

    田单拄着下巴,思考着接下来的对策,并未发现身边几名部下神色各异。

    迟疑片刻后,其中一名部下低声开口道:

    “田单大人,如今大王(田地)遇害,他的子嗣们也都被燕人、楚人杀害。”

    “大齐不可一日无主,您也是田氏公族旁支,不如就由您来登基成为新的齐王吧!”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