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378章 嗯,就很对劲!
    首先“招灾”的是负责航拍相机的小组……

    想达成实时图传,之前是胶片机肯定不能用了。

    原本小组在权衡图像传感器到底使用CMOS还是CCD。

    两项技术各有优劣,CCD灵敏度更高,低光环境下表现更好,但功耗高、成本高。CMOS功耗低、成本低,但噪声高、动态范围低。

    就在一组人还在纠结的时候,某人冒头,提出了用多个数字成像芯片组成拍摄阵列的构思……

    构思个屁!

    他说的想法,是刷某音时看到的老美ARGUS-IS系统。

    通过三百多个镜头组成的拍摄阵列,能在五千多米的高空,分辨地面上广角范围内最小六英寸的物体。还可以同时跟踪多个目标。

    一看一过的科普视频嘛,只是大概有个印象。具体的说不清,但道理是说得通的。

    一组人被忽悠的一愣一愣的。

    畅想了某人说的“拍摄阵列”,再看看眼下继承京城航院的六窗口高清相机同步拍摄的方案……只理念上就差了十万八千里,落后!太落后啦!

    改!

    咱就算一时做不出三百多个镜头的阵列,做三、五十个的总没问题吧?

    正好!CCD和CMOS复合设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同步使用,也可以分别使用,取长补短嘛~

    第二个受害者是夜视项目组……

    人家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红外遥感技术不受可见光限制,通过8-14μm波段大气窗口,穿透烟雾、云层等遮蔽物,实现复杂环境下的目标探测。

    某人过去溜达了一圈,看完设计思路后直撇嘴……

    符合遥感技术六十年代就有了,这都79年啦,眼瞅着就进入八十年代了,你们还死磕红外遥感呢?

    负责夜视项目的是红外学创始人汤老的弟子褚君浩,跟曲卓在光刻机项目有过接触,算是熟人。

    挺理智,对某人的撺掇不为所动。

    表示复合遥感虽好,但要考虑成本问题……

    话不等说完,某人嘴撇的更厉害:成本不是一成不变的。十年前随便一片芯片都要几百美金,现在呢?

    我们正在研究的装备,要应用好多年呢,不得有前瞻性?

    再说了,做项目不能只想着自己!

    现在在无人机上做技术积累,后面就可以用在高空勘测气球上,再往后就用在卫星上。

    我们现在的花费可能高了一些,但以后其它应用涉及到同类项目时,不就省钱了嘛。

    这么算下来,还贵吗?

    褚君浩吧嗒了下嘴……有道理呀!

    搞技术的,谁也不想受到这样那样的限制,弄就弄最先进的!

    褚君浩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扭头就打报告,要多光谱扫描仪、成像光谱仪、微波辐射计,还要搞彩色合成仪、图像判读仪和数字图像处理机……

    负责后勤保障的领导,看着半页纸的设备清单眼皮子都长了的时候,曲某人又开始忽悠动力组。

    也不算忽悠,就是给大家提供一些新思路。

    比如,没必要死磕使用煤油的涡喷发动机,为什么不考虑下氢氧燃料呢?

    你看……高热值、能量密度高,同等负重可以带更多燃料,对航程增益明显。

    关键从燃料仓输送到喷射口的过程中,还可以作为高温部件冷却剂。没有积碳和有害堆积物,可以有效的延长发动机部件寿命,降低故障率。

    上过小学的就知道,用水就能电解出氢和氧,航空煤油多贵呀?

    费电?

    不还有生物质气化法嘛,活人能让尿憋死?

    动力组陷入沉思时,某人又溜达到隔壁屋……

    瞅了一会已经初步完成的锂电池供电方案,搓着下巴嘀咕:可不可以在机翼上方加两组轻量化的单晶硅电池板呢?

    屋里的人陷入思考时,某人又回到动力组。站门口问:你们要不要考虑再出一套电驱方案。

    虽说螺旋桨推进不如喷气式快,但机翼上配上太阳能发电板,光照条件好的情况下,可以实现超长续航呀。

    在我们有制空权的情况下使用,不论战场监控还是信号中继,都能发挥大作用,还能应用于防灾搜救。

    动力组本就被扰乱了的思路,越发凌乱了……

    下一个受害者,是整个项目组的重中之重,结构设计组。

    所有的系统单元,最终都要归置到机体中。

    所以,一组人既要赶紧拿出方案,供各组做设计参考。又要充分考虑各子系统的功能、重量、体积特征等客观因素,并从结构层面加以适配。

    说实话,这两点在很多程度上是矛盾的,让人挠头的厉害。

    太不专业啦,怎么跟草台班子似的?

    没办法。

    咱现阶段的飞机设计,都是参考毛子的机型。在人家的模板下做升级和调整。

    具体到无人机项目组,之前是以老美的BQM-147做蓝本。

    逆向工程嘛,虽然融入了自己的东西,但大体上还是照着抄。

    但现在不行了,上面提出了“模块化”设计要求。我们还要往有限的机体空间内,塞那么多先进的技术设备,BQM-147的机身结构已经不再适用了。

    也就是说,这是我们少有的,真正意义上的,自己从无到有的设计一款飞行器的机体结构。

    对于“抄”惯了的设计人来说,着实是一项不小的挑战,以至于都有些无从下手了。

    压力还大。

    老美可以一定程度上忽略无人机的生存能力,用完了就丢,咱们“丢”不起呀。

    上天后飞不好掉下来了,或是让敌人轻易的打下来……简直都不敢想……

    某人靠门口听了会儿讨论,忍不住开腔了:与其这也要,那也要,最后样样不尽如此人意,不如专攻一点。

    比如,我们可以不让敌人发现嘛……

    话匣子一打开,什么棱面结构与倾斜布局,使入射雷达波散射至非探测方向,减少回波强度。

    什么边缘对齐与使用复杂曲面,减少散射源数量,分散雷达波能量。

    什么使用铁氧体吸波涂层,将雷达波能量转化为热能或通过干涉效应抵消反射波。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进一步降低雷达波反射强度。

    还有使用飞翼布局,降低飞行阻力。机翼前缘采用不规则蜂窝吸波嵌入式结构。

    气口置于机翼顶部,避免雷达波直射发动机风扇叶片。尾喷口嵌入机翼内部,减少雷达和红外信号暴露。

    电传系统使用多级辐射功率控制,根据传输距离动态调节发射能量。结合非线性调频信号和相位编码技术,同时缩短脉冲宽度,减少射频信号被敌方电子侦察设备截获的可能性……

    没错,一副专业人士的模样说了一大堆,其实就是老美B-2的隐身理论。

    嗯,仅限于理论。

    好多东西说的像模似样,什么棱面结构、倾斜布局、边缘对齐的,他压根不知道是什么玩意。

    但是,他知道B-2的大致形状,还在小黑板上给人家画了张图。

    然后,拍了拍手上的粉笔灰施施然的走了。

    他忽悠完就走,结构项目组的人看着小黑板,满脑子的灵光乍现,大门更多的是浆糊。

    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太多,已经远远超出大家的知识储备了。

    但是!

    但可是!

    听着怎么有点对劲呢!

    找这个讨论,找那个请教,一番折腾下来……嗯!越往深里研究越对劲……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