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脑子活泛并且拥有大片田地的佃农,或是挑选选好的田地自种,将余下的地转租出去,或者直接全部转租出去,此类人被称为“二地主”。
二地主向他的佃户收“小租”,并向地主交“老租”,一般小租比老租多,二地主赚的就是这中间的差价,有时甚至老租和小租都由二地主的佃户交。
层层盘剥由此而来,再加上法律管不到的地方,地主仗着权势,随意加租(明清田租基本占收成的五成到七成),最底层佃户的艰辛可想而知。
所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杨白劳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日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可是到头来,仍是就食不果腹,甚至还会倒欠上头的租子。
欠租子其实还不算是最坏的,起码还有地可种,还可以寄希望于明年丰收还上。
最坏的是,非但举家被从田地上赶走,还要倒欠地主天价租子,不得不被逼得卖身为奴、卖儿卖女。
这种现象并不罕见,不管是甘肃的大旱还是山东的天灾,到处都有大批的田地欠收甚至是绝收,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佃农交不起田租,欠地主的田租。
第一年欠了田租,到了第二年不管是为了播种还是为了吃饱肚子,又得找地主借,利打利利滚利一年下来,往往数目惊人,再加新的田租,简直能把人逼死。
所以往往遭遇天灾,就有大批的佃农面临破产,地主就此收回土地,佃农还要卖儿卖女去还债。
天灾对于佃农来说那真是灭顶之灾,但是对于地主来说,却没有损失,非但没有,还会盈利。
每逢天灾,朝廷开恩减免税赋,这其中最大头的,自然是田赋,但是减免田赋的对象,往往是针对有土地的人。
所以拥有土地越多,收到的实惠就越大,但是没有土地的佃农们,却基本上得不到这些福利政策。
而这些大大小小的地主们,一边美滋滋享受朝廷实打实的福利政策,一边收着佃农们利打利利滚利的租子,甚是逼着杨白劳们用喜儿抵债。
所以对于地主阶层来说,天灾未必就是坏事儿,指不定人家还成天盼着天灾呢。
当然了,天灾不可避免,人祸也从来不缺。
都道是天高皇帝远,朝廷触及不了的地方,官绅勾结更加肆无忌惮,这些名副其实的土皇帝,想要抢地抢人,兴许连幌子都懒得用,这又哪里是最底层的佃农能对抗得了的?
至于破产甚至是家破人亡的最底层佃农,又有谁管呢?
这样的情况,不管是甘肃还是山东都并不罕见。
所以四爷为什么想改革?
维持长治久安、稳固统治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但是肯定也起到改善社会不公、底层百姓的困境的作用。
火耗归公、摊丁入亩究竟针对的是哪些人?
为什么历史上雍正皇帝推行改革的阻力如此之大、甚至连名誉都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因为他触动的是所有既得利益者的蛋糕,还手腕强硬、没得商量,官员敢默许甚至纵容学子罢考抗议,他就连孔夫子的脸面都不卖,能杀尽杀,为了推行改革扫清一切障碍。
地主阶级、官僚集团、甚至是读书人哪个不恨他?
在团结人心带队伍上,十全老人明显比他灵活高明得多。
打一上台,乾隆就着手安抚这些势力,果断放弃了雍正辛苦坚持多年的的一系列改革,这一明显的妥协举动,自然让乾隆圣名远博,备受地主官僚阶级拥戴,但是这也为清朝的由盛转衰按下了加速键。
雍正的改革虽然严苛,但是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康熙晚期遗留下的官场弊病、大大缓解财政危机。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深入封建社会骨髓根本不能回避、根治的问题。
当然了,只是缓解,或者说是在尽可能地在为封建王朝续命。
不过乾隆用开倒车的方法换来盛世,就像是夏日的夕阳,在短暂的灿烂炫目之后,注定要走向灰暗沉寂、然后彻底陷入死一般黑暗的归宿。
维珍又不是刚刚穿过来两眼一抹黑、眼神清(小)澈(白)的大学生,这些血淋淋活生生的人吃人现象、事实,她不是没有见过,所以在她的能力范围之内,她是一定要杜绝这个现象发生的。
所以她庄子里的佃户的流动情况,她必须要掌握清楚,尤其是那些破产背债甚至是莫名其妙消失的佃农,在她这里都必须要有个清晰的前因后果。
她得让这些官员有个顾忌,人命关天,谁都不能在她眼皮子底下做孽。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