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44章 倒斗大师15
    “妈,你说这里会不会有......”

    “走,我们去看看。”

    看到如此标准的朱雀吉位,桂安香也不由激动起来。

    这两年她们已经把那本《倒斗秘术》看了无数遍,里面的内容可谓滚瓜烂熟。

    但是对某些方面的知识还是不大懂,比如这寻龙识穴之法。

    册子里只是大概提了一嘴,这倒斗门派有五大神技,既【看穴、探土、断代、识墓、寻宝】。

    所谓【看穴】,就是通过观察山脉走势,水流方向,地形起伏等,确定一个生气聚结的地点。

    这个乘接生气的最佳位置,可以实现藏风聚气的效果,不但利于逝者安息,还能荫庇其后代子孙。

    例如陕省的黄帝陵,就是看穴中【盖穴】的典型例子。

    “桥山群峰环抱如盖,沮水沿山谷环流。”

    桥山是子午岭的支脉,山丰土厚,古柏成林,其山势拱起,高峻如桥,故而得名。

    沮水发源于黄陵县西子午岭,由西向东横贯黄陵县城,在龙首乡注入洛河。

    沮水三面环绕桥山,分别形成沮水西湾、桥山山前和沮水东湾三个各具特色的风景空间。

    这种“山环水抱”的宏大气象,符合 “四山高起” 的地形特征,也暗合 “藏风聚气” 的风水核心,是典型的“风水宝地”。

    既然风水师能找到这种天地人和的好穴位安葬死者,自然,倒斗者也能反过来推出墓穴的精确地点,以便探墓取物。

    除了能看出风水宝地,还要通过其他技能来确认大墓的价值。

    这里就要说到第二个神技了。

    所谓【探土】,则是通过洛阳铲等工具取土,方便观察土的颜色,质地,湿度等等。

    通过对墓葬回填土的观察和分析,是可以判断墓穴的年代的。

    如春秋战国时期,土是红色的。

    而到了西汉,回填土用的是黄土。

    东汉则是青膏泥。

    唐宋墓坑又多是黑土。

    有些经验丰富的倒斗者还能通过土的气味来判断。

    如果是青铜和朽木的气味,可能是商周的墓葬。

    青膏泥和青铜器再加上木炭的气味,基本可以断定是战国时期的墓葬。

    比如豫中的新砦遗址,考古工作者就是通过钻探了解遗址的基本情况。

    探工们手持洛阳铲,根据探孔取出的土来辨认底层。

    考古工作者能通过这些土质,准确判断出耕土层、扰土层、文化层等。

    还通过钻探发现了壕沟,为传说中夏代的存在提供了关键实证。

    而倒斗神技中的【断代】,则是可以通过观察墓葬的形制、随葬品等判断墓主人所处的年代。

    比如宋朝的墓葬外观上多为方形,唐朝则为圆形,汉朝的多为匍匐形。

    随葬品也各有不同。

    后世的考古工作者就是通过马王堆墓出土的大量丝织品,漆器和竹简等,判断出它属于汉朝墓葬。

    桂氏母女所学的【识墓】之法,则是需要对墓穴的建造情况、周边环境以及墓穴本身的风水格局等有一定的认知判断。

    如果说风水先生的看穴是找到一处风水宝地,那么识墓就要精通墓穴的朝向、形制、与周围山水环境的整体关系。

    如果墓穴在修建后因为外界环境发生改变,对墓穴有路冲、反弓煞等不良影响,也需要会识墓的风水师帮忙调整和改进。

    当然,对于倒斗者来说,就要进行一个反方向的判断。

    曹操当年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盗,设置了七十二疑冢。

    考古人员就是通过对安阳高陵周边的地形,墓葬的形制,出土物等多方面的综合研究,最终确定了曹操真墓的位置。

    而小册子中提到的最后一个神技就是【寻宝】。

    也是所有倒斗者的终极目标。

    一旦确定了斗的位置,开了斗,拿到了明器,就可以通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辨别真伪和价值。

    最有名的案例就是1928年孙殿英清东陵倒斗案。

    当时他以军事演习为名,封锁了清东陵所在区域,用炸药炸开了慈禧和乾隆帝陵墓。

    其中慈禧的金丝楠木棺材、各种珠宝首饰、翡翠西瓜等,乾隆墓中的书画、瓷器、玉器等全被洗劫一空。

    后世的考古工作者多次以此例说明倒斗的猖狂和对国家珍贵文物的破坏,希望政府能禁止这一违法行为。

    因此在建国后,国家就明令禁止倒斗行为。

    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倒斗大家都纷纷销声匿迹。

    有人认为他们是就地解散了。

    也有人认为部分的门派“弃暗投明”,被政府收编了。

    更多的人则认为,这些人只是转到了地下,继续做这种见不得光的买卖。

    桂安香和桂妙桐遇到的樊家父子,其实就是做这一行的。

    但他们不是有门派的,属于散盗。

    这还要说到樊德才年轻的时候,被迫帮鬼子填万人坑,从死人堆里救了一人。

    那人为了感谢他的救命之恩,就把这本小册子送给了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还说如遇到同行,可报上他家名号,同行便可关照救命恩人一二。

    但那人也提到,此间勾当凶险无比,没有团队切不可单独行动,否则容易死无葬身之地。

    樊德才在随后的十几年就没怎么动过这心思。

    后来也是逃荒到了祁玉县,阴差阳错结识了几个当地散盗,才又想起那本小册子,便做了这一行。

    但他们可不遵循那些所谓世家门派的规矩。

    什么在墓室东南角点上一支蜡烛,若蜡烛熄灭,需将拿到手的财物原样放回,按原路退出。

    什么开棺后,从头到脚只能摸一遍,且只能摸一两件宝物,不能全部取走。

    还有什么只对王侯和贵族的大型墓葬下手,普通老百姓的墓绝不能动。

    樊德才他们是雁过拔毛,鸡过也得掉层皮。

    什么明器都拿,拿不走的就地砸烂。

    不但毫无规矩可言,还要随时提防同伴背后一刀。

    他看着三个儿子日渐长大,就起了抛弃同伴,带儿子们单干的念头。

    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最后一单做完还没来得及销赃,就被谢铃铛变成了哑巴,扔进了疯人院。

    桂安香和桂妙桐互相扶着,小心翼翼从高地上下来,进入了一片树林。

    出了这片树林,再翻一座山,就能到她们在高地看到的那块风水宝地。

    只不过在山上看着很近,下来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发觉,原来离得相当远啊。

    “桐桐,要不我们先下山,明天一早再来。不然等天黑了这里不太安全。”

    桂安香看了看天色,又抬起手腕看了看大姐送她的海鸥牌手表,已经是下午五点二十分了。

    大概是在山里的原因,总觉得比在城市里天黑得更快。

    桂安香心里有一丝不安。

    八十年代虽然也有滥砍滥伐的现象,但比起谢铃铛生前所在的21世纪,很多山林还处于未开发的原始状态。

    山林里有野兽,黑暗中视野也不好,她们就算跟谢铃铛学了几年功夫,也毕竟没有怎么实战过。

    而且桂安香还有些怕黑。

    林妙桐点点头。

    她从兜里掏出随身带的袖珍指南针,观察了一会儿,指着一个方向说道:“往那边走吧,地图上说往南走一公里就能出去。”

    她因为成绩优异,连跳三级,仅十六岁就考入了西北大学考古系。

    等暑假过了就要去报到了。

    在此之前突发奇想,希望妈妈和她一起出去游玩一趟。

    正好妈妈桂安香的中学也放暑假,母女俩一商量就来到这里。

    来之前她就装了很多便于携带的野外装备。

    说是游玩,其实就是想试试小册子上学到的东西。

    说不定对她以后的考古研究之路也有帮助。

    眼看太阳渐渐落山,两人还没有走出这片树林,桂安香心中的不安再一次被放大。

    她举着手电筒打向前方:“桐桐,你再看看地图和指南针,是不是走错方向了?”

    桂妙桐心里也嘀咕:按理说不应该啊。

    她把手电筒用嘴咬着,翻出军绿色挎包里的地图,结合着指南针认了认方向。

    没有错呀。

    “妈,” 桂妙桐收好地图,握住手电筒,“没错,我们就......”

    “桐桐......”

    桂安香声音发抖,指着前面一棵树说:“那里......那里有个东西动了一下......”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