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还没说自己要拜托贾诩做什么。
    贾诩就直接推辞。
    这让李儒有些难以开口。
    但,再难开口,李儒也要开口。
    “文和,儒求你,再为主公献上一计,如何?”
    李儒起身,他身为董卓的女婿,如今却要舍其而去。
    他实不愿,但董卓以君命迫之。
    该如何?
    长安没有了他,局势必然会越发的混乱。
    相国一人和诸多大臣博弈,必然会受到奸人所害。
    所以,李儒找到了贾文和,让他最后为董卓献上一计。
    “李大人在京都,如何显得在下卖弄谋略?”
    贾诩有些好奇,但也是旁敲侧击。
    知道的太多了会害死人的。
    但他有分寸。
    李儒也没有隐瞒他。
    “秦羽之冀州如今已经成为了大汉第一诸侯。
    相国派我前往冀州,有让儒效命秦羽之意。”
    李儒没有隐瞒,贾诩闻言则是神光一亮。
    如今长安董卓岌岌可危,就是受到了秦羽的威胁。
    现在就连董太师自己都要放弃了么?
    那他也得赶紧找好下一家才行。
    之前他和温侯走的比较近,但最近温侯貌似也蔫了下来。
    如今听李儒一说,贾诩的目光顿时转向了冀州。
    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李大人乃是相国心腹,相国竟然舍得让您前往冀州。
    当真是大气魄。
    若是李大人能够降服秦羽,对相国而言无疑是一大助力。”
    贾诩自然不会现在就想着如何跳槽。
    不然李儒这厮狠起来,要把他嘎了。
    贾诩也是看明白了。
    如今的的董卓就是温水里面的青蛙。
    跳不出来了。
    李儒眯眼看了贾诩一眼,然后轻轻摇头:“若是文和先生愿意为主公再献一计,哪怕是能够保全主公姓名也可。
    儒在冀州,必然为你铺好道路。”
    李儒态度诚恳,没有半分以身份压人的意思。
    然贾诩依旧摇头:“并非诩不愿献计,而是李大人尚且无法左右主公的意愿。
    诩,又能如何?”
    为人谋臣,最无力的是自己有万无一失的良策,主公却不纳用。
    为人将者,最无力的是将士有死战之志,主公却率先投降。
    能臣得遇良主,才能绽放其光华。
    如今的董卓,明显不是良主。
    “文和只管献计,若是相国不纳,亦是命也!”
    李儒长叹一声,今日董卓突然雄风大震,他隐约间看到了曾经的董仲颖。
    如今...
    罢了。
    李儒心如死灰,却又因今日董卓一番话心痛涕零。
    贾诩最终还是答应了李儒的请求。
    但也再三声明,只献一计,无论董卓录用与否,他都会离开长安城。
    贾诩走后。
    李儒收拾行囊,带上了家眷。
    值得一提,李儒之妻乃是董卓之女,由此牵绊,或许才是董卓给李儒留下后路的原因。
    但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李儒对董卓的感激。
    遥想当年...他李儒也不过是一个穷酸书生,被李傕引荐洛阳,却不得录用。
    是董卓,嫁女于他。
    “儒,愿为相国效死。”
    李儒离开了长安城,朝着城内的方向三跪九叩。
    “夫君,此去何往?”
    董氏掀开车帘,目光落在李儒身上。
    “冀州,岳父大人命吾前往冀州,或要久待,所以命吾带上夫人同往。”
    李儒至今没有子嗣,也没有纳妾。
    故而他们一行也就十来人。
    李儒,董氏,两个丫鬟,以及六个死士。
    一路上,李儒从弘农往上党,然后进入冀州地界。
    “治理并州之人是何人,不过短短两月,竟然已经有如此气象。”
    李儒观上党民生,已经和南方县城相当。
    虽然依旧困苦,但却已经能够保证不饿死。
    冬天,扛一扛,也能过去。
    他甚至还看到了一队运输木炭的车队。
    走在夯实的泥土路上,运往一座座城镇乡村。
    “以冀州之力,养活整个并州,这仅仅是路途消耗就是天文数字。
    冀州,究竟有多强?”
    李儒不是没有派遣探子前往常山。
    但整个常山就仿佛一座铁桶一般。
    探子只要进了常山,就再也没有出来过。
    连一封信都没有。
    这让李儒更加的好奇。
    常山,究竟是如何做到,让自己的探子进去之后瞬间就失联的?
    “前面就是常山了么?”
    一路舟车劳顿,董氏面色有些不太好看。
    但一路走来,路上的所见所闻。
    倒是让董氏十分的好奇。
    从长安到并州,然后再到冀州,到常山。
    百姓的生活质量是呈现递增趋势的。
    越靠近常山,百姓越是富足。
    不仅仅吃的好,穿的好,就是所住的房子,都让他们瞠目结舌。
    有些富裕之家,甚至买了红砖砌墙。
    虽然只是用红砖砌了外墙,内部隔间什么的还都是用木制,但住起来也比泥胚房要舒坦多了。
    李儒就借宿过一户红砖砌墙的人家。
    只是用来粘合的混凝土变成了草泥浆。
    但那也很结实了。
    至少住上几十年都不需要担心哪里漏风。
    楼顶上更是用红瓦搭建,几十年都不需要担心漏雨。
    “前面就是常山了。
    夫人,再有一天,我们就能抵达灵寿城。
    届时,再让夫人好好休息。”
    李儒开口,心中对董卓的感激化作对董氏的爱恋。
    看着董氏疲倦的神色,李儒有些不忍。
    但还有一天都不到路程,他们就算现在休息,也休息不了多久。
    “夫君不用担心妾身。
    妾身曾经好歹也习过武艺,些许舟车劳顿,无伤大雅。
    倒是这常山境内当真有传闻之中的那般神奇?
    竟然有人用琉璃做窗户。
    妾身心中急切的想要去见识一番。”
    他们路上听说了不少有关常山的传闻。
    有人称,常山城内,灵寿城中,家家户户都换上了琉璃窗户。
    哪怕是寒冬,窗户紧闭,房间之中依旧明亮。
    更有人说,秦刺史用琉璃搭建了一个笼罩一亩地的大房子。
    前不久,在里面种出了青菜。
    还有人说,灵寿城外的村庄中,用的锄头都是由精铁打造的。
    要是打起仗来,一锄头下去,寻常的刀剑都要两半。
    最让人难以置信的传言,还是工学院发明了一个只需要点火,不需要人力拉动就能移动的铁炉车。
    嘿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