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虽然有很多优势,但丰凯其实一直有外拓的意愿。
    然而,嘉峪关有什么优势?
    城镇化高,人口素质高,全市二十多万人,绝大部分都接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
    工业基础稍好。
    城市建设比酒泉强。
    但城市体量小也是不争的事实,两个街道、三个镇,这就是一个地级市的全部组成。
    全国都找不出几个这样的地级市。
    嘉峪关对丰凯的吸引力较小。
    可能是舒适安逸的日子过久了,嘉峪关在拉投资这块,也不够敏锐。
    给地、给人、给税收优惠,这些也并不是独有的,酒钢虽然体量大,但产业也并不高端。
    嘉峪关确实不是首选,只是西北是嘉禾的主战场,丰凯回归西北是应有之理。
    见郭阳思考良久都没有动静,唐学青有点急了。
    “郭总,有什么顾虑,我们都可以谈。”
    “太突然了。”郭阳沉吟道:“这件事,要回去和团队商量下。”
    “丰凯确实有再建生产基地的想法,只是此前嘉峪关没在考察名单内。”
    众人神色都不由变了变。
    丰凯要投资生产基地?这么重要的消息,他们此前居然一点风声也没听到。
    郭阳说道:“还有其它的吗?还是说只要丰凯在嘉峪关投资,北大河全境的污染治理就不成问题?”
    “够了,够了。”
    “当然,如果嘉禾看上了嘉峪关周边的戈壁沙漠,市里也会大力支持。”
    “也不是说要丰凯押宝在嘉峪关上,只要能承接部分重要产业,市里就会全力配合。”
    “酒钢也是这意思。”李兴建笑道:“只要不是简单的组装和低端农机具生产,在钢材价格上,酒钢也会给出一定的优惠。”
    “沿岸的镜铁山矿区会加强污水处理,同时进行边坡、矿山、水域植被生态恢复工程,听说嘉禾也有专业的队伍。”
    “镜铁山一坝三厂房式电站,冰沟一级电站也同样会改善径流和水质的管理方式。”
    陆续的有人表态。
    郭阳这才感觉到有点意思。
    酒嘉一体化发展,对处于中间区域的嘉禾是极为重要的。
    而且,如果只是部分重要产业,想必丰凯内部对这也是能够接受的。
    “好,嘉禾会尽快评估和考量。”
    “郭总,要不就趁今天,直接去嘉峪关和酒钢考察?”李兴建邀请道。
    郭阳笑道:“总得让我准备准备吧,带上一两个人吧,离得这么近,还能怕我跑了不成。”
    “哈哈,这不是怕夜长梦多吗?”
    “嘉禾还指望着嘉峪关多关照一些工作呢!”
    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案,氛围也轻松了不少。
    工业就是嘉峪关的命脉。
    郭阳也认为用一份投资,换取总部生态环境的稳定,是值得的。
    甚至连投资什么农机,他都想好了。牧草全程机械化设备制造,应该能让嘉峪关满意了。
    唯独秦立军等人有些怅然若失。
    一个看起来不错的项目就眼睁睁的跑到隔壁去了。
    会后。
    秦立军拉着郭阳和卢艺林留了下来。
    “郭总,这次座谈会的结果你满意了吧,唉,如果不是嘉禾,谁想和他们坐一起啊,别扭。”
    “满意。”郭阳笑道:“这次麻烦领导了。”
    “只要嘉禾能继续做大做强,这就值得。”
    秦立军又看向农林局卢艺林。
    “老卢,农业生产旱情摸排,抗旱减灾这块你们还得加快速度,看样子,一时半会儿,还解不了渴。”
    卢艺林忍不住心里泛苦,这就是空降领导的坏处了,只能硬着头皮说道:
    “领导,下面区县走不过来啊,只能摸排到县城周边区域……”
    酒泉辖下一区、两县级市、四县。
    除了肃州区,其余几个县市都是地域广阔之辈。
    酒泉到底有多大呢?
    比GD省面积大,几乎相当于江浙两省面积之和。
    让300公里/小时的高铁围绕酒泉跑一圈,需要花上10个多小时。
    秦立军也反应了过来,苦笑道:“再辛苦一点吧,尽量掌握情况,别发生了大规模灾害,我们还不知道。”
    一旁。
    郭阳若有所思:“兴许嘉禾能帮上忙。”
    “如果天禾的技服人员能帮忙摸排旱情,速度肯定要快上不少。”
    “太热了,这种天气遭不住。”郭阳笑道:“我说的是丰凯的航拍无人机。”
    “虫情暂时没法预警,但旱情还是能监测到的。”
    “好主意啊!”卢艺林眼前一亮,说道:“植保无人机打药也能发挥大用。”
    “植保所前两天发了文章,天禾的天敌治虫也是亮点。”
    抗旱减灾,水源的利用只能是缝缝补补,农业上真正能做出成绩的也就是病虫害上。
    大旱必有大灾,干旱也极易滋生病虫害。
    能把病虫害防控好,只要不是极端干旱的情况,收成也还能有点指望。
    秦立军也说道:“航拍无人机也能算在抗旱减灾物资上,让各单位都采购吧。”
    “别。”郭阳说道:“嘉禾给各区县都捐赠几套,也为抗旱做一份贡献。”
    不仅如此。
    郭阳计划给出现了旱情的地区都捐赠航拍无人机。
    推广只是顺带的,更重要的还是要减小这次旱情带来的损失。
    ……
    “酒泉那么大,么得事别瞎转。”
    这句话在天禾内部广为流传,在最近一段时间,更是被奉为了至理名言。
    “热冒烟了,赶快降点雨吧!”
    “靠,谁说酒泉是避暑胜地来着?”
    “其实在阴凉处和晚上都还好,但阳光直晒的时候又是真的热。”
    “今年天气有点反常。”
    “人遭点罪,忍忍也就过去了,作物损失那可就老惨了。”
    在一个员工群里,潜伏的郭阳在留意着员工们的聊天。
    酒泉夏季干热,但时间较短,所以也是西北的旅游胜地,但今年明显不是。
    连续30℃以上的高温,又几乎没有降雨,这时候的农业人是真的遭罪。
    也是一年中人最黑的时间段。
    上衣一脱,上身、胳膊、脖子、脸庞,各个部位黑得各有特色,泾渭分明。
    郭阳只能再次催促余秦加快夏日套装的研发速度,来年一定要用上。
    同时,也让行政对外采购本季的防晒驱蚊等用品,现场人员先一人一套,至少能有个心理安慰。
    透过窗户,往日清晨还能望见祁连山上面的积雪,如今积雪也看不见了。
    航拍无人机已经迅速到位。
    配合天禾的技服人员,如今西北各地农业区都有航拍无人机的身影。
    各种数据也汇总到了郭阳这里。
    酒泉旱情还算好的。
    甘、陕、宁、青、蒙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旱情。
    河西部分沿山地、山旱地玉米植株枯黄,部分川区雌雄穗发育受阻。
    陇中部分地方马铃薯出现叶片萎蔫和干枯,中药材长势也较差。
    陕北大部及关中东北部也都出现了严重的旱情,有数万农村人口,和两万多头大牲畜出现临时饮水困难,
    还有些玉米直接干死了,
    也有农民早早见形势不对,就把玉米苗子砍了拿去喂牛,免得干狠了不好砍。
    宁省南部山区35万人出现饮水困难,近10万人靠远距离挑水度日……
    这甚至一度让人想到了1929年。
    那一年西北大旱,有人说是百年不遇,有人说是三百年不遇的大荒年。
    直至今日,西北当地依然流传着这样一首当年的民谣。
    “民国十八年,来人吃人来狗吃狗,鸦儿雀儿吃石头,老鼠饿得没法走……”
    200多万人活活饿死,300多万人逃离家园,剩下的吃树皮,观音土等等。
    左公柳也是在那三年里砍伐殆尽的。
    但从天禾传回来的信息来看,目前大部分地区都还是好的,没有出现大面积减产和绝收。
    引大入秦、桃山引水、景泰川电力提灌、各种灌溉渠道、水库等等完善的水利设施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而在这之外,膜下滴灌、干播湿出等各种技术的应用,以及品种的进步,也让农业抵御旱灾有了武器。
    在宁省中卫,当大地一片焦黄时,种在碎石里的硒砂瓜,仍然有可喜的收成;
    在定西,依靠着更耐旱的马铃薯品种,中北部黄土高原干旱区多数马铃薯种植户还保留着丰收希望;
    在景泰干旱山区,砂石缝中也生长着一种特有的小麦――和尚头,即使干旱,依然还能保留着收成;
    在春小麦区,农大培育的‘西旱1号’春小麦,也即将迎来收获;
    在金昌的农场里,天玉8号全株青贮玉米展现出了极强的耐旱性;
    在河西走廊,天禾耐旱的棉花、大豆、玉米,也靠着生命的本能和极少的节水滴灌,维持着不多的墒情;
    在戈壁上的日光温室里,番茄、辣椒、黄瓜、茄子……果蔬王国依然丰富着人们的餐桌。
    所以,这个时代即使再怎么干旱,吃的总是不缺的,还不至于让人陷入绝望。
    在有限的水资源里,能做到这种程度,已经是一种成就。
    只是还不够。
    尤其是对嘉禾来说。
    西北春小麦区的天麦1号面临大面积减产,旱区的天玉1号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有些地区的蔬菜更是损失惨重。
    而且这还只是七月中旬,八月份的情况还不知道。
    如果再旱下去,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只会越来越多。
    郭阳回过神来。
    有了无人机提供的旱情数据,对于整体的抗旱减灾是极为有利的,至少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小精灵也在这种高强度的应用中,反馈了众多的使用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