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46章 佛教兴盛之路
    佛教在西汉时期由天竺传入华夏。

    后世人间史籍对佛教的记述,不知深层原因,只是表面现象。

    佛教得以迅速传播的真正原因,乃是天竺地府与酆都地府的两位府君安排、策划所致。

    他们的目的是打通两界轮回隔阂。

    这也是东方小阴间之主阴王的意思。

    由阴间谋划推动的人间事,比起人世间自我滋生的事情,效率当然高出无数倍。

    两位地府府主推动人间佛教传播,也是迫不得已。

    在蓝星域灵气外壳破碎以前,大阴间和阳世间都各自是一个整体,阴、阳轮回是一个大闭环。

    因为圣者之战的破坏,大阴间被迫分成了六个小阴间,便有了所谓对应阳间区域的划分,阴阳轮回也变成了六个小闭环。

    这是因为,人间因外壳破碎而没了灵气。

    轮回司阴差多数是低级阴修,他们在执行公务时,经常需要在六个小阴间与对应阳间穿行。

    没有灵气借助,低阶阴修在阴阳间频繁穿行、长途跋涉,几乎没有可能。

    于是,六大阴王商议后,推出了六个小阴间独立运行的方案。

    具体做法是:各小阴间轮回司掌控的阴魂,在对应的阳间小范围内闭环投胎、轮回。

    大阴皇考虑现实状况后,同意了这个方案。

    从此后,六个小阴间对应的阳间凡人、动物、妖植,死后只能在原来区域内的阳间轮回。

    这也意味着:有明显地域归属的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混种人,以及各种动物、植物妖精,他们的生死轮回各自为政,不再互相交叉。

    后来,各个小阴间又更进一步,将辖区划分为若干地府,地府对应的阳世间也形成小闭环。

    也就是:先是大阴间闭环变成六个小阴间闭环;后来发展到六个小阴间内,若干地府闭环运行。

    这样做的结果是:小阴间权限下放,成为纯粹立法和管理机构。

    地府权限扩大,在原有执行权基础上,增加了决策权。

    阴差们跑腿范围缩小了,当差也没那么辛苦,危险系数也小了许多。

    不过,以地府为轮回闭环单元的办法执行若干年后,各司君、府主、阴王,都发现了一个现象:地府对应的人世间,文化属性越来越趋向背离。

    人间文化属性背离带来的后果是:人种强者恒强、弱者更弱。

    这样发展下去,弱肉强食,人世间迟早成为强者为王的大一统局面。

    酆都地府内的秦朝就是例子。

    大一统局面对人间也许是好结局,但却不符阴间大佬们的设计。

    阴间大佬们并不在乎人间的和平与战争、人口数的增加或减少。

    在阴间大佬们看来,芸芸众生的生与死只是阴阳平衡筹码。

    在阴间大佬们的概念里,人间凡人肉体的生与灭,只是能量体转换。

    只有魂的消亡才是真的湮灭。

    而魂的湮灭,涉及到阴间运行大秘密,即便是蓝星域阴皇本尊,也不敢乱来。

    因为,大阴间之上,还有上界摩羯域。

    上界才是蓝星域运行规则的制定者。

    大阴间之主阴皇,在摩羯域修士眼里,只是下界低阶修士,不算什么。

    阴间大佬们的想法,与人间政治家们的想法,往往截然相反。

    这其中的原理相当复杂,涉及到禁忌话题,不会被谈论、记录、流传。

    回到前面主题:司君、府主、阴王们发现小阴间新模式运行瑕疵后,开始试点探索改进办法。

    六大小阴间之一的东方小阴间,率先试点:打破地府之间的文化传播隔离。让轮回司操作投胎时,对各地府的文化领袖者,不喝孟婆汤、不洗魂,而是让他们带着思想转世投胎到其它地府。

    也就是人为干预地府之间的文化传播。

    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才出现佛教由天竺传入华夏的事情。

    佛教传入华夏时,十分脆弱,艰难重重。

    如果任由它们自我发展,很难存活。

    天竺北部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是进入酆都地府对应人间的首位佛教传道者。

    他被酆都地府轮回司确定为东方佛教祖师,命名为释迦牟尼。意思与“圣者”差不多。

    轮回司安排阴修担任他的专职卫士,暗中为其护道。

    对于释迦牟尼认可的弟子,轮回司也暗地里提供保护。

    轮回司不但要扶佛教上马,还送他们一程。

    所以,佛教在华夏文明区域的兴盛发达,轮回司起了至关重要作用。

    阴修们都知道,佛教后台是轮回司。

    正因如此,后来佛教发展迅猛,变得极其强大。

    但佛教太过强大,也不符合阴间大佬的设计。

    因为,对于人间事,阴间大佬们的出发点是平衡。

    佛教过猛了,阴间大佬们也要制衡。

    于是才发生酆都地府阴卒司收拾佛教之事。

    这种操作,自然是出自酆都地府府主阎君授意。

    对此,轮回司大佬表面上也不敢反对、阻挠。

    *****

    长安城建城于西周时期。

    它是西周、秦、西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之都城。

    佛教进入华夏有两条路径:南部海路、北部陆路。

    南部海路是天竺斯里兰卡→爪哇→马来半岛→越南→广州→内地。

    北部陆路是天竺→敦煌→河西走廊→长安→中原→(高丽→扶桑)。

    作为古都,长安城周边的佛教势力十分庞大,寺庙众多。

    佛教在华夏传播的最大推手是酆都地府轮回司。

    但那只是阴间共识。

    在阳间人世,凡人只在“得道高僧”嘴里听说过阴兵鬼将、司君阎王,可是谁曾见过?

    所以最初传播佛教的中坚力量,还是皇帝、王公贵族、士族领袖、地主富商。

    上述这些人建立佛教信仰的过程里,确实有轮回司阴修的手笔。

    毕竟,即便贵如皇帝,也不过是凡人一个。

    阴修手段对于凡人来说,维度相距太大。

    只要阴修参与的事,想震慑、诱惑、帮助凡人,简直不要太容易。

    正是由于大量权贵和富豪成为佛教信徒,佛教组织在传教过程中,获得了非常优厚的特权。

    具体表现在:

    1、免费土地。

    佛教获得的土地分几部分:城镇、乡野寺庙建设用地;耕地或山地、河湖水面;

    2、赋税豁免。

    佛教组织的土地不纳田赋(田税);寺庙僧侣不缴算赋、口赋(人头税);

    后来发展到只要获得僧侣牌碟(佛教专业人员身份证明)之人,都免交人头税。

    3、不服徭役。

    徭役是古代军事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最重要手段。

    应该这样说:人们可能会对土地税、人头税产生抵触思想,但绝没有人认为可以拒绝徭役。

    因为,军事设施、农田水利设施是全社会的基础保障。大家都觉得国家发动徭役进行这些建设,非常必要。

    可是佛教就是这么牛掰,从进入胡夏之时起,它们就不承担这方面义务。

    到拓跋焘统一北方这个时代,魏国境内兴建了寺庙3万多座,僧侣数量达到200多万人。

    佛教拥有的土地数在千万顷左右。

    他们还组建僧兵,经营着大量产业。

    佛教俨然成为隐形的国中之国。

    同一时期,南朝都城建邺地区,登记在册的寺庙是480座。

    自然,佛教也好,寺庙也好,它们的背后,依然是皇族、高官、士绅、巨贾。

    长安城西北郊区的华法寺,是关中地区最大寺庙。

    华法寺占地极广,里面除了大雄宝殿、功德道场,还有成片亭台楼阁、馆舍坊庐。

    因为这里不但提供礼佛、上香、忏罪、祈福等服务,还有饭庄、酒肆、茶舍等场所。

    甚至,贵宾级施主,还能安排住宿,有管家、奴婢、护卫服侍。

    总之,华法寺可称作本时代最高档会所。

    只要钱到位,这里可以提供衣食住行、吃喝xx等等全方位服务。

    ……

    日历回拨到十多天前。

    拓跋焘消灭了薛永宗、薛安都叛军,准备向西前往安定城,去讨伐盖吴叛军的途中,在长安城歇脚,重排军阵、补充给养。

    这天,肖灵、萧西风二鬼扮成两位人间红尘公子,结伴到长安城郊华法寺上香。

    他们也不带随从。

    二人手摇折扇,轻车简从,一路观花赏水,施施然朝华法寺大雄宝殿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