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11章 东西两千里 南北几十万
    北方多地爆发军民起义、魏国朝廷应接不暇时,南梁皇帝萧衍任命豫州刺史裴邃为北伐总都督,令他统筹指挥,立即对北魏开战。

    从西部汉中到东部彭城的两千里战线上,裴邃节制雍州刺史萧纲、武勇将军李国兴、北兖州刺史赵景悦、东徐州刺史成景儁,发起全面进攻。

    南梁益州刺史萧渊猷不归裴邃节制,但他主动对北魏益州出兵,配合裴邃。

    北魏方面:

    东益州刺史魏子建迅速反应,对付萧渊猷队伍;

    河间王元琛担任平南都督,统领15万大军,分三路抵御裴邃、李国兴、赵景悦的北伐军;

    安乐王元鉴担任平东将军,领10万人马,扑向琅琊,援救淮阳。

    经过多次交战后,初步结果是:

    1、南梁雍州刺史萧纲VS北魏雍州刺史元延明。

    萧纲分兵攻打魏国几个城池,元延明队伍不敌。

    梁军攻占三郡,将边界推进到马圈城(河南侯集)以北;

    2、由孝昌出发的武勇将军李国兴不敌元琛部将马雨,丢盔弃甲退走;

    3、裴邃对阵元琛主力。

    裴邃绕过寿阳向北推进,占领郑城、下蔡等多个城池;

    4、南梁北兖州刺史赵景悦攻占荆山、涡阳;

    5、南梁东徐州刺史成景儁对阵安乐王元鉴。

    元鉴不敌,退兵百里;

    6、南梁扫虏将军彭宝孙对阵魏国徐州刺史元法僧。

    彭宝孙连克琅琊、檀丘、东莞三郡,逼近徐州。

    最后,魏国主力大将元琛畏惧裴邃,退军200里,到城父(亳州)驻扎。

    元琛后来遭到朝廷严厉斥责。

    ——中、东部战事趋势,对魏国非常不利。

    不过,两国西部的战场,南梁益州刺史萧渊猷与北魏东益州刺史魏子建的对决,萧渊猷的南梁军遭遇惨败。

    萧渊猷领军4万,手下有两员大将樊文炽、萧世澄。

    前面提过,北魏东益州刺史魏子建治理能力很强,他的辖区是魏国西部唯一没有暴乱的州。

    魏子建因此被朝廷擢升为尚书行台兼东益州、南梁州刺史,全面主持东益州、汉中军政。

    面对南梁军进攻,魏子建让东益州长史和安,领一军驻扎小剑戍(剑门关),扼守梁军行军通道。

    梁将樊文炽与萧世澄在龙须山上扎下坚固营垒,囤积粮草,部署好后路后,便率军围攻小剑戍。

    魏子建发现梁军来势汹汹,便派统军胡小虎、崔珍宝二人,各点2000兵马,南下增援和安。

    樊文炽对小剑戎久攻不下,便集中兵力攻打来援魏军,大败对方,并俘虏了胡小虎、崔珍宝。

    樊文炽押着胡、崔二人来到小剑戎关门口,要他们喊话劝和安投降。

    胡小虎却大声而平静对城头喊道:“我被梁军擒获后,仔细观察了梁军,发现他们并不强大。希望和长史努力守城,为我们报仇。”

    樊文炽气急败坏,立即将胡小虎砍死。

    当时,魏子建麾下有位军司马名淳于诞,曾经是南梁益州刺史部主簿,后来投魏。

    淳于诞对蜀地地形和梁军底细很熟。

    他见胡小虎、崔珍宝失利,就向魏子建提议,让自己领一军去增援和安。

    魏子建同意,立即拨给他一万人马。

    淳于诞领兵出发。

    他不和樊文炽正面交锋,而是在军中悬赏招募了300名敢死队员,让他们带着火油,于深夜摸黑爬上龙须山,放火烧毁樊文炽准备的堡垒及粮草。

    围攻小剑戎的梁军,见到龙须山上火光冲天,便知魏军偷袭了梁军后方,断了本部退路。

    梁军官兵惊恐不安,斗志尽失。

    淳于诞此时便下令朝梁军大营发起猛攻。

    小剑戎内的魏军也冲出营垒,杀向梁军。

    樊文炽队伍遭到夹击,随即溃败,被斩杀的军士超过一万,被俘4千多。

    樊文炽只身逃走。他麾下萧世澄等11名高级将领尽皆被俘。

    魏军虽然在西部战场取得胜利,但这改变不了魏国在整条战线上的劣势。

    时间来到525年初,魏国对梁国的全面战斗处在不利态势。

    屋漏偏逢连夜雨。

    这时,东部徐州发生了一件令魏国皇帝、朝臣们瞠目结舌的大事:徐州刺史元法僧反了。

    元法僧身为安东将军、徐州刺史。他带着徐州七郡二十四县投降南梁。

    元法僧是元义的嫡系死党,他的安东将军、徐州刺史是元义极力保荐的。

    关键时节,元法僧叛国投敌,给魏国带来的损失无法估量,引起人神共愤。他的行为也直接要了元义的命。

    元义因此被皇帝下诏赐死。

    皇帝元诩赐死元义后,由生母胡太后摄政。

    元诩心里想着:自己的处境,应该会比元义专权时强些吧!

    他很快发现自己想多了。

    元义对其他人凶残果决,可是对小皇帝则总是一副恭敬谨慎的姿态。

    尽管那是装的,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可既然元义装怂,那就说明他还是有底线的。

    而皇帝生母胡太后就大不一样了。

    她不但疑心重,防着皇帝。而且经常形于颜色,严厉呵斥、惩罚亲近皇帝的人。

    元诩算是看清了,自己只有闭嘴,才不会害死那些真正关心自己想法的臣子。

    所以,魏国开朝会时,皇帝元诩便总是老样子,坐主位,却很少发言。

    胡太后已不再坐帘后。

    她让人在帝座边摆了一张与皇帝座位一模一样的龙椅。

    胡太后就坐第二张龙椅上,自称“朕”。大臣们称她“陛下”。

    元雍是帮助胡太后二次摄政的首要功臣,继续做丞相。

    元义垮台后,皇甫度任领军将军,接管皇城禁卫军。他是胡太后的亲舅舅。

    城阳王元徽以车骑大将军身份成为军队统帅。

    尚书令李崇刚去世不久,新任尚书令是郑俨。他是胡太后幸臣。

    尚书左仆射是元顺。他是前任城王元澄之子。

    吏部尚书元孚。他曾出使柔然,被可汗阿那瓌挟持。

    中书监徐纥。他曾是清河王元怿门下,现在是胡太后幸臣。

    侍中李神轨,李崇次子。胡太后幸臣。

    负责皇宫执勤的虎贲营首领名谷士恢,他的官职是散骑常侍、直阁将军,是皇帝亲信。

    胡太后二次摄政,魏国群臣也很给面子。

    大伙竟然拧成了一股绳,共同制定决策:联合柔然可汗阿那瓌对付破六韩拔陵;派北海王元颢赴河南平叛;任命齐王萧宝夤为西部行台大都督,对付高平镇、秦州、泾州等西部叛军。

    ——前面讲到的平叛经过就是这么来的。

    至于与梁国的战争,胡太后当家的魏国朝廷,决定举全国之力进行反击。

    不得不说,胡太后作为一个妇道人家,在头号权臣元义刚刚倒台的情况下,她在朝廷中还是有很大凝聚力的。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