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回到八零机械厂》正文 第192章 点名就是干!
    别说,真不愧是北大经济系大三的学生,这写东西确实有水平!

    整个文章不仅写的滴水不漏,而且每一条分析都戳在要害上,字字带锋,

    既有课堂上才能听到的理论深度,又能联系到现实里的制度运作,读起来锋芒毕露。

    尤其是“协调成本”“制度环境”“集中风险”这几个角度,更是他文章里完全没触及的盲区,一下子就让自己的“经济效益试算”显得单薄了。

    看着罗天那行行紧逼的字句,陈露阳感觉自己内心的战火也被彻底点燃了。

    一股从未有过的热血翻涌上来!

    那感觉,就像是被人当众甩了一记耳光,又像是被硬生生塞了一把刀子,不逼他反击都不行!

    但越是这样,他反而越兴奋。

    光是他一个人的文章,写得再漂亮又有什么意思?

    顶多是自夸自吹,别人看过点点头,也就翻过去了。

    就得有针锋相对的辩驳,就得有唇枪舌剑的碰撞,才能让这事儿真正热闹起来,才能让观点和文章被更多人看见、记住!

    况且罗天的文章既然指名道姓的冲自己来了,那就更不能退了。

    这一份学刊,可不仅是经济系的学生和老师在看,别的系的学生、校刊编辑,甚至校领导也会翻一翻。

    要是他在这里被压得抬不起头,那以后自己折腾的项目、写出来的文章,谁还会当回事?

    话再退回一万步,要是他这件事连理论上都站不住脚,那实践里再怎么折腾,也会被人轻飘飘一句“没根基”给打回去。

    总之,干就完了!

    陈露阳大喝一声,嗓门震得窗户都跟着一抖。

    这一下怒吼,吓得421五个老大哥都忍不住打了个哆嗦。

    “小陈啊,咱这点事不至于动手啊!”

    潘玉怕他年轻人热血气盛,赶紧把话往回拉。

    “是啊陈儿,写文章是写文章,争论是争论,千万别冲动。”班长陶润泽也赶紧开口劝。

    “就是就是。”张栋梁也在旁边劝。

    “学刊就是个让人提意见的平台,大家各抒己见,不用打打杀杀。”

    “你们都唠啥呢?”陈露阳狐疑的看着几个大哥。

    “我这么斯文俊秀,哪是那种小肚鸡肠、别人一说我我就要想办法把人搞死的人?”

    陈露阳说的云淡风轻,表情淡然无争。

    可是眼神里却炯炯的闪烁着亢奋的光!

    几个大哥被他的眼神惊的后背冷汗都要冒出来了。

    你还斯文俊秀?

    那是谁之前找力学系张殿才老师帮忙画图,张老师不同意。

    最后直接拎了一个大粗铁棒子等在张老师的办公室门口,给张老师劝服的?!

    对待老师都这么凶残,更别说是对一个学生了。

    就在几个大哥要继续好言相劝的时候,

    只见陈露阳双手掰动指节,发出了“咔咔”的骨节声:

    “学刊嘛,以文会友!”

    “咱们以文会友!”

    ……

    几百年来,大家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另外一个深深扎在血脉里的本能,那就是爱看热闹!

    尤其是看别人吵架。

    偏偏这回对上的,还不是无名小卒。

    无论是陈露阳,还是罗天,都是经济系响当当的人物:

    一个是新生里最耀眼的“修理厂小厂长”,

    另一个是学生会主席。

    第二期学刊一出,罗天那篇《零部件通用化的盲区与风险》就像一颗石子丢进水塘,瞬间激起了整系的波澜。

    不仅是学生,甚至就连经济系的老师都在好奇,到底陈露阳会不会做出回应。

    很快,经济系学刊的第三期就刊发了。

    经济系教师办公室

    “这小子可真敢写啊!”

    连英华看着手中的学刊,忍不住啧啧开口。

    只见学刊上面的标题清清楚楚:《制度与效率的双重逻辑——再论零部件通用化》

    文章的开篇,陈露阳先承认并引用了罗天在上期学刊中的批评,逐条列出“协调成本”“集中风险”“制度掣肘”三个论点,态度不卑不亢。

    紧接着,却突然一转锋芒:

    “若无统一标准,协调成本只会在长期中被反复消耗;”

    “若不进行适度集中,风险只会在分散与重复中悄然积累,直至成倍爆发;”

    “若制度环境永远僵固,改革本身便无从谈起。”

    字里行间,不但懂得承接对方的批评,还能以反问的方式回击,甚至把争论拉高到了“制度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层面。

    嘶……

    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这么敢说么!

    最关键的是,陈露阳逐一反驳罗天观点的基础上,甚至还毫不客气的指名道姓点出:

    “罗天同学所列举的协调成本、集中风险与制度阻力,固然值得注意。”

    “但其中存在一个根本性的逻辑盲区。”

    “那就是,他将风险与代价全部归咎于通用化的推进,却默认现有的分散体系是稳定、无害的。”

    接着笔锋一转,陈露阳逐条举例,犀利拆穿:

    “可事实恰恰相反!”

    “分散生产导致的重复设计、重复工序,本身就是更大的协调成本;而小批量零件的标准混乱,使得风险被分散到无数环节中,往往更难被发现与控制;至于供配环节,口径多、流程长,问题常在流转中被不断拖延,时间成本一路抬高。”

    “若仅仅因为担心新的问题,就把任何统一标准的探索一概拒绝,这无异于抱着现有的浪费与低效不放。”

    最后,陈露阳更是毫不留情地把问题抛了回去:

    “目前真正需要回答的问题是:究竟是维持现状的代价更大,还是推进统一标准的成本更可取?”

    这个观点,就像是一枚锋利的暗箭,直直扎进了罗天文章的逻辑缝隙!

    罗天可以质疑“通用化的风险”,却很难否认“现状的浪费”。

    可以说,陈露阳的这句话,不仅彻底扭转了文章的气势,更把矛盾的天平推到了罗天那一边,逼得他非答不可。

    一时间,整个经济系都被点燃了。

    很多学生原本只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翻开学刊随便瞧两眼,谁知越看越觉得刺激!

    陈露阳不仅敢应战,而且文风凌厉,一点不客气。

    尤其是最后问题的抛出,就是摆明了在等着罗天回复!

    一但罗天回复了,那就是一场学刊对掐的连环战!

    哇……

    学生们一个个全都被学刊上的这两页纸弄的热血沸腾。

    别看课堂上大家互有辩论的多,但是真正落在纸面上,还指名道姓的对轰,这种场面实在是太少见了。

    第三期学刊还没发出几天,就已经成了经济系最火爆的话题。

    中间陶润泽他们都劝过陈露阳,做人留一线,不要在文章里点名道姓。

    大家你知我知,心知肚明骂的是谁就算了。

    哪知道听完,陈露阳登时眼珠子就瞪起来了。

    谁说算了?

    哪算了?

    凭啥算了?

    人家都在标题指名道姓的批判通用化零部件了,基本上就跟指名道姓骂他没什么区别了!

    陈露阳没在标题里把罗天的名字打上,就已经够给同学留情分了。

    还让他算了……

    算鸡毛!

    不等大家缓过劲来,罗天的第二篇文章就刊发出来了!

    标题比上次还要直接了当——《统一与分散之间:效率迷思的再思考》。

    开篇,罗天就点名回应陈露阳:

    “陈露阳同学所言,‘现状的浪费不可否认’,此话不假。”

    “然而,浪费是一种显性的损耗,而系统性风险则是潜在的灾难。”

    “前者可见可控,后者一旦爆发,则不可挽回。”

    紧接着,罗天又甩出了一段极具张力的比喻,把话锋拉向更高的层面:

    “重复设计、重复工序固然低效,却不过是‘蚊虫叮咬’,有损皮肤,却伤不到骨骼。”

    “而通用化若在标准制定上稍有不慎,便可能酿成‘断骨之祸’,殃及全局。”

    “试问,哪一种代价更能承受?”

    但最刁钻的,还在后头。

    罗天并没有满足于防守,而是主动抛出一个新的质疑:

    “陈同学所强调的‘统一标准’,究竟是谁来制定?是厂方?是上级?还是学界?统一的背后,必然有一个权威的‘裁判者’。”

    “若这一裁判缺乏公信力,或者只代表部分利益,那通用化便从改革,沦为垄断!”

    这句话一出,犹如当头一棒!

    罗天不仅回击了“浪费与风险”的争论,还把矛头直指陈露阳没有回答的问题:标准的制定权归谁所有?

    全系的学生看完,议论声更大了。

    “这可真是绕不过去的难题啊。”

    “对啊,统一谁说了算?真要一刀切,万一标准制定的人有问题,那不是更糟?”

    “这下子,陈露阳想回就难了。”

    一时间,风向几乎一边倒地倾向罗天。

    不少学生甚至心里暗暗觉得:陈露阳再怎么能写,这一回也怕是被压住了。

    可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罗天那篇文章还没在学刊里传阅几天,陈露阳就又迅速回应了一篇!

    当新稿件送到女生寝室的时候,刘贺娟人都麻了!

    这啥速度啊!

    这帮人写东西都不用思考的吗?说写就写!

    “咱们这期还发吗?用不用等等啊?”刘贺娟拿不定主意,看向了自己的小室友。

    学刊平时都是一个月一个,有时候碰见学生投稿多了,半个月也正常。

    但是最近因为陈露阳和罗天,已经快一个礼拜一稿了。

    亏了这半学期,大一的学生投稿多,还算能把每期的学刊内容给撑起来。

    要不然可真的没啥玩意了。

    “发!得发!!”小室友坚定地开口。

    现如今,经济系内部已经隐隐分成了两派。

    一派是支持陈露阳的新风派!

    另一派是支持罗天的稳健派!

    很不凑巧,小室友就是支持陈露阳的陈派!

    “你想啊,现在全系的人都在等着陈露阳的回信。人家稿子都交了,要是系里压着不发,别人不就以为是他怂了,写不出来反驳么?”

    “那陈露阳同学岂不是白白背锅,多冤枉!”

    小室友一脸正义!

    这一说,刘贺娟犹豫了。

    “可是之前咱们收上来的稿件几乎都发了,现在的稿子根本支撑不起一个学刊的内容了。”

    小室友眼睛一转,黑亮亮的眸子里立刻冒出了鬼点子。

    “出不了学刊,那咱们就出个副刊啊!”

    “副刊?”刘贺娟愣了一下。

    “对呀!”小室友兴奋地拍了拍桌子。

    “好多大杂志不都是有副刊吗?咱们也可以出一个,专门登陈露阳这篇文章!”

    “这样一来,既能让大家看到,也不打乱正刊的版面。”

    她越说越有劲,连手势都比划上了。

    刘贺娟思路也彻底打开了!

    弄副刊可比弄学报容易多了!

    回头哪怕就用一张四开纸,排上文章再配个导语,也能单独成一期。

    而且要是好好跟校印刷厂的老师说说情,没准还能顺手多印几十张,发到各个班里去。

    说办就办!

    当下,刘贺娟就抱着稿子,把负责学刊的几个同学都叫来开了个小会。

    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连夜排版、誊抄,

    到了凌晨,第一份“经济系学刊·副刊”就新鲜出炉了!

    伴随着副刊的正式刊发,陈露阳和罗天的论战彻底是出名了!

    按照惯例,每一期学刊印出来,都是先由系里老师分发。教师办公室里先放上一迭,供老师们翻看,然后再由学委领几本回到班里,大家轮流传阅。

    而校团委也会出于“学术交流”的名义,挑几份送到哲学系、法律系、历史系等院系。

    以往这些学刊到了外系,老师和学生大多也就是随手翻一翻,看看目录,顶多点头称一声“学生们挺积极”,就放到书架上了。

    可这一次情况完全不同!

    《经济系学刊·副刊》一登出,不光排版单独、纸张醒目,

    最关键的是里面那篇文章,居然毫不避讳地指名道姓,把“罗天”的名字写得清清楚楚,完全就是当面开干!

    标题干脆利落:《风险与秩序:标准背后的真实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