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81章 团队建设,提升实力
    天刚亮,村口高台的石阶上还沾着露水。我攥着登记册站在最上层,听见脚步声从四面八方涌来。那些昨夜报名的人陆陆续续到了,有人拎着布包,有人牵着孩子,目光里带着试探和期待。

    “点名了。”我翻开册子,声音压得平稳,“N-704,张大山,西塘村。”

    一个中年汉子应声出列,站得笔直。他身后跟着几个同村人,都穿着洗旧的粗布衣,脚上沾泥。

    “N-705,李二牛,东岭。”

    “在!”

    “N-706,赵秀兰……”

    一个个名字念下去,二十七户全到齐了。我把册子合上,扫视一圈:“从今天起,咱们要做的事,不是临时挣几个铜板,而是把种出来的粮食蔬菜,按时按量送到缺粮的地方去。这活儿不轻松,但规矩必须立下来。”

    底下有人低声嘀咕:“啥规矩?种地还能有新花样?”

    我没答话,只从袖中抽出三张纸,贴在木板告示栏上。每张纸上写着一行字:种植组、运输组、监督组。

    “自愿申报岗位。”我说,“种得多的报种植组,家里有车马的进运输组,识字能记账的,可以加入监督组。三天内公示名单,谁有异议当面提。”

    林婶挤在人群前头,皱眉道:“分这么细干啥?以前不都是一起忙完自家田再帮别人?”

    “以前是小打小闹。”我看着她,“现在我们往外供货,一车菜送不出去,整片地的收成就砸手里。时间、重量、包装、路线,差一点,人家就不收。这不是帮工,是协作。”

    她嘴唇动了动,没再反驳。

    陈大山突然往前走了一步:“我报监督组。”

    众人安静了一瞬。他是南岭来的外村人,本不该有这么大分量。

    但他掏出一本小册子,摊开给大家看:“这是我抄的报名户清单,每一户的地亩数、作物种类、预计产量都记着。我还核对过三遍。如果大家信我,我想牵头查账——每笔进出货,每文分红,都要清清楚楚。”

    人群开始骚动。有人点头,有人交头接耳。

    我点点头:“监督组需要独立,不能和运输、种植混在一起。你若愿意担这个责,我支持。”

    他说:“我不是为了你支持,是为了我自己能睡安稳觉。地是我自己种的,钱是我自己挣的,我不想哪天被人一句‘算错了’就吞掉一半。”

    这话落下,好几户人纷纷举手报名监督组。

    李商人这时牵着马过来,听见几句,把缰绳往旁边树上一系,也走了进来。他看了眼告示栏,又看了看人群,对我说:“调度的事,你想怎么安排?”

    “运输组归你统管。”我说,“路线、排班、车辆调配,你说了算。但监督组会跟进每一趟出货记录,月底公开评分。”

    他挑眉:“评分?”

    “对。”我转向众人,“以后每轮协作结束,种植组给运输组打分,看是否准时取货、有没有损毁;运输组也给种植组打分,看包装是否规范、交货是否及时。分数影响分红,连续两次垫底,要重新审核资格。”

    底下顿时炸开了锅。

    “凭啥给我们打分?”一个赶车的老汉嚷道,“我们风里来雨里去,他们在家坐着就把菜摘好了!”

    “可你们晚半天来,我家菜叶都蔫了!”另一个妇女立刻顶回去,“卖相不好,价钱压低,损失算谁的?”

    争吵眼看要升级,我抬手示意安静:“正因为有矛盾,才要定规则。谁都不是故意犯错,但问题出一次两次,没人管,第三次还会出。现在把话说在前头,彼此约束,也是彼此保护。”

    陈大山接过话:“就像犁地,沟要直,行距要匀,不然种子撒乱了,收成自然差。我们现在就是划垄沟的人,先把线拉直。”

    人群慢慢静了下来。

    李商人沉吟片刻,开口:“我可以统筹调度,但有个前提——每日发车数量、装载清单,必须提前一天报备给我。我要知道明天有多少货要走,配多少人手。”

    “没问题。”我说,“所有信息登记在册,监督组随时可查。”

    他又问:“要是有人临时反悔不交货呢?”

    “违约三次,取消优先运输资格,且不再纳入后续项目。”我答得干脆,“首单结算提前三日的好处,只给守规矩的人。”

    他终于点头:“那我这就回去拟排班表。”

    培训开始时,太阳已升到头顶。我让陈大山站在台前,教大家怎么填写交货单。他在地上用炭条画了个表格,横竖分明,写上“户主”“品种”“重量”“采摘时间”。

    “看不懂的,我一个个教。”他说,“但这东西必须会。以后每筐菜出门,都要贴这张单子。少了它,车队不收。”

    接着我取出系统生成的手册,一页页分发下去。纸是粗麻纸,字是昨晚我亲手抄的,内容简单明了:任务周期十天一轮,结算方式为现银支付,奖惩规则列得清清楚楚。

    “还有这个。”我拿出一只标签纸,示范如何贴在菜筐上,“编号不能涂改,破损要报备。谁家的货出了问题,追责到户。”

    为了让大家更明白流程,我现场模拟了一次交货。找来三户人,分别扮演种植户、称重员、签单人。从摘菜入筐、称重登记,到签字盖手印,一步步走完。

    起初有人手忙脚乱,把重量写反了,也有把日期漏填的。来回练了两遍,总算顺了。

    可就在这时,运输组那边传来争执声。

    “你们这筐萝卜装得太满,路上颠散了算谁的?”一个车夫指着筐沿快溢出来的萝卜嚷道。

    “我按你们说的‘装满不压’做的!”种菜的大嫂也不服气,“你们不来准时取,我自己晒干了都怪我?”

    两人越吵越凶。

    我看向李商人:“运输和种植之间,光靠嘴说不行。”

    他脸色沉下:“确实。他们觉得我们拖沓,我们嫌他们不配合。再这样下去,还没出村就得散伙。”

    我深吸一口气,走到高台中央:“从今天起,实行双向评分制。每趟运输完成后,双方当场互评,满分五分,记入档案。月度分红时,平均分低于三分的,取消优先派车资格。”

    有人喊:“那谁来监督评分是不是作假?”

    “监督组。”我指向陈大山,“他们不参与运输也不种地,只负责核查所有单据和评分记录。每月初开一次议事会,所有人可提意见,流程由他们主持。”

    陈大山接过话:“第一套账本我已经在整理了。今后每笔货、每辆车、每人得分,都会留副本。你们随时可以来查。”

    人群渐渐安静下来,眼神里的疑虑一点点褪去。

    日头偏西时,人员分工基本落定。种植组十五户,运输组八户,监督组四户,连林婶都报了名,说她虽不识字,但能帮忙核对实物。

    我站在高台边缘,翻开新的登记簿,在首页写下:“外供协作组运行章程(试行版)”。

    笔尖顿了顿,我又添了一句:**所有成员须于每日辰时前完成前一日数据上报,迟报三次者,暂停当轮调度资格。**

    远处田埂上传来孩童嬉笑,顾承安正追着一只野兔跑,顾雅柔提着小篮子跟在后面,采了几朵野花别在发间。

    李商人走过来,把一张排班表递给我:“明日试运行,两车青菜,一车萝卜,路线按你说的,先送西北镇南市集。”

    我接过看了看,点头:“通知下去,今晚务必检查菜筐、备好标签。”

    他嗯了一声,转身去召集车夫。

    林婶凑近我,低声问:“这章程真能管住人?”

    我没有回答,只是把登记簿轻轻合上,风吹动纸页一角,露出底下密密麻麻的名字。

    她盯着那一页,忽然说:“我家老二说,想学记账。”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