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21章 时间不等人
    “办法?还有什么办法?米国人跑了,大夏人也被你们气跑了!现在谁还敢接这个烂摊子?”

    一位银行高管冷笑一声,毫不留情面。

    “或许...或许可以拆分开来出售...”

    有人小声提议。

    “拆开?那些生产线和设备,除了他们自己那套老旧系统,别人能用吗?专利倒是值点钱,可谁敢保证买回去不会惹上一身官司?”

    另一人立刻反驳。

    会场再次陷入混乱和僵局。

    每个人都只想尽快从这艘沉船上拿走自己能拿走的那一块木板,哪怕这意味着这块木板最终的价值会大打折扣。

    就在这一片愁云惨雾中,一封来自大夏的正式收购函,通过特殊渠道,被直接送达了债权人联席会议的桌面。

    函件来自两家联合收购体:一家是新成立不久的“京海哲恩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另一家是注册于海外的“太平洋世纪技术基金”。

    收购报价:3.1亿美刀。收购标的:坂和精工旗下与汽车安全系统相关的全部核心专利、技术诀窍、品牌所有权以及指定的一部分最新生产线和设备。

    这个价格,刚好卡在债权人心理底线的上方一点点,既不至于让他们觉得被羞辱而断然拒绝,又最大限度地压低了成本。

    更重要的是,这家“京海哲恩”公司,其前身正是曾被坂和精工极力打压、试图夺走土地的“卫东电子配件厂”。

    而那个“太平洋世纪技术基金”,经过债权人聘请的顾问匆匆调查,背景看似清晰——一家新锐的科技投资基金,管理者是华尔街背景的专业人士,资金实力雄厚。

    这种组合,微妙地传递出一种信息:既有本土企业的“诚意”和接手意愿,又有国际资本的“实力”和“规范性”背书。

    绝望中的债权人仿佛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哲恩...是那个卫东电子?”

    “是他们...他们竟然...”

    “这个价格,虽然低了点,但总比烂在手里强。”

    “那个基金是什么来头?查清楚了吗?”

    “时间不等人了!再拖下去,这些技术专利过了保护期,或者被新的技术替代,就真的一文不值了!”

    短暂的骚动和利弊权衡后,巨大的债务压力和对彻底破产清算的恐惧,最终压倒了残存的犹豫和所谓的“尊严”。

    债权人联席会议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接受收购方案的决议。

    消息传回京海时,苏哲正在办公室里听取市财政局关于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汇报。

    林锐轻轻推门进来,将一份加密电文放在苏哲面前。

    苏哲面色如常,对财政局长点了点头:“请稍等片刻。”

    他拿起电文快速浏览了一遍,上面只有简短的几个字:“鱼已入网,签约流程启动。”

    苏哲放下电文,对财政局长笑了笑,语气平静:“我们继续。”

    仿佛刚才发生的,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汇报结束后,办公室内只剩下苏哲一人。

    他拿起手机,拨通了威尔逊的号码。

    “可以收网了。”

    苏哲的声音没有任何情绪波动。

    “按预定方案执行。技术资料的移交和备份,必须全程加密监控,确保完整无误。生产线和设备的拆卸、打包、运输,由你找的专业团队负责,务必保证关键设备的完好。所有流程,必须合法合规,不留任何后患。”

    “明白,老板。”

    威尔逊的声音透着兴奋和高效。

    “技术团队和物流团队已就位。协议签署后二十四小时内,第一批核心资料就能开始传输。设备拆卸会同步进行。东瀛这边的手续,已经打点好了,不会有问题。”

    “嗯。”

    苏哲沉吟一下,“那个‘太平洋世纪技术基金’,处理好首尾,不要留下任何与我们有关的痕迹。”

    “您放心,老板。基金的管理人是可靠的‘白手套’,所有资金流向都经过多层离岸公司清洗,绝对安全。在明面上,这就是一次正常的市场行为,一家国际资本帮助一家大夏本土企业完成了对破产外资的资产收购。”

    “好。”

    苏哲挂断了电话。

    接下来的几天,一切都在按计划高速运转。

    在东瀛,专业的技术团队进驻坂和精工的研发中心和档案室,在对方指派的寥寥数名“监督员”复杂的目光注视下,将堆积如山的图纸、设计手册、实验数据、软件代码等核心资料,逐一清点、扫描、加密,通过专用的高速卫星链路,源源不断地传输至京海市政府早已为哲恩电子准备好的超算中心和数据仓库。

    同时,另一支规模庞大的工程队也开始动作,他们像是解剖巨人遗骸的工蚁,严格按照图纸,将那些标注出来的精密生产线和设备一一拆卸下来。

    每一个零件都被仔细编号、拍照、记录,然后进行防震防潮包装,装入特制的集装箱。

    这些集装箱将被送上货轮,运往京海港。

    在京海市高新区,原本卫东电子厂旁边,一大片土地已经完成了平整,打下了坚实的地基。

    “哲恩汽车电子产业园”的规划图高高悬挂。张卫东几乎吃住在工地上,眼睛熬得通红,指挥着施工队日夜赶工,建设新的厂房和实验室,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新血液”。

    他时不时会跑到刚刚启用、守卫森严的数据中心,看着大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接收进度条,看着那些曾经高不可攀的技术资料名称一条条出现在已接收列表里,他的手会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

    苏哲在市政府的日程依旧排得很满。

    一次视察高新区工作时,他顺道去了产业园建设工地。

    张卫东得到消息,匆匆从工地跑过来,一身尘土,脸上却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光彩。

    “苏市长!您看!”

    他指着正在传输的数据屏幕。

    “都在这里了!最核心的东西,都快传完了!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还要详细!”

    苏哲看着屏幕,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赞许的神色,但语气依旧平稳:“卫东,这只是第一步。拿到资料和设备,不等于就掌握了技术。接下来,消化、吸收、再创新,才是真正的硬仗。你要准备好接收人员和设备,尽快吃透技术,实现国产化量产。时间不等人,市场更不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