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恰到好处啊。”
    美国,华盛顿特区。
    杜鲁门坐在财政部大楼的部长办公室里,一边听着前线战报,一边密切关注局势。
    德国军队已经入侵比利时,并且向法国宣战已有一段时间了。
    他和留下来的情报局长单独进行了讨论。
    “德国军队可能会势如破竹啊。”
    “啊?比利时的要塞不是很有名吗?”
    情报局长说得没错。
    比利时的列日和那慕尔要塞堪称欧洲最强。
    德国军队的总参谋长施里芬也对这些比利时的要塞十分忌惮,并且极为重视攻克它们。
    “但比利时的政治局势不同以往了。”
    就算要塞想要发挥作用,可国家中枢得足够出色,才能有所作为吧。
    想想利奥波德二世的品行,简直是个烂人。
    尽管利奥波德二世在刚果割人手腕、进行屠杀,但他为了维持比利时中立而修建要塞,这也是事实。
    他在这方面做得还不错。
    然而,刚果自由邦的丑闻曝光后,国内外的谴责如潮水般涌来。
    在对比利时及其王室舆论最差的情况下,战争爆发了,比利时的政治局势变得内部难以统一。
    “所以说这恰到好处啊。从必须进攻比利时的德国军队的角度来看,就是这样。”
    局势一片混乱。
    刚果的事情先搁置一边,全身心投入战争,这谈何容易。
    如何处置利奥波德二世,刚果的主权归谁,这些都牵涉到巨大的利益。
    尽管处于战争时期,但肯定也有忙着争权夺利的政客。
    毕竟他们和利奥波德二世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即便比利时政府从利奥波德二世手中接管刚果后,残酷统治依旧在继续。
    一切都没有改变。
    “在比利时内部整顿的这段时间,列日要塞恐怕很快就会沦陷。
    说不定只是为了保卫利奥波德二世和中央政府,才调动军队而已。”
    “部长,比利时好歹也是个国家,总不至于毫无防备吧。”
    啊哈。
    情报局长似乎忘了一个重要事实。
    “情报局长,你好像忘了一件事,比利时还不知道《伦敦不可侵犯条约》的变故。”
    “!”
    第一点。
    比利时还不知道《伦敦不可侵犯条约》的情况已经改变。
    “就算德国军队在边境集结,他们也根本想不到战争会爆发。毕竟他们对要塞有着绝对的信任。”
    他们只迷信要塞,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这上面了。
    德国向法国宣战的同时,很有可能也向比利时发出了最后通牒。
    如果是原历史一战时期的阿尔贝一世,或许还不好说。
    但利奥波德二世果断强硬应对的概率看起来很低。
    更何况德国军队的进攻速度快得多。
    “比利时可能没什么希望了。”
    杜鲁门低头看着地图,喃喃自语。
    比利时的局势对他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要是德国军队像原历史那样在比利时受阻,一直拖到8月16日,那法国的补给可能就得进一步推迟。
    虽然通过法国支付银行已经支付了三个季度分量的物资(第三个季度是通过副部级级别借款支付的),但包括波尔多在内的港口城市还未收到物资。
    有些船只甚至还没抵达。
    目前巴黎还剩下能支撑一个季度的物资。
    “得适当调整一下。”
    列日要塞和那慕尔要塞。
    实际上,法国边境战斗胜算渺茫,那么比利时被突破后,最重要的战斗将是巴黎附近的马恩河战役。
    “财政部长您押哪方赢呢?”
    情报局长暗暗地试探杜鲁门。
    杜鲁门双臂交叉,低头看着地图。他是在问押哪方赢……吗?
    杜鲁门微微一笑。
    “我当然是押德国军队赢。”
    德国军队要面对的敌人不只是法国。
    要让他们丧失理智,就得让他们在法国取得压倒性胜利。
    就像希特勒占领巴黎后变得疯狂一样。
    “我还有什么特别任务吗?”
    “给比利时的情报制造混乱。通过潜入比利时银行界的情报人员,尽可能破坏比利时中央政府的联络网络。”
    “不会被发现吗?”
    “比利时人会觉得是突然遭到袭击,别担心。反正就算我们不搞破坏,他们也已经被各方传来的消息搅得一团糟了。”
    情报局长还是一脸怀疑地看着杜鲁门。
    “还有一件事你忘了。”
    “什么事?”
    “比利时人不知道施里芬计划。”
    “……啊?对!”
    第二点。
    比利时人不知道施里芬计划。
    没错。
    施里芬计划本身就是在《伦敦不可侵犯条约》前后仓促制定并诞生的作战计划。
    其蓝本借鉴自老毛奇将军的作战方案,但施里芬计划诞生时间并不长。
    比利时人对此一无所知。
    也就是说,实际上现在的比利时人就像睁眼瞎。
    他们完全不知道德国军队的主力在哪里,兵力规模如何,目标是什么,就这么卷入了战争。
    比利时会在混乱中更快地崩溃。
    德国军队将轻松地突破比利时。
    ‘但我也没打算就这么把法国拱手相让。’
    巴黎沦陷并不意味着法国军队就完了。
    如果法国把临时首都迁到波尔多,进行顽强抵抗,美国也有意不断向法国提供德国军队难以招架的武器和物资。
    当然,这是通过借款的方式提供。
    “情报局长。”
    “是,部长。”
    “指定德尔卡塞财政部长负责法国支付银行相关事务,命令他把法国北部和法国首都地区的担保物资全部转移。法国兴业银行会提供协助。”
    担保物资可不只是法国的资产。
    必要时,它们会成为美国的资产。
    铁路所有权之类的,反正战争爆发后都会化为焦土,重新铺设即可,获取相对容易。
    但产业基础设施一旦被破坏,就彻底完了。
    这太浪费钱了。
    有必要提前将其转移到美国或波尔多。
    “我之前已经让人做了些准备。”
    法国中央银行。
    之前杜鲁门悄悄安排贝隆潜入董事会和200家股东总会,给他布置了另一个任务。
    在法国兴业银行的协助下,让他提前确认法国北部有哪些物资可以作为担保。
    需要借款的法国财政部,在订购额外物资的同时,将法国北部的工业区设定为担保。
    为什么要抓担保物资呢?其实他是耍了点手段。
    杜鲁门说仅靠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的国债,让人心里不踏实。
    据说德尔卡塞财政部长气得脸色煞白。
    这就是指定德尔卡塞的原因。
    他有点怕杜鲁门,而且还挺有能力。
    杜鲁门觉得他能成为与法国支付银行沟通的良好渠道。
    如果不用法国支付银行,立刻切断,法国就会陷入绝境。
    目前我们还掌握着两三个季度的物资。
    “先把截止日期定在法国边境战斗爆发之前。催他们快点,没几天时间了。”
    “是。”
    法国北部情况有点紧急。
    由于法国铁路的特殊情况,法国北部的担保物资需要经过法国巴黎,才能运往波尔多。
    没几天时间了。
    德国军队和法国军队正面交锋的边境战斗将在8月7日打响。
    在那之前能转移多少,还不知道。
    但已经提前采取措施了,现在只管转移就行。
    “贝隆,就靠你了。”
    >>>
    比利时列日要塞。
    德国军队第二军,以及从各军团抽调的6个旅、3个骑兵师和5个轻步兵营组成的默兹军,向列日发起进攻。
    默兹军这个名字源于贯穿列日的默兹河,而列日是铁路交通发达的交通枢纽。
    只有占领这里,德国军队才能掌控真正意义上的补给线。
    比利时的列日拥有欧洲最强的要塞。
    12座坚固的要塞阻挡着德国军队。
    但默兹军是为攻克这些要塞而组建的特别机动部队,大量用于摧毁要塞的炮兵也登场了。
    此外,按照施里芬计划的本意,投入比利时的德军数量比原历史多了很多。
    “是,是德国军队!”
    问题在于,列日的比利时军队完全没预料到会发生这种事,也没有从中央得到任何消息。
    在如雨点般不断落下的炮弹和德国军队的猛烈进攻下,要塞一座接一座地倒塌。
    德国军队计划的作战结束日期是8月10日。
    原历史上,这场战斗一直拖到8月16日,惨不忍睹。
    但现在,列日的要塞在德国军队的不顾一切的冲击下,开始纷纷沦陷。
    艰难的时刻持续着。
    战争一爆发,比利时军队的主力就在中央政府的混乱中,被调往中央或者去保卫王室了。
    列日仅剩下3万余名士兵,他们必须应对如潮水般涌来的德国军队。
    比利时中央政府乱成一团。
    列日的比利时军队也因极度混乱,无法准确把握局势。
    毫无预警就遭到突袭的列日,毫无办法。
    最终,在未能进行有效防御的情况下,要塞无奈地倒塌,被德国军队击退。
    “第二军已抵达!”
    更糟糕的是,默兹军特别机动部队战果显着,而且和占领卢森堡时一样,由施里芬亲自指挥的德国军队的进攻,比原历史顺利得多。
    通过亚琛的第二军迅速跟进,8月10日,列日最终在德国军队的铁蹄下沦陷。
    第一军、第二军按照施里芬计划的初稿,完整地编制为18个军团,没有像原历史那样,被小毛奇调走5个军团到左翼,而是以压倒性的兵力攻克了列日。
    8月10日。
    作战结束的预定时间。
    默兹军和第二军占领了比利时的交通枢纽——列日。
    >>>
    “嗯……”
    德国,柏林总参谋部。
    施里芬低头看着地图,和参谋们坐在一起。
    众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散落在四周的纸张见证了列日占领成功时的喜悦。
    列日在施里芬计划中是最棘手的作战地点之一,如今成功占领,德国军队总参谋部的压力减轻了不少。
    副官们整理文件的时候,参谋们围在施里芬身边。
    “恭喜您,列日按时落入德国军队手中。”
    “别高兴得太早。”
    施里芬斥责道。
    听到胜利消息时,他依然保持着沉稳。
    身着制服、如磐石般坚毅的施里芬,让参谋们不禁噤声。
    “攻克列日这种事,与我计划中那些关键问题相比,只是个轻松的作战目标而已。”
    “……是补给问题吧。”
    “没错,我的计划是尽可能迅速占领法国的激进作战计划。这是一个与合理性、稳定性相距甚远的大战略,是一场孤注一掷、一路猛冲的冒险作战。”
    由于其本身的性质,施里芬计划是一个与合理性相差十万八千里的作战计划。
    但施里芬并不担心。
    毕竟他本就是那种甘愿承担风险,投身冒险作战的赌徒。
    这样做收获也很大。
    “不过,能迅速且无损地占领交通枢纽列日,对补给来说是个好消息。”
    列日。
    对于比利时、法国和德国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只要基础设施没有被破坏,德国军队就有望将其作为补给线加以合理利用。
    但弱点依然存在。
    “我们德国军队推进速度越快,部队就会越分散,侧翼也会变得薄弱,这是我们早已预估到的风险。补给也会变得困难。”
    施里芬表情严肃,双手紧紧抓住作战地图。
    “但法国军队也一样。”
    也就是说,最终战局很可能演变成双方都盯着对方脆弱的侧翼和后方,然后猛扑上去的局面。
    那么,先发起进攻的一方将占据优势。
    “更何况,可能从侧翼攻击我们的英国远征军毫无消息。英国议会里议员们还在大打出手,我们时间充裕。”
    不管怎样,都是机动和铁路运输的较量。
    德国军队的铁路运输更具优势,这是事实。
    战争环境需要相对看待。
    现在是8月10日。
    德国军队已经在边境与法国陆军交火。
    “左翼已经与法国陆军展开边境战斗。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洛林和阿登地区。但永远不要忘记,主力在右翼。”
    左翼只是诱饵。
    右翼才是主力和关键。
    按照施里芬计划,德国军队应该通过进攻进行大范围包围。
    当然,德国军队会在补给上吃苦头。
    但德国军队越艰难,试图阻止他们的法国军队就会在恐惧中承受两倍、三倍的痛苦。
    本来法国军队就很可能被困在巴黎,动弹不得。
    毕竟他们把进攻集中在阿登或洛林地区。
    “进展顺利。”
    施里芬满意地点点头。
    占领比利时的列日要塞后,之后就会一帆风顺。
    但施里芬并不着急。
    凡事都有其时机。如果失败,接受现实,重新制定对策就行。
    他镇定地抱起双臂。
    哐!
    一名参谋上校猛地推开门冲了进来。他手中拿着一份电报。
    施里芬缓缓睁开紧闭的双眼。
    从走近的参谋上校手中接过电报。
    “发生什么事了?”
    “……有消息称,下达总动员令的意大利王国军队正向法国阿尔卑斯地区进军!”
    “哦?”
    施里芬很淡定。
    可惜他对意大利完全不抱期望。
    只是感慨,以意大利那点出息,居然这么早就发起进攻了。
    “要是他们能突破阿尔卑斯地区法国边境守军的防线,那倒还算有点作用。”
    施里芬如此刻薄的评价是有依据的。
    像意大利这样的国家,在非洲殖民地大陆的埃塞俄比亚遭遇毁灭性失败,这几乎是头一遭。
    被有色人种打败的意大利,怎么可能战胜法国军队。
    更何况战败没多久,而且据说意大利军队没有进行像样的军备投资和财政整顿。
    而法国军队基于第15号计划,在总动员令下全力以赴,此时已基本准备就绪。
    作为三国同盟之一的意大利发动进攻,这是预料之中的事。
    施里芬早就不指望意大利了。
    ‘嗯,法国军队的数量可能会有所减少……’
    总不至于对战局产生负面影响吧。
    施里芬预计法国投降时间会提前几天,他淡定地拿起指挥棒,一边调整地图上的标记,一边在脑海中把意大利的事情抛诸脑后。
    但可惜,施里芬的预料完全正确。
    结果意大利真的成了累赘。
    “……意大利军队败退了。他们向我们德国军队发出了支援请求。”
    “啧,三国同盟的颜面真是荡然无存。”
    施里芬用手捂住额头。
    意大利完全没有准备好,就仓促下达总动员令,匆忙集结的军队根本无法抵挡按照第15号计划有条不紊完成动员的阿尔卑斯地区的法国军队。
    才过去没几天。
    率先宣战并入侵法国的意大利王国军队,在阿尔卑斯战线反而被击退,开始败退。
    “简直是一群猪队友。”
    施里芬长叹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