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鲁门,最近商务部的那帮家伙们叫苦连天。”
    白宫,前往召开内阁会议的走廊上。
    商务部长科特柳对杜鲁门念叨着。
    不过,他微微上扬的嘴角暴露了他此刻心情极佳。
    “科特柳先生。”
    “听说这次国会给了战争部追加预算,是这样吧?”
    “咳,咳咳。没错。”
    科特柳商务部长,在原本的历史中,他是“大棒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得力助手,如同挥舞巨斧的猛熊前爪,将垄断企业撕得粉碎。
    他凭借“企业局”这一令人敬畏的机构,把好些垄断企业送进了坟墓,是个相当厉害的角色。
    当然,这说的是原本的历史。
    科特柳商务部长以前可不怎么喜欢杜鲁门。
    现在,他看起来温和亲切。
    “当然,预算可不是平白无故增加的。”
    随着预算的增加,权力也大幅扩张,商务部长的权力也变得更大了。
    商务部正逐渐崛起为主要的行政部门,这意味着它离政治权力的核心越来越近,难怪他心情这么好。
    “商务部长先生,我听说最近苏必利尔湖附近的制造业园区,正充分享受着战争带来的特殊红利。”
    商务部长瞥了杜鲁门一眼,似乎有点不好意思,清了清嗓子。
    “咳咳。总之,包括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还有威斯康星州、伊利诺伊州、印第安纳州、西弗吉尼亚州,甚至到纽约。”
    苏必利尔湖周边的工业地带,在现代以“铁锈地带”闻名,是美国制造业的工业集中区域。
    在现代,这里因败给倭国和德国的制造业而衰落,成了一片荒芜之地。
    底特律是汽车产业的中心,匹兹堡则是钢铁产业的核心。
    “底特律市最近汽车产业发展迅猛,福特汽车、凯迪拉克、奥兹莫比尔等汽车企业蓬勃兴起,简直是汽车之都。多亏了你,《行车特别法》才得以通过,不像那些英国佬,用繁琐的交通法规扼杀汽车产业,这可是件好事。”
    “我哪有什么功劳,这都是引领汽车产业发展的亨利·福特先生和亨利·利兰先生的成果,我只是投了点钱而已。”
    科特柳商务部长轻笑一声。
    “只是投点钱?凯迪拉克公司之前几乎濒临破产,是你的投资拯救了它。而且刚才提到的《行车特别法》,预定将在底特律市试行。多亏了这部法律,高速公路也能铺设了。”
    《行车特别法》是杜鲁门在国会推动的法案,实际上它扫除了束缚汽车产业的所有枷锁,相当于给汽车产业插上了翅膀。
    而且,以“自动车”为蓝本,法案中还加入了关于高速公路建设的条款,为汽车相关技术的飞跃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话说回来,你那纽约兵器局到底是干什么的?”
    “啊?”
    “听你说汽车产业相关从业者,他们抱怨说,就算想申请专利,大多数专利都被纽约兵器局抢先拿走了。”
    “啊……”
    没办法。
    研发坦克可能会涉及到与汽车重叠的技术,或者衍生出相关技术。
    虽然杜鲁门不太明白具体重叠之处,但只要研发团队里有戴姆勒技术团队和迈巴赫,在汽车产业新技术领域,纽约兵器局就占据优势。
    各种诸如钒合金钢之类的专业知识层出不穷,但可以看出进展还不错。
    最重要的是,杜鲁门往纽约兵器局砸了大量的研发资金,出现这种情况再正常不过。
    “听亨利·福特说,汽车产业发展迅猛,他甚至觉得未来十年都会持续快速发展,对其赞不绝口。”
    “他当然会这么说,他可是对流水线如痴如狂。”
    亨利·福特看到杜鲁门在兵工厂推行的流水线后,立刻着迷,还和公司高管们反复商讨,最后跑来争取追加投资,这事儿已经广为人知。
    杜鲁门毫不犹豫对亨利·福特的汽车产业进行了投资,作为大股东,非常开心地看着流水线工厂建成,见证了第一辆车下线。
    那就是t型车。
    按照原本的历史,它应该从1908年开始销售,但由于流水线的快速引入和大规模投资,福特的辉煌时期提前到来了。
    “现在在底特律市,如果不驾驶t型车出行,就会被认为跟不上潮流。听说这种车正往美国东北部扩展。”
    “汽车产业发展得越好,商务部负责汽车相关事务的部门也会越发壮大。”
    “要是马车被完全取代,那规模会变得更大。”
    “会比马车相关产业大得多。”
    汽车产业潜力巨大。
    未来,它将发展到支撑起一个国家经济的庞大规模,因为汽车产业是未来工业化的动力。
    纽约兵器局也不断推出坦克试验模型,1号机、2号机,型号不断更新,但还没来得及命名。
    幸运的是,他们跳过了“陆地战列舰”这种华而不实的灾难产物,从轻型坦克开始研发。
    但从拥有无限轨道的本杰明·霍尔特开始,技术团队已经在坦克事业部奋战了将近七年多,技术上的飞跃比原本历史上更大、更快。
    这七年来他们的实力突飞猛进。
    总之,纽约兵器局推出轻型坦克试验模型,看样子测试进展也很顺利。
    “目前战争部和陆军司令部似乎还不太关注。毕竟真正意义上的堑壕战还未大规模出现。”
    像美军这种从海军起步发展的军队,还没意识到可以用坦克突破堑壕战。
    即便如此,纽约兵器局持续进行坦克研发,说明战争部对坦克还是抱有一定期望的。
    “而且……”
    科特柳商务部长放慢了脚步,脸上露出回忆的神情。
    “底特律的航空产业园区,那可真是令人心潮澎湃的梦想之地。”
    看来航空业成功打动了科特柳的心。
    难道他还坐过飞机?他那痴迷的表情有点让人受不了,但杜鲁门也能理解。
    没有安全装置,乘坐飞机翱翔天空,那得多么刺激啊。
    但杜鲁门可不敢尝试。
    “莱特兄弟最终研发出了双翼飞机。”
    “这已经是挺久之前的事了。现在他们已经给螺旋桨装上发动机,能在空中飞行了。问题是,目前飞机的用途还不太明确。”
    “技术进一步发展后,用途就会明确了。”
    现在还没有那种掌握制空权、通过轰炸摧毁敌人的战斗机。
    虽然可以安装机关枪,但总感觉各方面都不太成熟。
    不过,仅仅有飞机存在就是件天大的好事。
    既然在航空产业园区投入了资金,它肯定会发展得更大,毕竟航空界的精英都汇聚于此。
    “目前双翼飞机还没有经过完善的测试,续航里程短,速度也有待提高。”
    从战争实用角度来说,现在还为时过早。
    战争部和海军部虽然对此感兴趣,但也仅停留在感兴趣阶段。
    毕竟杜鲁门在战争部和海军部都已经打下了深厚根基,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海军部敢乱来?
    海军部里可是有杜威海军上将,要是敢公然和杜鲁门作对,绝对会被撕成碎片。
    实际上,杜威上将把潘兴少校派去法国蜗牛那里后,现在正悠然自得地在加勒比海训练法国海军,看样子这场战争结束后他就准备退休了。
    “战争部长和杜鲁门关系也不差,陆军的麦克阿瑟将军和杜鲁门关系也相当行。”
    仔细想想,陆军这边反而更亲近些。
    毕竟罗斯福总统以前就是战争部长,而且罗斯福总统支持率高达80%以上,杜鲁门自已更是被公认为罗斯福的黄金搭档,关系极为亲密。
    战争部的人对杜鲁门尊重是有原因的。
    西奥多·罗斯福,在战争部内部口碑也不错,对民众来说,他既是经济总统,又是战争英雄。
    通过咨询委员会,战争部和海军部已经被杜鲁门全部搞定。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杰克·摩根,不,杰克·特雷西。
    仔细想想,所有与战争相关的事情,不都是因为那个又蠢又坏的便宜哥哥才开始的嘛。
    杜鲁门明白自已有几斤几两,他又不是战争专家,只是知道一些与原本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的信息而已。
    不管怎样,战争部和海军部在明面上绝对不敢与他作对。
    只要牢牢掌控这两个部门,未来美国参战才会更加顺利。
    毕竟美国终究是要参战的,而且要成为力挽狂澜,带领联军取得胜利的主角,才能在关键时刻成为霸权国家。
    当然,到那时欧洲估计已经一片废墟了。
    “至少在坦克和飞机研发方面,战争部和海军部绝对不会阻止他。”
    科特柳商务部长对着杜鲁门轻轻示意。
    “好了,咱们进去吧。”
    吱呀一声,我们两人走进了召开内阁会议的会议室。
    >>>
    “前线稳定下来是好事。但我总觉得法国西部那些闹事的示威队伍很让人头疼,心里不踏实。”
    白宫,内阁成员齐聚,召开临时内阁会议。
    但所有人都表情严肃地参加会议,毕竟席卷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大战已经爆发。
    此时此刻,德法前线已经快成为绞肉机,正吞噬着成千上万的士兵。
    杜鲁门把文件夹子往桌上一扔。
    “你们知道我为什么支持法国那些愚蠢的蜗牛吗?因为要是不支持他们,法国军队在德军面前,估计不用六周,三四周就会被打得落花流水。”
    没人回答。
    实际上,在座的各位都通过战争部,密切关注着法军的情况。
    看看不断送来的报告,就能知道那些愚蠢的法军蜗牛,情况有多糟糕,让人心情沉重,简直就是自已在作死。
    杜鲁门目光环视众人后,说道:‘你们不要觉得我说话刻薄残忍,事实恰恰相反,那些愚蠢的家伙,一而再,再而三的把他们的士兵和国家推向深渊,反倒是我们美国在受尽白眼的情况下不断拯救他们。’
    在场众人都默默点头。
    “据说已经全面铺设了电报线,谁要是拒绝挖掘堑壕,指挥官将立即被撤职。”
    “巴黎近在咫尺,他们肯定着急了。”
    “没错。这确实也算是个好消息。”
    这些没良心的家伙。
    堑壕战取得成功,那些盲目行动的法军被打得全军覆没后,法军也都闭上了嘴。
    再怎么说这也是他们自己的国土,首先得打赢这场战争,虽然不待见美军,但他们也意识到了,“要是没有美军,法国就真的完了”。
    “……幸运的是,法国西部的情况还算得到了一定解决。”
    “是吗?”
    “这是几天前的法国报纸,我把驻法美国大使馆通过电报传来的新闻整理成报纸形式带来了。”
    杜鲁门走到会议室中央,展开报纸。
    “更详细的信息在之前分享的情报资料里,大家可以参考。”
    唰——!
    [新奥尔良的奇迹。]
    [为阻挡示威队伍子弹而牺牲的17岁奥尔良少女。]
    [20世纪的圣女贞德。]
    [法国在哭泣。]
    [包括布列塔尼在内的法国西部省份,天主教徒间蔓延的悲痛浪潮。]
    [高呼圣女贞德的示威队伍。]
    [“这是上帝让我们停止内乱的旨意”,天主教示威队伍与法国政府的戏剧性和解。]
    “从法国政府的角度看,运气还不错。”
    [法国是一个整体。]
    从这些报道上面仿佛能听到法国军队的呐喊声。
    年轻人们声嘶力竭地呼喊着,为了保卫祖国法国,他们在不知未来的灾难与地狱的情况下,奋勇向前。
    [源源不断的报名处。如雪片般飞来的志愿参军申请书。]
    [高呼圣女贞德和洛林,加入法国军队的天主教青年,一场新的宗教战争拉开帷幕。]
    [天主教界的严厉声明。]
    紧皱眉头的罗斯福总统一脸茫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等等,等等。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我脑子有点跟不上。奥尔良少女为阻挡示威队伍的枪击而牺牲,这事儿怎么就演变成了内乱终结和宗教战争的导火索呢?”
    实在搞不明白其中的逻辑。
    其他对异文化不太感兴趣的内阁成员,也都露出听不懂杜鲁门在说什么的表情。
    “嗯……原因很简单。”
    杜鲁门耸耸肩。
    “首先,被称为奥尔良的圣女,或者说少女贞德,是说一名17岁少女为阻止内乱而死于枪击,可以看作是一种殉道,对吧?”
    “哦……”
    圣女贞德这样的古老故事还挺有意思。
    大家似乎都来了兴趣,嘈杂声消失,所有人都身体前倾。
    如果是英雄传说,那就更有趣了。
    连美国内阁会议都露出成这样的表情,对圣女贞德痴迷的法国,又怎么会无动于衷呢?
    法国肯定会陷入混乱,彻底疯狂。
    天主教的老家伙们估计会挥舞着拐杖,甚至拿起枪。
    一场内乱因为一个象征性事件而告终,法国运气真好。
    “而且……”
    还有更关键的一点。
    “奥尔良的圣女贞德的出生地,正是那个‘洛林’。”
    轰。
    仿佛听到沉闷的撞击声,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至少在座的各位,没人不知道洛林的重要性。
    “……偏偏是那个‘洛林’吗?”
    阿尔萨斯 - 洛林,那个让法国为之疯狂、渴望收复的阿尔萨斯 - 洛林,普法战争中失去的阿尔萨斯 - 洛林,让德军陷入苦战的阿尔萨斯 - 洛林。
    这里就是奥尔良的圣女贞德的出生地。
    不仅如此,奥尔良的圣女贞德所举旗帜上绣着的十字,被称为“洛林十字”,是洛林地区的象征。
    “洛林十字”,奥尔良的圣女贞德的象征。
    自百年战争中之后,洛林十字就成了“贞德”的象征,也是法国“爱国心”的象征。
    正因如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沦陷后,新成立的自由法国的国旗上,就绣着“洛林十字”,为的是唤起爱国心,以贞德之名,收复失去的领土。
    这不是很讽刺吗?
    象征着法国爱国心的洛林地区,如今正被德军占有。
    法国民众肯定要疯了。
    “法国人哪怕拼了命也要夺回洛林,这种信念让各地狂热信徒蜂拥而出,他们将不顾一切地冲向德军。”
    内阁会议室里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直到这时,他们似乎才渐渐明白过来,手心开始出汗。
    对法国民众来说,这场战争已经不再是普通的“战争”,而是因“宗教”引发的“圣战”。
    这是好事吗?还是坏事呢?
    说实话,杜鲁门也不确定。
    但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在这个时间点,法国的“总体战”已经确定无疑。
    因为20世纪的“圣女贞德”,法国天主教再次燃起热情。
    显然,天主教的元老们坚信宗教能再次统治法国,他们积极煽动参战舆论,这一点也一目了然。
    简直就是十字军再现,疯狂至极。
    可以预见,法国军队将背负着“洛林十字”这一抵抗象征,陷入堑壕战的地狱绞肉机,他们的疯狂已经越烧越旺。
    法国的爱国情怀与宗教,产生了梦幻般的组合。
    宣传口号显而易见。
    杜鲁门露出微笑。
    “这是上帝的旨意(deus V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