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53章 同心
    武媚娘接过他的话,声音凝重:

    “不止如此。

    他们还会说你昏聩无能、失了帝王的刚断,

    会把禅位给妻子这件事当成千古笑谈,

    四处散播‘李家的天下要靠女人来守’的流言。

    后世的文人墨客,或许还会在史书上大书特书,

    把你钉在‘违背礼法’的柱子上,让你背负千古骂名。”

    可即便武媚娘把后果说得如此严重,

    李治的脸色依旧未变,眼神反而愈发坚定。

    他脸色未变,望着武媚娘,

    “连带着媚娘你也要背负‘篡权乱政’的骂名,

    千百年后或许还有人指着朕的牌位骂,

    即便如此,那又怎么样?

    比起这些虚名,比起史书上的几句评说,

    朕更怕你明明有经天纬地之才,

    却要被‘后宫妃嫔’的身份困在规矩里,

    空有抱负却无处施展,

    更怕这大唐江山落在无能之人手里,

    让百姓流离失所,让先祖打下的基业毁于一旦。

    朕是大唐的皇帝,护你周全也是护江山安稳。

    只要你能安好,只要大唐能长治久安,史书的评说,朕不在乎,

    天下人的非议,朕也能扛住,

    他们爱怎么写,就让他们写去!”

    武媚娘静静地听着,眼眶微微发热。

    她知道,李治这番话不是一时的情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抉择。

    他宁愿自己背负千古骂名,也要给她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也要守住这大唐的万里江山。

    这份信任与托付,重逾千斤,让她心中既感动又坚定。

    武媚娘望着李治眼底的信赖,缓缓吸了一口气,抬手以绢帕轻轻拭去眼角残存的湿意。

    再抬眸时,那抹转瞬即逝的柔弱已全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与他并肩作战的决绝,

    目光灼灼如燃灯:

    “陛下若真有此意,臣妾便接下这江山重任。

    臣妾向陛下立誓,

    定会励精图治、夙兴夜寐,行轻徭薄赋之策,

    解百姓倒悬之苦,让四海黎庶安居乐业,

    定会整肃吏治、严明法度,严惩贪赃枉法之徒,

    革除积弊沉疴,让朝堂上下清明有序,

    定会秣马厉兵、固边安疆,抵御四方蛮夷侵扰,护佑大唐万里河山。

    臣妾必让天下人知晓,陛下的选择绝非妄断,

    臣妾既能撑起一片天,亦能守好这锦绣江山!”

    李治望着她眼中跳动的光芒,

    光芒里有抱负、有坚韧,更有与他相守的赤诚,

    心中彻底安定下来。

    他轻轻拍了拍武媚娘的手,语气满是欣慰与托付:

    “朕深知媚娘言出必行,定会如你所言践行承诺。

    届时,贤儿也好,显儿也好,哪怕是旦儿,

    在你的言传身教、悉心熏陶下,

    定能褪去稚气、胸怀丘壑,习得经世济民之能,心怀天下苍生之念,

    将这大唐江山守得稳稳当当,不负先祖创下的基业。”

    此刻李治的心态,竟与当年的太宗李世民隐隐相似,

    他们心目中的储君,唯有自己心爱之人生育的子嗣,方能承继这至尊之位。

    武媚娘亦然,在她心中,大唐储君之位,只能属于她的儿子,

    这既是母性的护犊,更是对江山传承的执念。

    忆及早朝之上,群臣叩请立储,

    言辞恳切间不乏步步紧逼之意,武媚娘压下心中波澜,

    缓声道:

    “储君之选,历来有立嫡、立贤、立长之规。贤儿身为嫡子,又素有贤名,当属不二之选。”

    李治握着她手腕的手骤然一紧,眼底满是诧异,轻声唤道:

    “媚娘?”

    武媚娘忽然如此直接的定下班底,

    毕竟弘儿新丧,此刻提及立储,总带着几分难以言说的沉重。

    武媚娘顺势靠在他怀中,素色襦裙衬得她肩线愈发柔和。

    她微微仰头,将脸埋进他温热的颈窝,

    平日里清亮锐利的眼眸,此刻蒙上了一层水汽,

    难得显露出几分脆弱:

    “我也难受,弘儿走后,我夜夜难眠。”

    她的声音带着细微的颤意,手指却轻轻抵在李治的下巴处,

    阻止他开口劝慰,

    “可立储之事,关乎国本,容不得半分迟疑。

    我们必须自己定下章程,

    断不能让大臣们牵着鼻子走,更不能让朝堂争议动摇了大唐根基。

    所以等弘儿五七过后,你便下旨立贤儿为太子,早定储位,方能安定人心。”

    李治心中一暖,抬手拥紧了她,声音温柔却坚定:

    “好,都听你的。”

    武媚娘缓缓起身,目光扫过矮几上尚冒着热气的莲子羹,

    伸手端起,玉勺舀起一勺,轻轻递到李治嘴边:

    “陛下先喝了莲子羹吧,凉了便失了滋味。

    日后还有许多事要做,陛下须保重龙体,

    才能亲眼看着臣妾守住这大唐江山,看着贤儿长成堪当大任的储君。”

    李治顺从地张开嘴,清甜的莲子羹滑入喉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仅驱散了口中残留的药味,更似一股暖流,

    缓缓淌过心间,温暖了连日来因丧子之痛与朝堂压力而紧绷的心房。

    殿外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进来,

    金色的光束落在两人交握的手上,为这份帝后同心的默契,镀上了一层永不褪色的光晕。

    他们心中都清楚,接下来的路定然布满荆棘,

    满朝文武的反对之声、天下士民的非议之语,迟早会如潮水般涌来,

    那些潜藏在暗处的势力,也定会借着禅让之事兴风作浪。

    夜幕沉沉压下宫墙,寝殿内的烛火却亮得通透,将两人的身影拉得修长。

    武媚娘的指尖轻轻摩挲着李治掌心的纹路,轻声道:

    “只要你我并肩而立、同心同德,这世上便没有跨不过的沟壑,没有闯不过的难关,更没有守不住的大唐江山。”

    李治反手握住她的手,指腹蹭过她指节处淡淡的薄茧,

    他声音低沉而温柔:

    “往后要背负的骂名,恐怕不会少。史书工笔,或许会把你我写得不堪。”

    武媚娘转头看他,眼底没有半分惧色:

    “或褒或贬,或赞或骂,史书怎么写,臣妾此刻不在乎。”

    她抬手抚上他的脸颊,指尖带着烛火的暖意,

    “臣妾心中只装着眼前的大唐河山,只念着手中的黎民福祉,

    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让边关无烽火、朝堂无乱象,这便够了。”

    李治望着她眼中清晰的自己,还有那份与他如出一辙的坚定,

    喉间微微发紧,将她的手按在自己心口,

    此刻交握的手,温热又坚定,两人之间的默契,也无需多言。

    李治语气愈发郑重,

    “管它身后功过是非、史书评说如何,

    当下唯有守住这盛世根基,护好这万里家国,

    才是你我对大唐、对天下最郑重的承诺。”

    武媚娘闻言,缓缓靠进他怀中,听着他沉稳的心跳,轻声应道:

    “嗯。”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