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72章 市场趋势,引领风尚
    第四株幼苗的破土信号灯还亮着,蓝光在温控区的玻璃罩内轻轻闪烁。我盯着那点光,手指滑过系统终端的屏幕,调出了最近三天的交易记录。

    “已经有三家开始卖‘仿光莲’了。”我说。

    顾柏舟正蹲在滴灌阀旁检查水压,听到这话抬起了头。他没说话,只是把扳手在掌心转了一圈,又放回工具箱里。

    “价格压到我们六成,但买家评价说花期短、光不稳,有的种到第七天就枯了。”我把终端递给他看,“这不是坏事。”

    他皱眉:“别人抄你的东西,你还说不是坏事?”

    “要是没人抄,才说明没人在看。”我收回终端,在笔记上写下一行字:标准必须比产品走得更快。

    李商人是半个时辰后到的。他进门时肩上搭着布袋,里面装着几株从集市收来的“仿品”。他把花摆在桌上,叶片发黄,根部有轻微腐烂迹象。

    “东区两位主家昨儿派人来问,是不是你们流出的技术?”他问。

    “我没流。”我拿起一株仿品,轻轻掰开茎秆,“他们用的是普通种子,光照周期乱调,连基础温控都没有。这不是模仿,是碰运气。”

    李商人叹了口气:“可外人不管这些。他们只记得,最早卖这花的是你。”

    我合上笔记本,打开系统界面,进入社交互动平台。搜索栏输入“月华莲培育”,跳出十几条求助帖。有人问夜间光照强度,有人求购“能发光的土”。

    我在平台上发布了一组对照图——左侧是标准参数下的健康植株,右侧是温度偏差两度后的生长停滞状态。配文只有一句:“好花不在形,而在养法。”

    发送后,我关闭页面,对李商人说:“我要把‘观澜’做成一把尺子。”

    “尺子?”

    “以后谁卖这种花,买家都会问一句——合不合‘观澜准则’。”我翻开新整理的册子,“从今天起,所有示范户统一使用SOP流程,每一项操作都记录在案。浇水时间、光照时长、土壤酸碱值,全部公开。”

    顾柏舟站起身:“全公开?那咱们的优势呢?”

    “我们的优势从来不是藏着掖着。”我走到温控区前,指着三株稳定发光的幼苗,“是它们每一朵都长得一样好。别人可以抄名字,但抄不了这一整套。”

    他沉默了一会儿,低声说:“可万一他们都学会了呢?”

    “那就说明,这路真的能走通。”我看向他,“咱们要的不是独一份的生意,是让更多人相信,认真种地也能活得体面。”

    李商人忽然笑了:“你这是要把种地变成一门学问。”

    “本来就是。”我取出昨晚刻好的竹简册,封面上写着“观澜准则v1.0”。“第一批五户人家会作为认证种植点,包装上打编号,扫码能看到全程数据。不符合标准的,不能用这个名字。”

    他接过竹简,手指摩挲着刻痕:“你要让‘观澜’变成一块招牌?”

    “是门槛。”我说,“想进这个门的人,得先学会怎么走路。”

    他低头想了想:“那些小商户怎么办?他们没设备,也没人教。”

    “所以要有分级。”我打开系统后台,调出新的合作模型,“初级代理只能卖基础观赏植,比如夜露草、星点兰这类易养品种;想要上架月华莲,必须通过两次培训考核,还要接受不定期抽检。”

    “要是不合格?”

    “取消资格,公示原因。”我指了指铜牌样品背面的溯源码,“诚信得看得见。”

    李商人坐在那儿,久久没动。最后他问:“你不怕把自己逼得太紧?”

    “怕。”我承认,“但我更怕有一天,别人提起‘观澜’,只会说‘哦,那个被做烂了的名字’。”

    屋外传来脚步声,是运输组的老赵送来了新一批竹篾筐。他站在门口,听见了最后一句,插话说:“我家婆娘今早还问,能不能报名学这个‘准则’。她说,要是能把后院那块地用起来,每月多挣几百文,日子就不那么紧了。”

    我点头:“明天就开始登记。”

    顾柏舟走到我身边,拿起那份准则册翻看了一遍。“后山那片地,我已经量过了。”他说,“够建三个标准温控区。要是人多了,还能再扩。”

    “嗯。”我把笔递给他,“你负责整地和基建,技术这块我来带。”

    李商人站起身,把竹简小心收进行囊。“订品会还有四天。”他说,“我现在回去改请帖内容。不写‘邀请赏花’,改成‘共议观澜标准’。”

    “好。”我说,“顺便带上这几株仿品的照片。让大家看看,没有标准的‘光’,是什么样子。”

    他出门后,我走进温控区,重新校准了第四株幼苗的光照角度。顾柏舟跟进来,帮我调整遮光帘的位置。

    “你说,真有人会按你说的来做吗?”他一边拧螺丝一边问。

    “会。”我看着屏幕上刚更新的数据曲线,“因为现在不是我们在追市场,是市场开始等我们定规矩。”

    他停下动作,抬头看了眼七盏接连亮起的破土灯。蓝光映在他脸上,像是某种无声的回应。

    “明天还得测一遍土壤pH值。”他说。

    “要。”我合上终端,“每一株,都不能辜负这个名字。”

    夜深了,我坐在议事棚里整理明日要用的资料。系统弹出提示:社交互动平台新增二十一条留言,其中八条来自外地农户,询问是否开放远程学习通道。

    我点了“允许申请”,并在公告栏添加了一句补充说明:真正的风尚,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多数人愿意追随的方向。

    顾柏舟送来一碗热粥,放在桌角。“别熬太晚。”他说,“明早还要去看示范田选址。”

    我点点头,吹了吹粥面的热气。远处,温控区的灯光依旧亮着,像一片沉静的星群。

    李商人临走前的话又浮现在耳边:“你现在不是在卖花,是在重新定义什么叫‘好花’。”

    我放下碗,打开新文档,敲下第一行标题:《观澜准则实施细则(初稿)》。

    窗外风轻拂过棚顶,布帘掀起一角,露出几颗明亮的星。

    顾柏舟收拾完工具,站在门口问我:“要是有人坚持不用标准呢?”

    “那就让他们自己去证明,他们的路也能走远。”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