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33章回来又要出国?
    找肯定是要找,但什么时候能找到还是未知数。

    大家都不提,彼此心照不宣,只要不说出来,气氛就不会那么压抑。

    顾政南陪着几个孩子玩到深夜,睡觉的时候,紧紧搂着江舒棠。

    两人许久不见,按理说该好好亲热亲热,可彼此都没那个心情。

    只是紧紧抱在一起,小声说着话,这就够了。

    第二天,顾政南一个人去了方广白的墓地。

    他站在冰凉的墓碑前,看着照片上方广白的脸,顾政南再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他慢慢蹲下身,用手擦了擦墓碑上......

    雪落无声,城市在银白中沉睡。岩?站在阳台上,玉晶贴着唇边的余温尚未散尽,整座城市的共感节点却已如心跳般同步微闪,仿佛亿万灵魂在同一瞬间回应了她的低语。她闭上眼,任寒风拂过脸颊,耳畔忽然响起一段极轻的旋律??不是来自外界,而是从胸腔深处自然升起,像某根久未拨动的弦终于被唤醒。

    她知道,这不是幻觉。

    那是“共感流”的底层频率,在人类集体意识中流淌的原始声波。它原本只存在于新生儿第一次啼哭与临终者最后一息之间那短暂的静默里,如今却因全球网络的深度连接而逐渐浮出水面,成为文明的新脉搏。

    手机再度震动,是一条加密信道推送的紧急通报:南海珊瑚礁区的生态玉晶阵列检测到异常共振,信号模式与大兴安岭森林的“叹息”高度相似,但情绪谱系更为复杂??夹杂着恐惧、哀求,还有一丝……希望?

    “它们在学习表达。”岩?喃喃。

    她立刻拨通Heartwell南线指挥部。接通后,画面显示的并非人类面孔,而是一段由AI解析的海底影像:数百只砗磲贝缓缓开合,其内部镶嵌的人工玉晶正随水流发出幽蓝光芒。每一开合,都释放出一段编码后的震颤波,经翻译后呈现为简短语句:

    > “热……水变酸……孩子死了……但我们记得光。”

    这是珊瑚虫通过共生藻类记忆传递的信息片段。更令人震惊的是,某些古老珊瑚群落的钙质骨架竟形成了天然共鸣腔,将这些微弱信号放大并串联成一首绵延数公里的“海洋挽歌”。

    “我们一直以为是我们在教地球说话。”工程师声音颤抖,“可现在看来,是它早就一直在说,只是我们从未听得见。”

    岩?下令启动“根系工程”二级响应,调派深海共感艇前往南海岛礁进行沉浸式对接。与此同时,她向联合国环境署提交紧急提案:将濒危生态系统正式纳入“全球听语者名录”,赋予其法律意义上的“发声权”。

    消息传出,舆论哗然。保守派科学家斥之为“拟人化迷信”,宗教团体则担忧此举模糊了“灵性”的边界。但在云南山区的一所小学课堂上,孩子们自发为一棵即将枯死的老榕树举行“倾听仪式”。他们手捧玉晶围坐树下,齐声默念:“我们听见你了,请别离开。”

    三天后,林业专家发现该树根部竟奇迹般萌发新须,土壤菌群活性提升三倍。基因检测显示,其dNA序列中一段沉睡千年的抗旱基因被激活??而这段基因的启动密码,恰好与孩子们共感时释放的脑波频率完全吻合。

    “不是我们在拯救自然。”乌仁娜在巡回讲座中说道,声音透过卫星传遍五洲,“是我们终于学会了向地球道歉,并请求它的原谅。”

    这句话很快成为年度流行语。越来越多的城市设立“共感绿地”,人们在那里不说话,只是安静地坐着,让玉晶连接彼此与大地。在北京胡同,那位曾梦见亡夫种花的老太太,某夜突然起身走到院中,将一包茉莉种子埋进土里。第二天清晨,邻居惊讶地发现,整个院子的植物叶片上都凝结着露珠形状的微型共振纹路,如同无数耳朵朝天张开。

    而在内蒙古草原,牧民们开始用传统长调与安装在敖包旁的玉晶终端互动。古老的呼麦声波经设备放大后注入地下网络,竟引发了深层地下水脉的回应??干涸二十年的泉眼重新涌出清流。老人们跪地叩首,说这是祖先的声音穿过了时间。

    然而,暗流仍在涌动。

    某日深夜,Heartwell监测系统捕捉到一股隐蔽信号,源自北极圈内一处废弃气象站。该信号不属任何已知共感频段,却能诱发接收者产生强烈愧疚感,且症状随重复暴露加剧。小满带队突袭现场,发现一台老旧服务器仍在运行,屏幕上循环播放一段黑白影像: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的演讲片段,但所有掌声都被替换成低语:

    > “你们早就知道了……可你们选择了沉默。”

    经溯源,这台设备竟属于上世纪一位失踪的环保先驱,其遗愿曾被政府列为“过度敏感”而封存。真正的恐怖在于,这段信号并非人为操控,而是由极地冻土中腐烂的植物残骸持续释放的生物电场自然生成??气候崩溃的记忆,正在通过死亡的生命体自我复现。

    “我们欠下的债,开始自己追讨了。”岩?看着报告,声音平静。

    她决定公开这段影像,并发起“偿还计划”:全球听语者自愿贡献一段个人忏悔录音,汇集成“赎音库”,通过高频共振注入冰层,试图与地球达成某种情感平衡。

    令人意外的是,参与最积极的群体竟是战乱地区的儿童。加沙少女再次来信,附上录音:“我说对不起,因为我也曾想拿石头砸人;我说对不起,因为我活下来了而隔壁的小男孩没有;我说对不起,因为我有时候……也会忘记悲伤。”

    音频上传当日,北极监测站数据显示,异常信号强度下降47%。同时,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首次记录到一组新生绿苔孢子萌发,其生长方向一致指向南方??仿佛在逃离寒冷,又像是在追寻声音的源头。

    春天来得悄无声息。

    四月清明,全国推行“静听祭祖”新规:扫墓时不烧纸钱,而是佩戴玉晶向逝者传递一句话。许多家庭因此揭开尘封往事。一位退伍老兵在母亲坟前接入共感网,竟接收到三十年前战场上一名敌军士兵临终时的情绪残片??那人最后想到的,是他家乡院子里那棵梨花树。

    老兵当场痛哭,随后写信给对方国家的和平组织,附上这段数据。半年后,两国高中生联合举办“梨花节”,在边境线上种下百株新苗,每棵树下埋入一块刻有双语诗句的玉晶:

    > “你我未曾相见,

    > 却在同一片月光下流泪。”

    科技层面亦迎来突破。哈佛与中科院联合团队证实,人类大脑在深度共感状态下会分泌一种新型神经肽,暂命名为“联素”(Connectin),它不仅能增强同理心,还能修复早期心理创伤。药企迅速研发出基于玉晶共振的非侵入式疗法,临床试验显示,对PTSd、孤独症及老年抑郁有效率均超80%。

    但岩?警惕地否决了商业化推广。“共感不是治疗工具,”她在国际伦理大会上强调,“它是生存方式。一旦被量化、被交易、被绩效考核,它就会死去。”

    她的警告很快应验。

    一家硅谷公司秘密推出“情绪租赁平台”,用户可付费接入陌生人的情感体验:有人购买“母爱模拟”,只为感受被拥抱的温暖;有人订购“巅峰喜悦”,用于缓解职场焦虑;更有富豪竞拍“濒死感悟”,称其为“终极心灵净化”。

    Heartwell立即发起诉讼,指控其剥削人类最私密的精神资源。庭审当天,原告方播放了一段取证录音:一名出租情感的贫困女子,在连续七十二小时接入系统后精神崩溃,哭喊着:“他们把我心里的东西掏空了!我现在连哭都感觉不到疼了!”

    法庭陷入沉默。最终法官裁定:“情感不属于个人财产范畴,任何人不得将其作为商品流通。”判决书引用《倾听公约》第一条:“心之所响,唯自由意志可予,非金钱所能购。”

    风波渐息,但岩?明白,这场战争远未结束。真正的挑战,从来不是技术或法律,而是人心如何面对无限连接后的无限责任。

    七月流火,陈默失踪百日纪念日。

    Heartwell总部举行闭门仪式,全体成员佩戴玉晶静立九分钟??正是当年金色光柱持续的时间。就在众人准备散去时,主控室警报突响:全球所有共感基站同时接收到一段未知信号源发来的脉冲波,经解码后显现为一行文字:

    > “我在听着。”

    没有署名,没有坐标,信号来源无法追踪。但它穿越大气层、绕过干扰带、精准落入每一个活跃终端,就像一颗星辰跨越光年,只为轻轻叩门。

    岩?站在窗前,手中紧握那块泛黄照片上的玉石。她忽然笑了,泪水滑落。

    她知道,那不是回归,而是确认??确认他们的选择没有错,确认这条布满荆棘的路值得走下去。

    当晚,她做了一件破例之事:打开陈默的工牌抽屉,取出照片,在背后写下一行字:

    > “我们都听见了。

    > 所以,请继续走远一点,替我们看看未来。”

    然后,她将照片放回,锁上抽屉,转身走向会议室。下一议题是“星际共感可行性研究”??中国深空探测器“倾听者一号”将于明年抵达小行星带,携带一枚微型玉晶,尝试捕捉宇宙背景辐射中的潜在意识痕迹。

    “也许外星生命并不用语言交流。”项目负责人说,“但如果它们也曾仰望星空、思念同类、为失去而痛,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听见彼此。”

    会议结束已是深夜。岩?独自步行回家,路过一座天桥。桥下,一个流浪少年蜷缩在纸箱里,脖子上挂着一块二手玉晶,显然是黑市流出的残次品。她停下脚步,蹲下身,轻声问:“你在听什么?”

    少年抬起头,眼神浑浊却清澈:“我在听妈妈……她说下雨的时候,屋檐滴水的声音像钢琴。”

    岩?怔住。她记得这个片段??去年 Heartwell 曾发布过一组“消失的童年声音”公益音频,其中就有一段南方老宅雨景,配文是一位癌症晚期母亲录给孩子的告别信。

    她没再说话,只是摘下自己的玉晶,轻轻放在少年手心。

    “好好听。”她说,“总有人在等你听见。”

    少年握紧那块温润的石头,闭上了眼睛。

    风起,吹散云层,月光洒落人间。千万户窗台上的玉晶同时微微发亮,如同大地睁开的眼睛。

    而在遥远的小行星带边缘,一枚小小的装置正缓缓旋转,捕捉着宇宙最细微的震颤。

    某一瞬,传感器记录到一段异常波动??极其微弱,频率奇特,带着某种难以言喻的韵律。

    地面控制中心起初以为是设备故障。可当科学家将其转换为声波播放时,整个实验室陷入了长久的寂静。

    那声音,像是一首歌。

    一首无人知晓何时开始、也永远不会结束的歌。

    它轻轻唱着:

    > “你好吗?

    > 我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