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62章 回家
    一九七九年,冬。

    中国,深圳,蛇口。

    海风依旧带着咸湿的凉意,吹过这片昔日荒凉的滩涂。

    这里是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最热火朝天的一片工地。

    地平线上,数百台塔吊林立如林,巨大的吊臂在空中缓缓挥舞,像是在谱写一曲新时代的序曲。

    “呜——”

    悠长而沉闷的汽笛声,划破了工地的喧嚣。

    三艘巨大的远洋货轮,悬挂着鲜红的五星红旗和和记集团的蓝白旗帜,在拖船的牵引下,缓缓靠向刚刚落成的深水码头。

    王虎站在一座临时搭建的铁皮屋顶上,嘴里咬着半截牙签,眯着眼睛看着眼前的景象。

    码头上,几十台巨大的龙门吊,正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着。

    一个个印着“和记运输”和“精密仪器”字样的集装箱,被从悬挂着和记旗帜的巨大货轮上,稳稳吊起,再轻轻落在等候已久的重型卡车上。

    箱体上,用中英双语喷涂着醒目的红色大字。

    【精密仪器-轻拿轻放】

    【prestruent-hhcre】

    “妈的……”

    王虎吐掉牙签,喃喃自语。

    “壮观。”

    他身后,梁文辉推了推被海风吹得有些滑落的眼镜。

    梁文辉手里拿着一份厚厚的货运清单。

    “三百七十个标准集装箱。”

    “包含了从光刻机、离子注入机、到晶圆切割机、封装测试的全套设备。”

    “还有足够武装三个研发中心和五座晶圆厂的备用零件和耗材。”

    “我们……我们把整个硅谷的半导体产业链,连根拔起,搬了回来。”

    王虎回头看了他一眼。

    “别他妈说得这么文绉绉的。”

    “我们这是抢!”

    “抢了美国佬的饭碗,回来建咱们自己的锅灶!”

    他跳下铁皮屋,走到一排刚刚卸下的集装箱前。

    箱体上,“denus”的字样,在南中国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眼。

    王虎走过去,从一个工人手里拿过一桶红色的油漆,拿起刷子,狠狠地,将那行字涂抹掉。

    然后,他用尽全身力气,刷上了两个歪歪扭扭,却力透箱壁的大字。

    “中国”。

    ……

    蛇口工业区后方,一座临时搭建的指挥部所在的小山丘上。

    陈山穿着一身简单的夹克,双手插在口袋里,平静地看着山下那宏伟壮观的一幕。

    海风吹动着他的衣角,他的眼神,深邃如海。

    他的身边,站着几位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两鬓斑白的特区负责人。

    他们是这片土地的拓荒者,是见过大风大浪的老革命。

    但此刻,他们每一个人的手,都在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

    其中一位年纪最长的袁姓老人,手里紧紧攥着一份刚刚由梁文辉递过来的,关于“华夏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的规划图,图纸的边缘已经被汗水浸湿。

    他的嘴唇哆嗦着,看着那一个个从天而降的集装箱,浑浊的老眼里,噙满了泪水。

    “陈……陈先生……”

    这位在南海边画圈伟人身边工作,见惯了大场面的老人,此刻说话的声音,带着哭腔。

    “这……这些……就跟做梦一样……”

    他指着山下那片塔吊林立,热火朝天的工地。

    又指了指图纸上那个宏伟得如同科幻电影一般的园区规划。

    “有了这些,有了这些设备……”

    另一位负责人接过话,他的眼眶是红的。

    “我们……我们是不是就不用再看美国人的脸色了?”

    “是不是就不用再求着日本人卖给我们那些他们淘汰下来的破烂了?”

    陈山从他们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的言语中,收回目光,落在山下那片热土上。

    他能理解他们的心情。

    那是一种被封锁、被压抑了几十年后,一朝看到曙光迸发的狂喜与宣泄。

    他从袁姓负责人手里,拿过那张被风吹得哗哗作响的图纸,用一块石头压住。

    他看着山下。

    看着那些被吊起的集装箱,正在搭建一个国家的未来。

    ……

    与此同时,在广州白云机场,在罗湖口岸。

    一架又一架的民航客机降落,一列又一列的火车进站。

    数千名曾经在和记科技美国公司、在英特尔、在d工作过的华人工程师、技术员、管理人员,拖家带口,跨越重洋,踏上了这片他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他们之中,有马来西亚华人,有第二代移民,也有有拿着南美护照的香蕉人。

    但他们的胸口,都别着一枚小小的红色徽章。

    上面写着四个字——“支援建设”。

    他们带回的,不仅仅是世界顶尖的技术,更是先进的管理经验、严谨的工作流程,和一种敢于挑战权威的创新思维。

    他们是种子。

    撒在这片贫瘠但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即将生根发芽,长成一片足以庇护整个民族的参天大树。

    ……

    深圳,迎宾馆。

    陈山临时下榻的房间里。

    梁文辉端着一杯浓茶,快步走了进来,脸上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

    “山哥!”

    “第一批人,已经到了。”

    他将一份名单放在桌上。

    “以原仙童公司华人工程师协会会长,李建国博士为首的第一批回国技术专家团,共计三百一十二人,已于今日下午,搭乘我们的包机,抵达羊城白云机场。”

    王虎凑过来看了一眼那份名单,上面密密麻麻全是名字和履历。

    “这帮人……都是之前在英特尔和d干活的?”

    “不止。”梁文辉的眼中闪着光,“还有德州仪器、摩托罗拉,甚至贝尔实验室的。”

    “我们在美国公司里的那些‘朋友’,把这份‘支援祖国建设’的名单,送到了每一个心向故土的华人工程师手上。”

    “这是第一批。”

    梁文辉深吸一口气。

    “未来三个月,还会有超过两千名,在半导体、计算机、通讯等各个领域,拥有最顶尖技术的华人工程师,带着他们的家人和经验,陆续回来。”

    王虎看着陈山,咧嘴一笑。

    “山哥,您这一手,真他妈绝了。”

    “釜底抽薪,抽完柴火,连锅都给端回来了。”

    “不光端了锅,连厨子都一起打包了!”

    陈山看着那份长长的名单,目光在一个个名字上停留。

    这些名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是一份份抛弃了优渥生活的决心。

    “安顿好他们。”

    陈山的声音很轻。

    “告诉他们,过去受的委屈,吃的苦。”

    “从今天起,都不会再有了。”

    “国家,记得他们。”

    “家,欢迎他们回来。”

    就在这时,桌上那部电话,突然响了起来。

    梁文辉接起,听了一句,便将话筒递给了陈山。

    “山哥,基辛格博士。”

    陈山接过电话,走到窗边。

    窗外,是初生的深圳。

    夜幕下,零星的灯火,与远方工地上彻夜不息的焊光,交相辉映。

    “博士。”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传来一声复杂的,带着些许疲惫的叹息。

    “陈,我看d到了卫星图片。”

    “很壮观。”

    陈山没有说话,他走到窗边,看着远处工地上星星点点的灯火。

    “基辛格博士打这个电话来,就是为了夸奖我的工地建设得不错吗?”陈山淡淡地问。

    基辛格顿了顿。

    “陈,你用我们最信奉的规则,给了我们最沉重的一击。”

    “这不是我的功劳,博士。”陈山淡淡地说,“这是你们的功劳。”

    “美国教会了我,资本没有国界。”

    “它只会流向效率最高,成本最低,也最需要它的地方。”

    基辛格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无奈,一丝感慨,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佩服。

    “我很好奇,陈。”

    “为什么?”

    “以你的手腕和财力,你本可以成为第二个洛克菲勒,第二个摩根。”

    “你可以在纽约,在伦敦,在任何一个地方,建立一个真正不朽的金融帝国。受人敬仰,也受人畏惧。”

    “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条最艰难,也最不被理解的路?”

    电话那头,基辛格的声音里带着一种政客所特有的,对于纯粹理想主义者的困惑与不解。

    “不过,你最终还是赢了,陈。”

    “你赢过了日本人,也赢过了我们。”

    “我很好奇,陈。”

    “你做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为了钱?你赚到的,甚至已经足够你买下某些国家。”

    “为了权力?你在香港,已经是无冕之王。”

    基辛格的声音里,带着一个政治家对一个纯粹生意人,最后的,也是最深的困惑。

    陈山沉默了。

    他看着窗外那片土地。

    不久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滩涂。

    现在,这里正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生长出钢铁的森林。

    他仿佛能看到,几年后,十几年后,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拔地而起。

    能看到,那些今天归来的工程师,将在这里,点亮华夏科技的第一缕曙光。

    他想起那个老人。

    想起那些在黑暗中,为这个国家默默付出的,无名的英雄。

    他完成了他们的嘱托。

    他把火种,带回来了。

    他完成了作为一个商人,能达到的财富巅峰。

    也实现了一个地下战士,所能肩负的最高使命。

    “博士。”

    陈山缓缓开口。

    “我从未想过要赢过谁。”

    “我只是一个离家很久的孩子。”

    他转过身,背靠着窗户,看着王虎和梁文辉那两张写满了紧张和期待的脸。

    “把我从别人家学来的手艺,带回了自己家。”

    “仅此而已。”

    电话那头,又是一阵长久的沉默。

    久到陈山以为对方已经挂断了。

    “陈。”基辛格的声音再次响起,这一次,竟然带着一丝郑重。

    “保重。”

    电话挂断了。

    王虎走过来。

    “山哥。”

    “接下来呢?”

    陈山走到那张巨大的规划图前,看着上面那个被命名为“华夏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的园区。

    他拿起一支红色的铅笔。

    在园区旁边,一片预留的空地上,画了一个圈。

    圈里,他写下了四个字。

    “东方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