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346春满丝路:桑蚕研学与山海新约
    “外婆,乌蒙山的技术员陈哥他们到村口了!”卡米拉举着个绣着桑枝纹的布包跑过来,包里装着刚煮好的桑叶茶,“陈哥说这次带了新的桑叶茶杀青设备,还教咱们做‘桑葚桑茶拼配饮’,说在乌蒙山特别受欢迎。”

    苏尔玛站起身,拍了拍沾在围裙上的泥土,目光望向村口——远处的田埂上,三个熟悉的身影正扛着设备走来,走在最前面的是乌蒙山合作社的技术员陈阳,他穿着件深蓝色工装,手里提着个装满桑葚干的竹篮,是特意带来的乌蒙山特产。

    “苏尔玛奶奶,好久不见!”陈阳放下设备,递过竹篮,“这是今年新晒的桑葚干,泡在桑叶茶里,又甜又润。咱们这次来,除了教桑叶茶加工,还带来了韩轻舞姐的消息——下周末第一批‘全球桑蚕研学团’就要来了,有二十个孩子,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桑蚕文化爱好者,想跟着咱们学采桑、染织,还有桑叶茶制作。”

    苏尔玛接过竹篮,掀开盖布,桑葚干的甜香扑面而来:“太好了!咱们的‘丝路桑园’终于要迎来小客人了。迭戈,你赶紧把桑叶茶加工厂的设备归置好,再腾出两间土坯房当研学宿舍,要把被褥晒得暖暖的,让孩子们住得舒服。”

    迭戈立刻应声而去,他早就给加工厂预留了场地,新设备一到,就能立刻安装调试。陈阳跟着迭戈去了加工厂,手把手教他操作杀青机:“这台机器能精准控制温度,杀青时温度保持在110℃,时间8分钟,这样能最大程度保留桑叶的清香,还不会煮焦。”他一边演示,一边把操作步骤写在黑板上,旁边画着简单的示意图,方便迭戈记下来。

    卡米拉则跟着陈阳的助手小周学习“桑葚桑茶拼配饮”的做法:先把桑叶茶用80℃的温水冲泡3分钟,再加入3颗桑葚干,焖1分钟,最后滴两滴蜂蜜,清甜中带着桑叶的鲜爽,还有桑葚的果香。“咱们可以在研学的时候,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再教他们用桑皮纸包成小茶包,带回家当伴手礼。”小周笑着说,手里还拿着几个她提前做好的茶包,上面用彩笔写着“安第斯春味”。

    可就在桑叶茶加工厂准备得差不多时,迭戈发现了个问题——新的杀青机需要三相电,可合作社的电线还是单相电,根本带不动设备。“这可怎么办?下周研学团就要来了,要是杀青机用不了,孩子们就没法体验桑叶茶制作了!”迭戈急得直跺脚,赶紧给村里的电工打电话,可电工说最近在修山路的电线,要三天后才能过来。

    苏尔玛看着着急的迭戈,突然想起费尔南多之前说过,村里的农机站有台柴油发电机,可以临时供电。“你赶紧去农机站借发电机,再找几个男人们帮忙拉电线,先把杀青机的电接上,等电工来了再换三相电。”

    迭戈立刻带着男人们去农机站,费尔南多也闻讯赶来帮忙。发电机很重,几个人合力才抬上拖拉机,拉回加工厂后,又忙着拉电线、接插头,忙活了一下午,终于让杀青机转了起来。当第一锅桑叶茶在杀青机里发出“滋滋”的声响,清香飘满整个厂房时,大家都松了口气——研学团的桑叶茶体验项目总算能顺利进行了。

    接下来的几天,合作社的人都在忙着准备研学团的各项事宜。苏尔玛带着女人们在染织房里准备染织材料,泡好茜草、靛蓝染料,整理好织机;卡米拉和小石头在桑园里标记出适合孩子采摘的桑苗,还做了些彩色的小竹篮,让孩子们用来装桑叶;陈阳则和迭戈一起,把研学宿舍打扫干净,换上新晒的被褥,每个床头都放了个小布包,里面装着桑叶茶包和骆马骨雕小饰品。

    研学团来的那天,安第斯的天空格外蓝,桑园里的“云蜜桑”幼苗长得正好,叶片上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着光。苏尔玛和卡米拉站在村口,手里拿着用桑枝编的花环,准备给每个孩子戴上。当大巴车停下,孩子们蹦蹦跳跳地下来时,整个村落都热闹起来——有金发碧眼的欧洲孩子,有黑皮肤的非洲孩子,还有说着流利中文的亚洲孩子,他们好奇地看着周围的桑园和土坯房,眼里满是兴奋。

    “欢迎来到安第斯高原的‘丝路桑园’!”苏尔玛给每个孩子戴上桑枝花环,卡米拉则递上一杯温热的桑叶茶,“这是用咱们桑园的叶子做的茶,你们尝尝,是不是有春天的味道?”

    来自中国的小女孩林晓晓接过茶,轻轻抿了一口,眼睛一亮:“好甜呀!比我妈妈买的绿茶还好喝,里面是不是加了蜂蜜?”

    “是加了咱们自己晒的桑葚干哦。”卡米拉笑着说,拉着晓晓的手,“一会儿我教你做桑叶茶包,你可以带回家给妈妈尝尝。”

    研学的第一天,孩子们先参观了“丝路桑园”和温室。守苗爷爷给他们讲解“云蜜桑”的嫁接过程,还让他们轻轻触摸桑苗的叶片,感受上面的绒毛。“这株桑苗的妈妈是乌蒙山的‘云蜜桑’,爸爸是咱们安第斯的‘高原抗寒蜜桑’,所以它又耐寒又能产好丝,就像你们一样,能从不同的地方学到新知识。”守苗爷爷的比喻让孩子们都笑了起来,纷纷围在桑苗旁,用小本子记录下桑苗的特点。

    下午的染织体验课上,苏尔玛教孩子们用紫茉莉染丝。她先给孩子们演示如何采摘紫茉莉花瓣,如何煮染液,再让他们自己动手,把白色的桑丝放进染液里浸泡。来自法国的小男孩路易不小心把染液溅到了衣服上,急得快哭了,苏尔玛赶紧安慰他:“别着急,这是植物染,洗一洗就掉了,而且你看,染液溅到衣服上,像不像一朵小紫花?”路易看着衣服上的“小紫花”,破涕为笑,还特意多蘸了点染液,在衣服上画了个小小的骆马。

    第二天的桑叶茶制作体验更是热闹。孩子们在陈阳的指导下,先学习采摘桑叶——要采一芽二叶的嫩桑,这样做出来的茶才清甜。晓晓踮着脚,够到了一株桑苗的嫩芽,小心翼翼地摘下来,放进小竹篮里:“原来做茶叶要这么小心,不能把叶子摘破了。”

    采摘完桑叶,孩子们跟着迭戈去加工厂体验杀青。陈阳把桑叶倒进杀青机,设定好温度和时间,机器启动后,孩子们都围在旁边,好奇地看着里面的桑叶慢慢变软,清香一点点飘出来。“杀青就是把桑叶的水分锁住,让它保持新鲜的味道。”陈阳一边讲解,一边让孩子们轮流闻杀青后的桑叶,感受它的清香。

    最后一步是做茶包,孩子们用桑皮纸把晒干的桑叶和桑葚干包起来,再用彩绳系好,上面还写上自己的名字。路易把茶包放进书包里,认真地说:“我要把这个茶包带给奶奶,告诉她我在安第斯学会了做桑叶茶。”

    研学的最后一天,合作社为孩子们举办了一场“桑蚕文化小展览”。每个孩子都展示了自己这几天的成果:有的展示了自己染的桑丝,有的展示了织的小挂饰,还有的展示了做的茶包。晓晓展示了她和卡米拉一起织的“小骆马挂饰”,挂饰上的骆马用浅紫的桑丝织成,眼睛用黑色的羊毛点缀,可爱极了。“我要把这个挂饰带回家,挂在我的书桌上,每天都能想起在安第斯的日子。”

    离别时,孩子们都舍不得离开。晓晓拉着卡米拉的手,塞给她一张画:“这是我画的‘丝路桑园’,有你,有苏尔玛奶奶,还有我摘桑叶的样子,我会给你寄信的。”路易则给苏尔玛送了一张他家乡的照片:“这是法国的葡萄园,等你去法国,我请你吃葡萄。”

    送走研学团后,苏尔玛坐在织机前,看着孩子们留下的成果,心里暖暖的。“这些孩子就像小小的桑苗,带着桑蚕文化的种子,回到自己的国家,以后会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就在这时,迭戈拿着一份快递跑进来,是欧洲“自然生活”品牌寄来的——他们收到了合作社之前寄的“亲子款”围巾,非常满意,还想增加一个“研学纪念款”系列,用孩子们在研学期间画的图案做设计,销往全球。“他们说要和咱们长期合作,还想邀请孩子们当‘桑蚕文化小使者’,在产品包装上印上他们的画和名字。”

    苏尔玛接过快递里的设计稿,上面印着晓晓画的“丝路桑园”、路易画的“骆马与桑苗”,还有其他孩子画的图案,充满了童真和创意。“太好了!咱们要把孩子们的画好好整理,和品牌一起设计出最美的围巾,让更多人看到孩子们眼中的桑蚕文化。”

    与此同时,露西娅奶奶的“全球桑蚕技艺图谱”也出版了。她寄来一本签名版,里面收录了合作社的染织技艺、桑苗培育方法,还有研学期间孩子们的照片和作品。“这本书在欧洲和美洲都很受欢迎,很多桑蚕机构都用来当教材,还有出版社想翻译成更多语言,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学习桑蚕技艺。”露西娅在信里写道,还说她计划明年春天来安第斯,看看新的桑园和桑叶茶加工厂。

    接下来的几个月,合作社的发展越来越顺利。桑叶茶加工厂每个月能生产五百斤桑叶茶,除了供应国内市场,还出口到欧洲和美洲;“研学纪念款”围巾订单不断,孩子们的画成了最受欢迎的设计;线上染织课程也正式上线,每周都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学员报名学习,卡米拉还成了线上课程的老师,用视频给学员们演示染织技艺。

    夏天来临的时候,“云蜜桑”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采摘。桑园里的叶片长得肥厚,边缘泛着蜜色的光泽,村民们都忙着采摘,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苏尔玛站在桑园中央,看着眼前的景象,想起了丈夫当年种桑的样子——那时候桑园只有几亩,如今却扩展到了八十亩,还连接起了全世界的桑蚕爱好者。

    “外婆,你看!这是韩轻舞姐寄来的乌蒙山桑葚酒,说要和咱们的桑叶茶搭配着卖,叫‘山海双味’组合。”卡米拉举着个陶坛跑过来,陶坛上印着“乌蒙山”和“安第斯”的字样,还有交织的桑枝图案。

    苏尔玛接过陶坛,打开盖子,桑葚酒的甜香和桑叶茶的清香交织在一起,像山海之间的情谊,绵长而温暖。她抬头望向远方的雪山,阳光洒在桑园里,叶片上的露珠闪着光,像无数颗希望的种子,在安第斯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迭戈拿着新的规划图走过来,上面画着新的桑苗培育基地、染织体验中心,还有一个“桑蚕文化博物馆”:“咱们明年要建博物馆,把这些年的桑蚕文化成果都展示出来,还要邀请更多的研学团来,让安第斯的桑蚕文化走向更远的地方。”

    苏尔玛点点头,手指轻轻拂过规划图上的桑苗图案:“会的,只要咱们守住这份初心,守住桑苗,守住染织技艺,这条丝路就会永远绵长,连接更多的山海,温暖更多的人。”

    傍晚的夕阳落在“丝路桑园”里,给桑苗镀上了一层金边。苏尔玛坐在织机前,开始织新的“山海双味”图案织锦——画面上,乌蒙山的桑葚酒坛和安第斯的桑叶茶罐并排放在一起,中间用桑丝织成的丝路连接,丝路上走着研学的孩子、合作的伙伴,还有传承桑蚕文化的人们。她的指尖在丝线间穿梭,每一针每一线,都织着对未来的期待,织着跨越山海的情谊,织着属于桑蚕文化的永恒篇章。

    夜风轻轻吹过桑园,叶片沙沙作响,像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关于传承,关于合作,关于希望,关于一条用桑丝织就的丝路,如何跨越山海,连接世界,温暖人心。而这故事,还在继续,像桑苗一样,在岁月的滋养中,茁壮成长,永不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