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345全球桑蚕节:山海共织团圆章
    “轻舞说,文化节要在明年三月举办,邀请了全球二十多个国家的桑蚕从业者,还有时尚品牌和生态机构,让咱们带着‘双丝混纺’织锦和新培育的桑苗去参展。”苏尔玛把邀请函递给迭戈,指尖还留着请柬上金边的温度,“她说还要设个‘跨山越海桑蚕馆’,把乌蒙山的云丝、咱们的高原蜜丝,还有欧洲的羊毛织锦放在一起展示,让大家看看桑蚕怎么连起全世界。”

    迭戈接过邀请函,翻到附页的参展清单,上面列着需要准备的展品:“双丝混纺”织锦样品、“高原抗寒蜜桑”幼苗、克丘亚染织技艺演示视频,还有合作社这些年的发展相册。“咱们得提前三个月准备,尤其是桑苗,三月参展时正好是幼苗期,得保证运输过程中不冻伤;织锦样品也要多准备几套,说不定能签下更多订单。”

    风澈这时从外面走进来,身上沾着雪沫,手里拿着个保温箱:“乌蒙山寄来的‘云蜜桑’枝条到了,韩轻舞说这种桑苗和咱们的‘高原抗寒蜜桑’嫁接,能产出更优质的双丝,还抗病虫害。我已经把枝条放进温室育苗箱了,大概一个月就能出芽。”

    卡米拉赶紧凑到育苗箱旁,透过玻璃看着里面的桑枝:枝条上带着两个饱满的芽点,表皮泛着青绿色,根部还裹着湿润的苔藓,是为了保持水分。“咱们得每天记录芽点的生长情况,温度控制在20℃左右,湿度保持在65%,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她拿出之前记桑苗培育的笔记本,认真地写下“云蜜桑嫁接计划”,旁边画了个小小的桑苗图案。

    可刚过十天,育苗箱里的“云蜜桑”枝条就出了问题——芽点不仅没发芽,反而开始发黑,轻轻一碰就掉了。卡米拉急得直掉眼泪:“是不是温度没控制好?还是苔藓太湿,把根部泡烂了?”

    守苗爷爷这时也赶了过来,他戴上老花镜,仔细检查枝条的根部,又用小刀切开一段枝条,里面的木质部已经变成褐色,没有一点水分。“是运输过程中受了冻,虽然用了保温箱,但高原到乌蒙山的温差太大,枝条内部还是结了冰,芽点都冻坏了。”

    苏尔玛看着发黑的枝条,心里也不好受,但还是安慰卡米拉:“别着急,咱们再让韩轻舞寄一批过来,这次用双层保温箱,里面放暖宝宝,再加上温度记录仪,确保运输过程中温度稳定。”

    韩轻舞接到消息后,第二天就安排了新的枝条运输,还特意派了乌蒙山的育苗技术员跟着,手把手教合作社的人如何处理运输后的枝条。技术员小张带着双层保温箱赶到时,箱子里的温度记录仪显示全程温度都在18℃-22℃之间,枝条的芽点完好无损。“处理冻过的枝条,要先放在15℃的环境里缓苗两天,再移到育苗箱,这样芽点才不会受刺激。”小张一边演示,一边把缓苗的步骤写在纸上,交给卡米拉。

    这次的“云蜜桑”枝条终于顺利出芽了,嫩绿的芽尖从枝条上冒出来,像小小的翡翠。卡米拉每天都去育苗箱旁观察,记录芽点的生长高度,还特意给每株幼苗编了号,方便后续跟踪生长情况。守苗爷爷则开始准备嫁接工具,选了十株长势最好的“高原抗寒蜜桑”作为砧木,等待“云蜜桑”幼苗长到适合嫁接的高度。

    与此同时,染织房里也忙碌起来。为了准备文化节的织锦样品,苏尔玛带领女人们设计了新的图案——“山海共舞图”:画面上方是安第斯的雪峰和骆马,下方是乌蒙山的桑园和梯田,中间用桑丝和云丝交织成一条丝路,连接起两座山脉。“这个图案要体现咱们和乌蒙山的合作,还有桑蚕文化跨越山海的情谊。”苏尔玛拿着设计稿,给女人们讲解每一部分的织法,“雪峰要用淡蓝的羊驼毛,梯田用浅黄的桑丝,丝路用双丝混纺的线,这样层次感才强。”

    可织到丝路部分时,双丝混纺的线总是出现跳线的情况,织出来的丝路歪歪扭扭,不符合设计要求。迭戈请来伊莎贝拉帮忙,伊莎贝拉仔细观察了织机的梭子和经线密度,发现是梭子的凹槽太浅,双丝线容易从里面滑出来。“咱们把梭子的凹槽加深两毫米,再在凹槽里贴一层薄羊毛,增加摩擦力,这样线就不会滑了。”伊莎贝拉说着,找来工具,亲手修改梭子,还教女人们如何调整经线的张力,确保织的时候线不会松动。

    修改后的梭子果然好用,女人们很快就织好了“山海共舞图”的丝路部分,双丝混纺的线在织锦上交叠,像一条闪光的丝带,连接着安第斯和乌蒙山。苏尔玛看着织好的部分,满意地笑了:“等织完整个图案,肯定能在文化节上吸引大家的目光。”

    距离文化节还有一个月时,合作社接到了一个新的订单——欧洲的“自然生活”品牌想定制一批“亲子款”织锦围巾,用“山海共舞图”的简化版图案,适合大人和孩子佩戴。订单要求月底前完成五十条,时间非常紧张。

    “咱们得加把劲,白天织成人款,晚上织儿童款,争取按时完成。”迭戈把订单分给女人们,每人负责五条,还制定了进度表,每天晚上检查完成情况。苏尔玛也主动承担了最难的图案部分,每天都织到深夜,眼睛熬得通红,手指也被丝线勒出了红痕。

    卡米拉看着外婆这么辛苦,主动提出帮忙:“外婆,我晚上和您一起织,我年轻,眼睛好,能帮您穿线、绕梭子。”小石头也跟着加入,负责给织好的围巾锁边,虽然手法不如女人们熟练,但也做得很认真。

    可就在订单快完成时,染料房里的靛蓝染料突然不够了。之前采购的靛蓝因为储存不当,受潮结块,无法使用。伊莎贝拉急得团团转:“现在去采购肯定来不及,咱们得自己做靛蓝染料!”

    苏尔玛想起克丘亚族的传统靛蓝制作方法:用高原上的野靛草,加上石灰和米酒,发酵七天就能制成染料。“咱们现在就去采野靛草,村里的男人们都能帮忙,争取三天内采够需要的量。”

    第二天一早,村里的男人们就背着竹篮,去草甸深处采野靛草。野靛草长在雪线附近,需要踩着薄雪才能采到,男人们的鞋子都湿透了,却没人抱怨。迭戈带头爬上陡坡,采到最茂盛的野靛草,还教大家如何分辨成熟的植株:“叶子呈深绿色,茎秆粗壮的才是成熟的,这样的草染料含量高。”

    采回野靛草后,女人们开始制作染料:把野靛草切碎,放进大陶缸里,加入石灰和米酒,再倒入温水,搅拌均匀后密封发酵。每天都要打开陶缸搅拌一次,观察发酵情况。第七天,陶缸里的液体变成了深蓝色,散发着淡淡的酒香,靛蓝染料终于做好了。

    用新做的靛蓝染料染出来的丝线,颜色鲜亮,固色效果也好,女人们很快就完成了剩下的围巾订单。迭戈把围巾打包好,通过国际物流寄给“自然生活”品牌,对方收到后特意发来邮件,称赞围巾的质量和图案都超出预期,还表示要增加明年的订单量。

    文化节临近时,合作社的参展物资也准备得差不多了:二十套“双丝混纺”织锦样品、十株“云蜜桑”嫁接幼苗、染织技艺演示用的织机和染料,还有一本厚厚的合作社发展相册,里面记录了从桑苗培育到织锦销售的每一个环节。

    出发去乌蒙山的前一天,村里举办了一场送行仪式。村民们都来送苏尔玛、迭戈、卡米拉和风澈,有的送来了烤好的藜麦饼,有的送来了自己织的小挂饰,还有的给幼苗准备了保温袋,生怕运输过程中冻伤。“你们一定要把克丘亚的桑蚕文化好好展示出来,让全世界都知道咱们的手艺!”一位老人拉着苏尔玛的手,眼里满是期待。

    苏尔玛点点头,眼眶泛红:“我们会的,等我们回来,就给大家带乌蒙山的桑葚酒,还有文化节的照片和视频。”

    第二天清晨,苏尔玛一行人带着参展物资,坐上了前往乌蒙山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时,卡米拉看着窗外的雪山,心里满是激动:“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安第斯,不知道乌蒙山的桑园是什么样子,会不会也有这么多紫茉莉?”

    风澈笑着拿出韩轻舞寄来的桑园照片:“乌蒙山的桑园比咱们的大,春天的时候会开满桑葚花,还有专门的桑叶茶加工厂,咱们这次还能学习他们的桑叶茶制作技术,回来后也在合作社建一个。”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和车程,他们终于抵达了乌蒙山的“全球桑蚕文化节”会场。韩轻舞早就等在门口,手里捧着热腾腾的桑葚茶:“一路辛苦了,快喝杯茶暖暖身子。咱们的‘跨山越海桑蚕馆’已经布置好了,就等你们的展品了。”

    走进会场,苏尔玛一行人立刻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各个国家的展区都布置得独具特色,日本的蚕丝和服、印度的手工织锦、意大利的羊毛丝绸混纺制品,还有乌蒙山的云丝围巾,琳琅满目。“跨山越海桑蚕馆”位于会场中央,展区的背景墙是一幅巨大的“山海共舞图”,左边是安第斯的雪峰,右边是乌蒙山的桑园,中间用桑丝织成的丝路连接。

    他们赶紧把“双丝混纺”织锦样品挂在展示架上,把“云蜜桑”幼苗放在恒温展示柜里,还在展区中央摆上了织机,准备进行染织技艺演示。卡米拉负责调试视频设备,把克丘亚染织技艺的视频循环播放;迭戈则和韩轻舞一起,整理合作社的发展相册,放在展示台供游客观看。

    文化节开幕当天,会场里挤满了人。“跨山越海桑蚕馆”前更是围满了游客,大家都被“双丝混纺”织锦吸引了。一位来自意大利的时尚设计师玛利亚,拿起一条“山海共舞图”围巾,放在灯光下仔细观察:“这丝线的质感太特别了,既有东方丝绸的细腻,又有安第斯羊毛的温暖,我想和你们合作,把这种织锦用在明年的秋冬系列里。”

    苏尔玛坐在织机前,现场演示织锦技艺。她的手指在丝线间穿梭,很快就织出了一小段“山海共舞图”的丝路部分,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还有人询问是否能学习这种织法。“我们合作社有专门的染织培训班,欢迎大家去安第斯高原学习,也可以通过线上课程学习基础织法。”苏尔玛笑着回答,还把合作社的联系方式留给了感兴趣的游客。

    露西娅奶奶和乔瓦尼也来到了会场,露西娅手里拿着一本新整理的“全球桑蚕技艺图谱”,里面收录了克丘亚的染织技艺、乌蒙山的养蚕技术,还有其他国家的桑蚕文化:“我把咱们的技艺都收录进去了,以后全世界的桑蚕从业者都能参考学习。乔瓦尼的纪录片也更新了,加了你们合作社的新故事,现在正在会场的大屏幕上播放呢。”

    乔瓦尼指着大屏幕,上面正播放着“丝路桑园”的画面:村民们在桑园里采摘桑叶,女人们在染织房里织锦,孩子们在温室里观察桑苗,还有“希望之树”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我要让更多人看到,桑蚕文化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连接世界的力量。”

    文化节期间,合作社还举办了一场“克丘亚染织技艺工作坊”,苏尔玛和卡米拉教游客们如何用紫茉莉染丝、如何织简单的骆马图案。一位来自美国的游客艾米,跟着卡米拉学了一下午,终于织出了一个小小的骆马挂饰:“太有成就感了!我要把这个挂饰带回家,告诉我的家人,我在乌蒙山学会了安第斯的染织技艺。”

    闭幕式当天,“跨山越海桑蚕馆”获得了“最佳文化传承展区”奖,合作社的“双丝混纺”织锦也被评为“年度最具创意桑蚕产品”。颁奖时,苏尔玛站在台上,手里拿着奖杯,眼里满是激动:“这个奖属于所有为桑蚕文化传承努力的人,属于安第斯高原的村民,属于乌蒙山的伙伴,也属于全世界热爱桑蚕文化的人。未来,我们会继续携手,让桑蚕文化跨越更多山海,连接更多心灵。”

    文化节结束后,苏尔玛一行人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了安第斯高原。他们不仅签下了五个国际订单,还和三个国家的桑蚕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约定明年互相交流学习。村民们早就等在村口,看到他们回来,都围了上来,听他们讲文化节的故事,看他们带回来的照片和视频。

    接下来的日子里,合作社开始忙碌地推进新的合作项目:和意大利的“玛利亚时尚工作室”合作设计秋冬系列织锦服饰,和美国的“自然教育机构”合作开展桑蚕文化研学活动,还在乌蒙山的帮助下,建了一个桑叶茶加工厂,把“高原抗寒蜜桑”的叶子制成桑叶茶,推向国际市场。

    苏尔玛站在“希望之树”旁,看着这株已经长到三米高的桑苗,叶片在阳光下泛着绿光。她想起第一次见到“高原抗寒蜜桑”幼苗时的样子,想起合作社成立时的场景,想起文化节上游客们的笑容,心里满是感慨。“咱们的桑蚕文化,就像这株桑苗一样,从小小的幼苗长成了大树,以后还会结出更多果实。”

    迭戈拿着新的桑园扩建规划图,走到苏尔玛身边:“外婆,咱们明年要再扩种三十亩桑园,引进乌蒙山的桑叶茶加工设备,还要建一个线上染织课程平台,让更多人能学习克丘亚的染织技艺。”

    卡米拉也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张新的设计稿:“我设计了‘丝路系列’织锦,有安第斯的雪峰款、乌蒙山的桑园款,还有欧洲的古堡款,明年就能织出来,肯定能卖得很好。”

    苏尔玛看着眼前的年轻人,看着远处的桑园,看着温室里培育的新桑苗,突然觉得,克丘亚的桑蚕文化从来不是孤单的,它连接着乌蒙山的伙伴,连接着欧洲的品牌商,连接着全世界热爱桑蚕文化的人。这条用桑丝织就的丝路,会一直绵长下去,跨越山海,温暖更多的人。

    傍晚的夕阳落在“丝路桑园”里,给桑苗镀上了一层金边。苏尔玛坐在织机前,开始织新的“丝路系列”织锦,指尖的丝线在阳光下闪光,像一条跨越山海的丝带,正朝着更远的地方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