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穿越朱由检,请大明赴死》正文 第173章 关于申韩之术,其实朕也……略通一二
    朱由检看向众人,微微一笑,打破了殿内的沉寂。

    “朕登基以来,屡次提及‘加红’、‘加绿’,诸卿心中,或许都有猜测吧?”

    “其实并非朕有意遮掩,实是所筹划的方案一直未能定稿,故而才语焉不详。”

    “但如今,总算是有了一份草案,虽还未到最终定稿之时,却也可以提前与诸位爱卿通通气了。”

    他没有亲自解释,而是将目光转向了身旁垂手而立的高时明。

    “高伴伴,你来说说罢。”

    “遵旨。”

    高时明应声出列,手中拿出了一份文稿。

    他走到殿中,先是对着御座方向躬身一礼,而后才面向群臣,朗声开口。

    “臣奉陛下诏令,领新政考成一事,与内阁次辅李国普、吏部尚书杨景辰,一同试行、讨论此红绿之法,磨合月余,方有今日这份初步草案。”

    他顿了顿,让众人有时间消化这开场白。

    “所谓新政考成,有别于过往吏部考成,乃是并行之法。”

    “何谓并行?即新政考成,与吏部考成,双轨并行也!”

    高时明抬起头,扫视众人。

    “举例言之,若一位官员,当年吏部考成为‘上上’,按过往制度,可升四品。”

    “倘若其身上又有加红五道,便可在此基础上,直升从三品。”

    “若有加红十道,则可直升正三品!”

    “故加红十道,抵官一品。”

    高时明扫了一眼众人,微微一笑道。

    “以陛下言之,国朝衰弊,正是用人之时,能为新政者,必是清廉勇介,一心为国者,不可使长沦下寮,必定要使其能脱颖而出也。”

    此言一出,宛如一滴冷水落入滚油之中,整个武英殿瞬间骚动起来。

    加红十道,抵官一品!

    这是何等恐怖的晋升速度!

    这某种意义上意味着新政中人的晋升速度是旁人的两倍、甚至可能是三倍!

    殿中群臣下意识地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已经身负“红名”的官员。

    首当其冲的,便是内阁次辅李国普,登基时以谏言加红一道。

    然后户部尚书郭允厚,武英殿议事的时候加红一道。

    不过,这两人或许难以作为参照。

    彼时陛下初初登基,关于红绿赏罚或许还没想得那么清楚。

    但紧跟着,便是京师新政的顺天府尹薛国观一系、整顿内宫厂卫的田尔耕、曹化淳等人,这就是切切实实和新政绑定的了。

    骆养性坐在小板凳上,只觉得自己的心脏在胸膛里疯狂地跳动。

    他死死地盯着高时明,手心早已被汗水浸湿。

    他几乎都要忘记了,自己上过京师盗贼疏。

    那可是承天门上黄纸红字,御笔悬赏的加红五道之事!

    但陛下当时说这事还不到时候,要往后放放……

    那到底什么时候才是时候?

    自己如今身在秘书处,到时候这事还会是自己来做吗?

    如果不是,他上过经世公文能不能分上几道?

    五花八门的想法,只是瞬间就涌上了骆养性的心头。

    只一瞬间,他竟然有些患得患失起来。

    高时明将众人的神情尽收眼底,嘴角微微一笑,继续抛出更重磅的消息。

    “加红之赏,旨在激励。然则,对于如黄阁老这般已然位极人臣者,加红又该如何叙功?”

    这个问题,也正是许多人心中的疑惑。

    黄立极已是内阁次辅,再往上已经升无可升。

    难道用这个去换三公、三孤的加衔?

    那这未免有些太弱了。

    可若是封爵……

    这恐怕又算不上什么奖赏了。

    高时明没有让众人猜测太久。

    “陛下有旨,新政各官身上所被加红,一经升迁,便各自扣除。”

    “但其累计所得之加红,司礼监档房之中,却会一一记录在案,永不磨灭。”

    “那么,此等累计之功,又有何用?”

    他清了清嗓子,才一字一顿地说道。

    “累计加红十道者,可转为‘金纹’一道!”

    “而累计金纹十道者……”

    高时明微微一顿,声音陡然拔高。

    “可入……议爵之列!”

    “只需再有大功一件,至少,便是伯爵之赏!”

    “累计金纹百道者,则必为公侯之赏!”

    “哗——”

    如果说刚才的“加速晋升”只是让官员们骚动,那么此刻的“议爵封侯”,则彻底引爆了全场!

    但这份骚动显得有几分奇怪。

    那些站在权力顶端的文臣勋贵们,此刻纷纷皱起了眉头。

    勋贵们的抗拒是显而易见的。

    大明勋贵能掌的事权就那么几个屈指可数的位置,如果大量涌入新的勋贵,他们事权肯定要更弱了。

    而文官们的反应,则更为复杂。

    封爵,固然是天大的荣耀。

    可一旦封爵,便要转入勋贵班列,身上所兼的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等实权差事,便要尽数卸下。

    为了一个可能只是流爵的伯爵之位,放弃手中足以权倾朝野的权柄,这笔账,怎么算都觉得不划算。

    毕竟走到文臣尽头,各种加衔、兼领俸禄之下,其俸禄其实和伯爵也差不了太多了。

    一时间,殿内气氛变得无比微妙。

    高时明仿佛没有看到众人各异的神色,继续不疾不徐地说道:

    “陛下亦知诸卿所虑。故而特意言明,此所谓伯爵、公侯之赏,只是一个功劳的量度。”

    “若议功之时,卿愿取爵位,则取爵位。若不愿,亦可折算为等同之俸禄,或是以此为凭,议入孔庙陪祀,议入凌烟阁排位!”

    此言一出,那些顶级文臣们紧锁的眉头,瞬间舒展开来。

    孔庙陪祀!凌烟阁留名!

    这对于他们而言,比之一个虚无的爵位,诱惑力要大得多!

    李国普忍不住抬头,深深地看了一眼御座上神情淡然的年轻帝王。

    金纹十道……

    他想起自己身上那仅有的一道加红,不由得有些啼笑皆非。

    也罢,也罢。

    于我而言,孔庙也好,凌烟阁也罢,又与我何干?

    有此圣君在上,有这轰轰烈烈的新政,我李国普之名,已然注定要在青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了!

    他心念通达,再次垂下眼帘,心如止水。

    “赏已说完,当言罚。”

    高时明的声音转冷。

    “加红、加金者,赏也。与此相对,加绿者,罚也。”

    “与加红不同,一切加红加金之事,只通行于新政官员之上。”

    “而加绿之罚,则通行于我大明,天下所有官吏之间!”

    群臣心中一凛。

    “身上若有加绿,则唯有入新政中来,做加红之事方可与之充抵。”

    “加绿一道,停升一年。加绿三道,降一级调用。加绿五道,冠带闲住。”

    “加绿十道者……剥夺其出身功名!”

    “不仅如此,若背绿之后,仍不思奋进,那么第二年,便自动加绿二道,第三年,自动加绿四道,以此类推,直至罢官为止!”

    “此乃专治殆政懒政之策也!”

    这一次,殿内鸦雀无声。

    相比于前面令人热血沸腾的奖赏,这惩罚来得更加无情,波及面也更广。

    尤其是那句“通行于天下所有官吏”,更是让那些自以为可以置身事外的官员们,背脊发凉。

    朱由检轻轻敲了敲御案,感觉指节今日敲得太多,已经有些生疼。

    看来,下次开会,得带个小木槌来才是。

    见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过来,他才缓缓开口。

    “关于加红加绿,朕再补充两句。”

    “自古以来,常有‘圣心如渊’、‘君心难测’之说。”

    “得帝宠者,青云直上,数年便可登阁拜相。恶了君王者,罢官免职,终身不得起复。”

    “朕,却不欲行此申韩之术。”

    朱由检站起身,目光沉静而有力。

    “朕所行所言,皆是开诚布公。新政之事如此,这恩宠赏罚之事,亦是如此。”

    “所有加红加绿,不以朕之好恶为定,只以其对国家之成效而定。”

    他一字一顿,看向众臣。

    “朕不欲以一人之好恶,定万千臣工之前程;朕但愿以一国之兴衰,为天下公器之准绳!”

    “所谓加赏加罚,非朕之赏罚,实乃国家之赏罚!”

    话音落下,殿中一片死寂。

    无数官员,特别是那些出身翰林的清流,此刻脸上都露出了动容之色。

    将帝王个人的好恶,从国家的赏罚体系中剥离出去。

    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气魄!

    然而,就在众人心潮澎湃之际,朱由检却话锋一转,嘴角勾起一抹熟悉的,略带恶劣的笑容。

    “当然,此事乃是国朝破局时的权宜之举,非永世之法。诸位爱卿,还望莫要与朕为难。”

    他顿了顿,慢悠悠地补充道。

    “当然,若真要与朕为难,上疏讲一些祖制之事,其实也可。”

    “朕也并非一定要行此这红绿之法……”

    “毕竟,朕于那申韩之术,其实也……略通一二。”

    此言一出,殿内刚刚升起的感动和激昂,瞬间凝固。

    一股寒意,从许多人的心底悄然升起。

    皇帝的意思很明白。

    我给了你们一套光明正大,有规可循的阳谋大道,你们最好接着。

    如果你们非要逼我,那我也可以陪你们玩阴谋诡计,但到那时,你们的生死荣辱,就真的只在我一念之间了。

    “陛下!”

    话音刚落,李国普与英国公张维贤便同时起身。

    两人对视一眼,还是李国普抢先一步,对着御座深深一揖。

    “臣请陛下收回此言!君者,源也。”

    “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陛下以公心行赏罚,乃社稷之幸,天下之福,又何必自比申韩,堕了圣君威名!”

    英国公张惟贤张了张嘴,不由得庆幸自己将劝谏的机会让给了李国普。

    这翰林官儿的文采,果真是不一样。

    他点点头,道,“臣之意也是如此。”

    说罢也对着御座深深一揖。

    朱由检脸上的笑容瞬间收敛,他看着阶下两位须发皆白的老臣,也站起身来,郑重地回了一礼。

    “两位爱卿说的是,朕失言了,谨受教。”

    一场小小的风波,就此平息。

    朱由检仿佛无事发生一般,重新坐下,开口道:

    “北直隶新政人事诸事,便就此议定,然而还有两项配套之事。”

    朱由检手指一点,道:

    “户部尚书郭允厚,南京户部尚书毕自严,工部尚书薛凤翔起身接令。”

    三人齐齐起身拱手。

    如今的南京户部尚书,张朴是也。

    毕自严身上这个南京户部职司,乃是添注职司。

    添注者,编外附加是也。

    如今诸多起复官员,目前的职位都是添注,也就是只领俸禄,却无具体职司之意。

    朱由检对他们的安排,一方面是填新政的缺口,另一方面却要放到后面去说了。

    朱由检看向他们,道:

    “北直隶新政之事,人事要特事特办,政事也要特事特办。”

    “户部之中,将北直隶财税单独划出来,毕自严加户部尚书衔,专管北直隶新政财税事,与督辽饷侍郎、督仓场尚书平级,”

    “郭卿要将毕卿所需一应人手配齐,明白吗?”

    郭允厚面容苦涩,却还是只能和毕自严一起拱手领命,“臣等遵旨。”

    陛下,说好的民运银会计人手不给,现在还拆分一部。

    陛下是不是忘了,臣身上也有加红一道啊!

    朱由检满意点头,又转向薛凤翔道:

    “北直隶新政,一定离不开水利修缮。”

    “如今虽然新政的人事、目标还要商讨,但工部水利之事却应该提前准备了。”

    “翰林院所理诸多旧时经世公文汇编,第一桩便是这北直隶水利农田之事,工部要好好配合,做好方案来与朕讲。”

    薛凤翔面无表情,心下却松了口气,总算是有活了,他拱手领命,“臣遵旨。”

    朱由检点点头,开始对北直隶新政事收尾:

    “此外,还有两项人事任命,需要众卿推选。”

    群臣立刻收敛心神,凝神倾听。

    “其一,乃是增补阁臣。”

    “如今内阁之中,只有元辅与李卿二人,元辅要兼管新政选人,李卿要兼管新政考成,实在是分身乏术。”

    “昨日两位阁老上奏,请求增补阁臣,朕准了。”

    “着令六部九卿,会同都察院,共同推举,定十人名单,呈送御前。”

    “朕只有一个要求,此十人名单中,须有实事经验者,方可入选。”

    众人一听,心思各异,立刻开始盘算起来。

    刑部尚书乔允升沉吟片刻,还是站起身来躬身问道:“敢问陛下,何为有实事经验?”

    朱由检扫了他一眼,瞬间便明了这些人的心思。

    估计想要推选的人选之中,有些一直走清流路线的人罢。

    是韩爌?还是刘鸿训?

    他心中冷笑一声,略作沉吟,决定还是在内阁人选上,稍稍让一让步。

    “曾在地方担任过知府、布政使、按察使等职,或是在六部之中做过事的,皆可算在此列。”

    “臣等,明白了。”乔允升施礼坐下。

    朱由检点点头,接着说道。

    “其二,乃是北直隶新政总督一事。”

    “北直隶八府,顺天府不比寻常,由薛卿专领。”

    “其余七府,亦需一位总督大臣,统筹全局民政监察之事。”

    “此事,同样着令六部九卿推举,定十人名单,呈上来给朕定夺。”

    “这个名单,要求便要严格一些。必须是担任过巡抚、或是历任府县之人,方有资格。其余如巡按御史之流,便不算了。”

    北直隶新政总督!

    这哪里是推选总督,这分明是在推选未来的阁臣了。

    甚至有新政履历加身,这位未来阁臣的晋升速度和信重程度恐怕都会远超所有人!

    所有在场大臣,几乎在一瞬间就盘点起了自己夹带中的人物。

    大殿中的气氛隐隐约约再度热切起来。

    朱由检随手丢出两块重磅级的骨头,却不打算关注文臣这边了。

    等他们推选的名单呈上来后,才是他重新关注这场权力分配的时机。

    现在,北直隶新政的诸多启动事项,他都已经安排下去了。

    却唯独还少了一个最重要的部分。

    朱由检将目光,转向了另一侧,一直沉默不语的勋贵们。

    这个会议开始以来,存在感就一如既往极低的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