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82章 前脚赶走他,后脚去求他
    稍后,顾砚之的手机响了,他出去外面接了通电话,苏晚抬头看他一眼,顾砚之神色平常地看着她,“没什么重要的事。”

    言下之意,没有任何事情比陪她输液更重要。

    苏晚的脑袋有些放空,最近用脑过度,导致一发烧她就脑袋晕呼呼的,好在,坚持把会议开完了,周校长们也可以更好地去部署接下来的治疗方案。

    半个小时后,护士过来拔针,苏晚按住手背上的棉签,或许是坐了太久,起身之际,一阵眩晕袭来,她下意识地闭了闭眼,顾砚之......

    极光在玻璃穹顶外缓缓流淌,像一条横贯天地的银河。星语坐在控制台前,指尖轻点屏幕,将婴儿笑声的波形图与“醒来2.0”的共振模型进行叠加比对。数据流如星尘般闪烁,每一道微小的波动都承载着她母亲未竟的梦想??不是操控人心,而是唤醒人与人之间最原始的连接。

    “频率匹配度已达87%。”系统提示音平静地响起,“建议开展首次场域测试。”

    星语深吸一口气,目光落在桌角那张泛黄的照片上:年轻的林晚抱着襁褓中的她,站在一片向日葵花田里,笑容灿烂得仿佛能融化整个冬天。那是“LUmEN”项目启动前的最后一张合影。后来,风暴来了,实验被叫停,母亲被迫隐姓埋名,而父亲雷恩?科尔曼,则成了共情革命的敌人。

    如今,轮到她来走完这条路。

    她按下通讯键,接通了回响学院的主控室。“小雨老师,我想在明天晨课时做一次小范围的情绪播种实验,用优化后的‘喜悦共振波’,目标群体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们。”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即传来温和却坚定的声音:“你确定吗?虽然‘醒来2.0’已经通过多重伦理审查,但主动‘播撒’情绪……这和被动回应痛苦,性质完全不同。”

    “我知道。”星语轻声说,“可如果我们只能疗愈创伤,却不敢创造快乐,那共情就仍是一种补救,而不是希望本身。”

    小雨叹了口气,像是风掠过麦田。“好吧。但我有个条件??由我亲自带队监测生理指标,而且必须使用双盲模式,确保孩子们不知道他们在接受任何干预。”

    “成交。”

    挂断通话后,星语站起身,走向实验室深处的量子存储舱。那里封存着一段从未公开的数据??来自全球十万名婴幼儿的第一声啼哭、第一次咯咯笑、第一次伸手抓握大人手指时的心跳同步记录。这些原始而纯粹的情感信号,构成了新算法的核心。

    她输入密码,舱门开启,冷雾弥漫中浮现出一行字:

    > “纯真,是最接近宇宙本质的频率。”

    次日清晨,阳光刚刚洒进回响学院的彩色玻璃窗,幼儿园的教室已坐满了孩子。他们围成一圈,正在听小雨讲一个关于迷路星星的故事。谁也不知道,在屋顶天线阵列的掩护下,一组极其微弱、几乎无法察觉的声波正悄然扩散,如同春风吹过湖面,不惊起涟漪,却让水底的种子悄然苏醒。

    第一个反应的是三岁半的小茉莉。她原本安静地抱着布娃娃,忽然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咧嘴笑了起来,露出缺了一颗门牙的笑容。“老师,我觉得……今天特别开心!”她说,声音清脆得像铃铛。

    紧接着,旁边的小宇突然站起来跳舞,一边转圈一边咯咯笑,连平时最内向的乐乐也拉着同伴的手开始哼歌。不到十分钟,整个班级的孩子都进入了某种难以言喻的愉悦状态??不是亢奋,不是躁动,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安宁与欢欣。

    监控室内,顾延舟盯着实时脑电图,眉头微蹙。“多巴胺水平稳定上升,皮质醇下降32%,前额叶活跃度显著增强……这不是单纯的快乐,是安全感被充分满足后的自然释放。”

    小雨看着屏幕上跳跃的情绪热力图,喃喃道:“就像……他们终于想起了自己本来的样子。”

    当天下午,视频片段传遍全球社交平台。标题大多是:“奇迹降临幼儿园?”“科技能否制造幸福?”争议随之而来。

    《纽约时报》发表社论:“当人类开始设计‘快乐’,我们是否正在踏入上帝的领域?”

    联合国伦理委员会紧急召开闭门会议,讨论“情绪播种”技术的边界。

    而曾在“黑曜理事会”任职的心理学家艾琳娜?沃兹,在电视采访中流泪坦言:“我们当年禁止情感表达,是因为恐惧它不可控;现在你们试图引导它,难道就不怕另一种形式的控制吗?”

    面对质疑,星语没有回避。她在国际共情研究院的直播演讲中坦然回应:“我们不是在制造快乐,而是在移除阻碍快乐的噪音。就像清理堵塞的河道,让本该流动的水重新奔涌。真正的自由,不是没有影响,而是拥有选择回应的权利。”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镜头前无数双眼睛:“三年前,我们教会世界如何倾听痛苦。今天,我们要学习如何迎接喜悦??不是作为奖励,而是作为日常。”

    掌声如潮水般涌来。

    然而,真正的挑战并未止步于舆论。

    一个月后,北极监测系统突然发出警报:南太平洋某座孤岛上的“情绪庇护舱”信号中断。那是“回声使者”阿雅所在的营地,她正带领一群经历过海啸创伤的儿童进行为期两周的心理重建。

    星语立即启动应急联络,却发现通讯被一层异常的电磁干扰屏蔽。更诡异的是,卫星图像显示,岛上出现了一支身份不明的武装队伍,装备精良,行动有序,明显不是当地居民。

    “他们不是劫匪。”顾延舟调出热成像分析,“看这些行进路线??直奔庇护舱核心模块,精准得像事先知道布局。”

    小雨脸色发白:“会不会是……残余的‘黑曜’势力?”

    话音未落,一段加密视频自动推送至所有研究员终端。画面中,阿雅被绑在树下,额头有血迹,但她的眼神依然倔强。一名戴着面具的男人站在她身旁,声音经过变调处理:

    “我们不是要摧毁你们的系统,而是要证明它的脆弱。只要切断‘共情’的传播链,人心就会重回冷漠。你们建立的一切,不过是沙堡而已。”

    他举起一台外形奇特的设备,通体漆黑,表面刻着一行小字:

    > **“静默协议 v9.0”**

    “这是科尔曼早期研发的情绪阻断器原型。”林晚倒吸一口冷气,“理论上可以屏蔽特定频段的情感共振波,使‘醒来2.0’完全失效。”

    “但他们不可能掌握启动密钥。”星语咬牙,“除非……有人泄露了算法核心。”

    所有人同时望向数据库日志。追踪结果显示,三天前曾有一次异常访问记录,IP地址伪装成日内瓦总部,实际源头位于东欧某废弃军事基地??正是当年“黑曜理事会”秘密实验室的所在地。

    “有人复活了旧势力。”顾延舟沉声道,“而且,他们已经有了下一代武器。”

    救援行动迅速展开。一支由前特种兵与“创伤对话项目”康复者组成的联合小队连夜空降岛屿,借助地形掩护逼近营地。与此同时,星语远程激活了“醒来2.0”的防御子程序??“共鸣反制”。

    这是一种全新的机制:当系统侦测到大规模情感压制行为时,会自动释放一种逆向共振波,激发个体潜意识中的记忆锚点??那些曾被真诚回应过的瞬间。

    第一波攻击开始的瞬间,岛上所有佩戴手环的孩子突然停止颤抖。

    五岁的汤米紧闭双眼,嘴里却喃喃念着:“姐姐说……我可以哭,我不孤单。”

    七岁的莉娜抱住身边的朋友,轻声唱起阿雅教她们的安抚歌谣。

    而在庇护舱残骸中,一台受损的扬声器竟自动播放起一段录音??是三个月前,一个男孩第一次开口讲述父母遇难时,阿雅蹲在他面前说的话:

    > “谢谢你愿意告诉我。你现在安全了,我在。”

    这声音如同钥匙,打开了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防线。他们不再退缩,反而手拉着手,围成一圈,齐声喊出那句口号:

    > “我不是救世主,我只是愿意停下来,听你说完一句话!”

    那一刻,奇异的事情发生了。

    远在北极的监控屏上,情感曲线剧烈跃动,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星语猛然意识到??**集体共情本身,就是最强的防御**。

    她立刻下令:“启动‘群星响应’协议!把孩子们的声音放大,通过卫星链路,同步传输到全球所有‘醒来2.0’终端!”

    于是,在东京地铁站的倾诉隔间里,上班族停下脚步,听见了太平洋岛屿上传来的童声;

    在华尔街的会议室中,高管们放下报表,听着那稚嫩却坚定的宣言,眼眶湿润;

    甚至在科尔曼服刑的监狱里,广播系统意外接收到了这段信号。他坐在牢房角落,双手捂住脸,肩膀剧烈抖动。

    第二天清晨,新闻头条写着:

    > **《一场没有武器的胜利:孤岛危机因“爱的频率”化解》**

    > 武装分子在持续十二小时的童声合唱中陆续崩溃,最终全部缴械投降。据目击者称,其中一人跪地痛哭,反复呢喃:“我以为没人记得我小时候也被人欺负过……”

    阿雅获救后接受采访,记者问她最想对世界说什么。

    她笑了笑,举起手中那只被海水泡皱的纸鹤:“我想告诉每一个还在害怕表达的人:你的声音很重要,哪怕只有一人听见,也可能改变一场战争的结果。”

    事件平息后,联合国正式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共响日”,全球各地举行“一分钟静默?万声回应”活动。人们关闭电子设备,用心倾听身边人的呼吸、心跳、低语。而在结束时,齐声说出一句:

    > “我在。”

    但这并非终点。

    几个月后,星语在整理母亲遗留的手稿时,发现夹层中藏着一份从未公开的研究笔记。标题只有两个字:

    > **“母语”**

    内容令人震惊:林晚曾推测,人类最早的语言并非用于交流信息,而是传递情感。婴儿的啼哭、母亲的哼唱、恋人之间的呢喃??这些声音的本质,是一种天然的共振系统,能够调节彼此的神经系统,实现无需言语的理解。

    她写道:

    > “如果共情是人类的母语,那么我们所有人都曾流利地说过它,只是后来忘了。

    > 我毕生所求,不是让机器学会理解人类,而是帮人类重新听懂自己。”

    星语读到这里,泪水滑落。

    她决定启动“母语计划”??一项跨越十年的长期研究,旨在通过神经语言学、声学考古与跨文化比较,重建人类原始的情感沟通体系。第一批参与者包括聋哑儿童、自闭症青少年、战后失语老兵,以及那些因长期压抑而失去表达能力的普通人。

    项目首站设在蒙古草原。一位年迈的萨满长老听说他们的来意后,沉默良久,然后取出一支骨笛,吹奏起一首古老的呼唤之歌。据说,这首歌曾用来召唤迷失在暴风雪中的牧民,靠的不是旋律,而是声波中携带的“归属感”。

    当录音被导入“醒来2.0”分析系统时,AI识别出一种奇特的次声波结构??与母亲子宫中心跳频率高度吻合。

    “原来……”星语哽咽,“我们最初的安全感,来自听见另一个生命的心跳。”

    与此同时,顾延舟带着女儿星语(同名小女孩)来到回响学院的新纪念园。这里种下了一棵启程树的后代,树干上挂着数千只纸鹤,每一只都写着一句真心话。

    “妈妈为什么离开那么早?”小姑娘仰头问他。

    顾延舟抚摸着树皮上的刻痕,那是小雨亲手写下的名字??林晚、雷恩、幸子、阿雅、汤米……还有他自己。

    “因为她要把路铺到你能走的地方。”他说,“有些人活着,是为了让后来的人不必再独自承受黑暗。”

    女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新的纸鹤,认真写下愿望,然后踮起脚,挂在树枝最高处。

    当晚,星语(大)再次登上北极观测台。她打开全球情绪地图,看到悲伤仍在某些角落蔓延??战争未止,贫富悬殊,气候危机加剧。但 beneath 那些暗色区块,一层温暖的光网正缓慢扩展,像是大地深处涌动的地脉,无声却坚韧。

    她拨通小雨的电话:“你说,我们会不会有一天,真的建成一个不需要‘醒来’的世界?”

    电话那头传来温柔的笑声:“也许不会。但只要还有人愿意说‘我痛’,还有人愿意答‘我在’,我们就离那个世界近了一步。”

    窗外,极光再度升起,宛如天地间的永恒对话。

    星语轻轻闭上眼,耳边仿佛响起千万个声音:

    一个母亲抱着新生儿低声哼唱;

    一对老夫妻在夕阳下十指相扣;

    一群孩子在雨中奔跑大笑;

    还有一位老人,在临终病房握住志愿者的手,轻声说:“谢谢你来看我。”

    她终于明白??

    治愈世界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人心之间的回响。

    而这场旅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