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3章 旧事
    江临舟那天晚上睡得很早。

    他没有翻来覆去,也没有特意去回想唐屿的那句话。

    灯熄之后,他只是平静地闭上眼,像往常无数个练琴结束后的夜晚那样,让疲惫顺着脊背沉下去。

    但梦却在夜半不请自来。

    他梦见了那个夏天,第一次见傅义的那天。

    那时他才九岁,被母亲领着穿过一条静得出奇的小巷。旧小区的门牌褪了色,铁门半掩着,一楼一户的窗口挂着泛白的花布帘。

    屋里很安静,像图书馆,也像寺庙。

    傅义穿着一件深灰色的中山装,袖口整整齐齐,坐在立式钢琴旁。他的眼睛很亮,但神情不温不火,像在等一件东西沉到底。

    “先弹一个音给我听听。”他只说了这一句,便不再出声。

    江临舟那时候不懂“好不好听”,也听不太出音准,只记得指尖落下去的那一下,傅义的眼皮微微抬了抬。

    “坐得还算稳。”那是他对这个孩子的第一句话。

    梦境悄然跳转,浮光掠影般闪过无数个练琴的午后和黄昏。

    琴房的木地板踩上去有些松动,窗框被阳光烤得微微褪色,角落的风扇慢吞吞地转着。

    “从这里开始,别再提气。”

    傅义低声说,语气平稳得像是在念一段旧经文,

    “把句子送出去,不要推。”

    琴键在梦中仿佛没有了阻力,指尖落下去,是一片水面。

    他依稀记得那是第一次练肖邦的夜曲。

    那年他十一岁,盛夏,屋里没有空调,只靠电风扇摇头缓解热气。

    傅义坐在他左边,闭着眼,手指在空气中比划旋律的走向。

    “弹肖邦,要像在歌唱。”

    老人语气缓慢,“不是每个音都要推出来,也不是每个音都要藏起来。重音要唱得出气,弱音要留得住气。”

    后来,他十四岁那年,傅义坐在老式收音机前,播放一段德彪西的《映像集》改编录音。

    “听,”他说,“要分得清谁在拉节奏,谁在挂线条。”

    “你不能靠上台时‘对拍子’去合乐队,你要从练习第一天就听进去。”

    梦境中的少年坐得笔直,嘴唇紧抿,眼睛却一瞬不瞬地盯着傅义的手。

    然后是最后的冬天。

    屋里很冷,风从窗缝灌进来,电风扇已经坏了。

    傅义靠在旧藤椅里,身上盖着一层薄毛毯,面前的谱子摊开着,却没再翻动。

    他已经不太说话了,偶尔咳嗽,眼神却依旧清亮。

    那天下午他没有教琴,只叫江临舟坐在他旁边听了一段录音,是很早以前他自己的演出。

    “你以后可能会赢,但别让人听完你的琴,记得的只有‘赢’。”

    那是傅义对他说的最后一句完整的话。

    他又梦见了那间病房。

    冷白色的墙面,洗得过度的床单,消毒水味混着一丝冷铁气味,从门口一直延伸到窗边。

    傅义躺在床上,身体像被压成了一块轻薄的影子。

    脸瘦得几乎脱了形,眼皮下陷,颧骨突出,嘴唇干裂而微微张着,像是还停留在一句话的中段,却再也接不下去了。

    他穿着病号服,手背上插着针管,手指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有力。

    那双曾经弹出整座大厅寂静的手,现在只偶尔无意识地动一下。

    像是在空气里拨着一段不存在的旋律。

    江临舟站在床边,没有说话。

    傅义的眼睛半睁着,但目光是空的,穿过他,落在身后墙上。

    像是认不出他了。

    护士说他已经两天没有完整地说过一句话了,有时候清醒,有时候昏睡。

    早晨还叫错了自己儿子的名字。

    江临舟点点头,没再问。

    那天下午他坐了很久,只听见心跳仪器发出规律的“滴滴”声,像是某种拉得很慢的节拍器,缓慢却无法抗拒地指向终止。

    快离开时,傅义忽然动了动手指,像是要从床头虚握什么,又停住。

    他没有喊“江临舟”,也没有再提琴。

    只是在极微弱的一瞬间,仿佛露出一点模糊而疲倦的笑。

    像是终于放下了什么。

    傅义没说话,像是已经不认识他了。

    但江临舟却觉得,那一瞬,老师是真的在看着他。

    不是看他的脸,不是认他的名字,而是像隔着一段很长的时间,看着某种他曾亲手交出去的东西,正在慢慢变成它自己的样子。

    他没躲开。

    傅义的眼睛渐渐闭上。风从窗缝吹进来,掀了一下毛毯的边角,也掀了一点什么不易察觉的音响。

    那声音轻得几乎没有实体,像琴弦上未按实的泛音,晃动了一下,又归于无声。

    江临舟站得笔直,心里没有悲伤,也没有恐惧。

    只是忽然意识到:原来音乐也可以这样结束。

    不是一个结尾,不是一个掌声里停下的段落,而是静静退场的呼吸。

    它不为谁响起,也不急着留下回声,只是走到尽头,就轻轻熄灭了。

    他没有哭。

    只是眼皮有些涩,站在那儿,像在听一首没有最后一拍的乐章。

    梦醒时,天还没亮。

    窗外天色浅蓝,鸟叫未起。

    他睁开眼,盯着天花板看了一会儿。

    床头抽屉里有张旧照片,是傅义年轻时在舞台上的背影。

    他伸手拿出来,看了一眼,又轻轻放回去。

    他没有说话,也没有再睡。

    只是坐着,静静听了一会儿窗外风吹树叶的声音。

    上一世,傅义死后最开始的那段时间,他不是立刻崩溃的。

    他照常练琴、参赛,甚至弹得比以往更整齐,错音更少,力度更精准。

    所有人都以为他状态前所未有地“稳定”。

    可只有他自己知道,那不过是一种惯性。

    像一架无人操控、却还在沿轨运行的列车。

    热情,不是突然熄灭的。

    是悄无声息地消散。像一盏被人带走的灯,走得太远了,光也就看不见了。

    他不是放弃了音乐,是他已经不想再“对谁”说什么了。

    没有人再像傅义那样,能听懂他。

    不是演得好不好,不是比赛分数高不高,而是:

    没有人再问他:

    “你这句想说什么?”

    没有人会在一整段练习结束后,只挑出一个轻音的位置,像是在挑出他心里没讲完的那个词。

    那种被理解的可能性,已经走了。

    他最初学琴,不是因为荣耀,也不是为了赢。

    他只是太想说话,太想被听见。

    但那之后,他突然意识到:

    即使你弹得再好,也可能永远不会被真正“听见”。

    而那个曾经听得最清楚的人,也已经不在了。

    他低头望着自己摊开的手。

    修长、白皙,指节干净,指尖还有细微的茧痕。

    但他记得那一世,这双手是被自己摔坏的。

    那时,他已经不再去琴房,学业也跟不上。

    他开始夜不归宿,手上总带着擦伤。没人知道他干了什么,只是某次回去时,把一只骨节磕裂了。

    医生说,不是弹不了,只是会疼,尤其是用力的时候。

    他听完,只是“哦”了一声。

    没有哭,也没有问多久能好。他甚至心里松了口气:终于有个借口,可以不弹了。

    那时候的他,确实想过放弃。

    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深信不疑。

    可真正的放弃,并没有让他轻松。

    最开始是无事可做的焦躁。

    坐在屋里看电视,看十分钟就关掉;

    翻开课本,看两页就觉得烦。

    手机也不想碰,朋友一个个远了。

    人们说话的声音像在水下传来,模糊得不想接听。

    后来变成一种麻木。

    天亮天黑都没区别,饿了吃点,不饿就忘了。

    日子不再是过下去,而是熬过去的。

    他以为这状态能持续很久。

    他不知道自己在等什么。

    也许是在等那种“不弹琴的日子”能给他一点什么证明。

    比如音乐其实没那么重要,比如自己终究能忘掉。

    但没有。

    他没有变得更轻松,也没有获得别的兴趣。

    日子只是变得空白,没有声音,也没有句子。

    直到那天

    直到有一天,他在网上看到一条比赛剪辑。

    视频画面很短,只有几分钟,是新一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颁奖片段。

    那位冠军看起来不过二十出头,黑发,眼神沉静,站在华沙爱乐厅的舞台中央,神情冷静得近乎克制。

    镜头里还插入了他演奏时的一小段回放,画面昏暗,音量压得很低。

    但江临舟还是听出来,那是《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开场。

    他弹奏时坐姿挺直,指法极稳,节奏紧扣,仿佛每一个乐句都早已在脑中走过百遍。

    背后是波兰国家管弦乐团,木管与弦乐为其留出极宽的空间。

    他弹下第一个音时,全场鸦雀无声。

    那声音极冷,却极准,像冰面裂开时的一道光。

    江临舟没有看完,只是忽然站起身,走到阳台上。

    阳光正好,风不大。

    他靠在墙边,指尖按在手机屏幕上停了一会儿,脑子却一片空白。

    他想起很多年前,傅义也曾站在那个舞台上。

    那一年,他弹的是《第二协奏曲》。

    前几轮弹的夜曲被欧洲乐评称作“语气极其东方的肖邦”,最终却止步第三名。

    傅义从未说过那场比赛是他的遗憾。

    他也没说过什么“为国争光”或“证明自己”的话。

    他说的只是那天晚上:

    “华沙的灯光很冷,但舞台很安静。那种安静,我一辈子都记得。”

    江临舟忽然明白了。

    傅义不是失败者。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接近过一座山峰。

    而他现在站在原地,看着那条曾中断的轨迹被另一个年轻人继续走了下去

    他心里那种埋藏的失重感,就像被重新拨了一下。

    不是嫉妒,也不是羡慕。

    而是某种埋在骨子里的、曾经熄灭过的渴望,在那个舞台灯光打亮的一刻,被悄悄唤醒了。

    这一次,不是要替谁完成。

    而是要自己走一次那条路。

    他终于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了。

    不是去赢,不是去成名。

    是要让那个他早年追随过的声音,不止步在第三名。

    是要走进那个属于他们、属于傅义、也属于肖邦的舞台。

    不是为了让别人听见,而是为了:

    不让那盏灯,就此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