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6章 质疑
    复赛前一天,校方专门在教学楼东侧的大教室安排了一场公开指导课。

    主题是“奏鸣曲演绎”,专门开给给曙光杯晋级复赛的十二名选手。

    旁听席则坐着部分高年级学生、带队老师,以及慕名前来的家长和同学。

    这类课既是教学,也是变相的预演。

    唐屿和特邀外校评委徐柏年老师一同主持。

    教室里气氛紧张,学生与带队老师、部分观摩家长都在。

    开场时,唐屿让大家把各自的复赛曲目名单交上去,现场随机抽人上台弹片段。

    教室前方立着一台九尺三角琴,每一位选手坐下前都能感觉到台下那几十双眼睛的审视。

    江临舟顺序排在中间。

    他坐在台下,看着前面几位选手轮流演奏。

    有人弹的是海顿C大调、有人选了莫扎特K.576,还有一人演奏贝多芬“暴风雨”。

    老师点评时语速不快,但节奏极稳,从手型讲到句子的连接,再到声部之间的平衡关系。

    偶尔也会停下,用几句简单却精准的话点明关键。

    比如:

    “左手别只顾按音,要撑住旋律的走向。重音要顺着旋律落下,听着才自然。”

    “这一段是再现部,不是让你重复自己,而是得让人听出来,你已经走过一遍了,情绪、颜色都该更深一层。”

    他也会提到“句子之间要有呼吸”“德奥作品最讲究结构的逻辑”这类话,说得轻描淡写,却常让人回味很久。

    等轮到江临舟,他抱着谱子走上前,台下响起细碎的低语。

    斯克里亚宾第五钢琴奏鸣曲的第一页摊在谱架上,那种密集又跳跃的音型,和前面几个德奥曲目形成鲜明对比。

    江临舟按下第一个开头的八度跳进,右手的琶音滑过,音色明亮却带着神经质的跳跃。

    他没有求快,而是有意识地把句子分成短短的呼吸,用轻重、疏密做出张力。

    主部主题之后,左手迅速进入和弦堆叠,再切回渐慢如梦呓的插句。

    有人忍不住说:“这段esaltato要求音色控制和结构意识都得很成熟……他居然敢选。”

    江临舟演奏到第一段落的尾声,主动停下。

    教室短暂静默,随即爆发出更细碎的议论声。

    外校评委徐柏年率先发言,语气很严肃:

    “你选的这首曲子很有挑战性。斯克里亚宾第五奏鸣曲结构松散,和典型古典奏鸣曲不同,没有传统的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界限,反而像是梦境中连续的情绪和色彩变换。

    技术难度大,但最难的是情感线的连贯和段落间的呼吸。你怎么理解这首作品?”

    江临舟略想片刻,认真答道:

    “我觉得这首奏鸣曲不像贝多芬、莫扎特那样强调清晰的逻辑线条,而是要在结构的松动中寻找流动感。

    它更像是一场持续不断的精神对话,每一次和声变化和动机变化都像在推进故事情节。我希望用不同的音色和触键,把这些情绪的层次做出来,不是只靠快和响。”

    徐柏年点头:“说得对,但你要注意几个地方:

    一是主部主题后,转调时的铺垫不能一味拉大,要考虑到后面和声色彩的平衡。

    二是‘Presto’(快板)部分,很多年轻选手只顾技术表现,容易忽略了句子的呼吸和段落的转承。

    你的音色很细腻,但中段的声部层次可以再分明一点。”

    教室角落有人小声问:“这种现代作品适合放在复赛吗?会不会风险太大?”

    唐屿适时开口:“曲目选择没有绝对标准,重要的是你能不能驾驭。像第五奏鸣曲这样高度自由的作品,对选手的整体音乐性要求很高。演奏不只是把音符弹准,更要用结构和声音组织情感,哪怕和传统作品思路不同也没关系。”

    他又补充道:“奏鸣曲本身就是表达和冒险的舞台。你们每个人要理解自己弹的曲子,而不是去模仿某一种标准答案。能不能让评委、让观众在七八分钟之内听见你自己,就是关键。”

    一位同学举手发问:“如果弹这种曲子,评委会不会因为风格不同而扣分?”

    徐柏年解释:“不会只因为曲目冷门或现代就否定谁。反而你敢于挑战、敢于表达自己的理解,我们会看你如何处理风格转换、结构和音乐语言,而不是盯着你是不是选了贝多芬。艺术不是公式。”

    前半节课堂最后,唐屿请江临舟再弹一遍“Presto”片段,并和在场同学讨论段落推进和力度分配的细节。

    大家围着琴边,认真聆听与讨论,连最初质疑的声音都安静下来。

    课间,有同学私下问江临舟:“你真不怕失误吗?这首错一个音全段就散了。”

    江临舟摇头:“怕,但更想试试。如果只是想安全,不如直接弹海顿。”

    江临舟刚坐回座位,旁边几位选手还在悄声议论。

    “他这次是真的敢拼啊,哪怕失误一个细节都能直接出局。”

    “但他弹的那个句子,确实有点东西,和前面弹海顿、莫扎特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靠窗的一个女生悄悄对同伴说:“要是评委吃这一套,他就是最大黑马了。”

    也有外校选手摇头:“反正我是不会选这种高风险的,还是稳点吧。万一全场都没听明白,怎么办?”

    而江临舟并未参与这些低语。

    他只安静地整理好谱子,心里既有些紧绷,也有种莫名的轻松??至少,他知道自己真正试了一把。

    陈雨薇上台时,选的是贝多芬的《黎明》。

    她的音色通透,结构把控精细,现场老师点评时赞她“主部和副部转接自然,表现有独特色彩”,

    但同样提醒她“第二主题要留出更多呼吸,不要一味追求流畅”。

    周明远弹奏莫扎特K.576,全场极静。

    没人怀疑他的精准和控制,节拍仿佛带着机械的自信。

    徐柏年点评:

    “每个乐句都极其清楚,但要记住,莫扎特不是钟表,也不是等距的珠子。偶尔让节奏呼吸一下,会有更自然的流动。”

    其他几位选手大多选择了海顿、贝多芬等经典奏鸣曲,演奏稳定,风格清晰,整体表现都在水准之上。

    只是从选曲到处理方式,更多人倾向于稳妥,像是在安全与冒险之间,有意地贴着那条最保险的边线走。

    课后休息时,有本校同学倚在门边,看着江临舟的背影笑着说:

    “你们弹得一个比一个规矩,真怂,”

    外校一名男生听见了,没急着接话,只是摘下眼镜擦了擦镜片,嘴角一挑:

    “弹得好才叫风格,翻车了就是任性,咱们走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