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56章 旧案重启,父亲笔记本里的纵火疑云
    南州市公安局的刑侦技术实验室刚落成不久,白色的瓷砖墙反射着日光灯管清冷的光,林砚站在崭新的显微镜前,指尖划过光滑的金属镜臂,心中百感交集。五年了,从1985年那个懵懂的见习刑警,到如今的刑侦大队队长,他亲手推动着南州刑侦技术的进步,可藏在心底的那个疙瘩,始终没有解开——父亲林卫东当年未破的“仓库纵火案”。

    “林队,这是您要的旧案卷宗,档案室刚找出来的,有些地方受潮了,您小心点翻。”年轻警员小陈抱着一个厚重的牛皮纸档案袋走进来,语气里带着几分敬畏。

    林砚接过档案袋,指尖触到粗糙的纸张,上面还残留着岁月的霉味。他深吸一口气,将档案袋放在办公桌上,缓缓打开。里面的材料不多,几张泛黄的现场照片、寥寥几页询问笔录,还有一份潦草的结案报告,结论赫然写着:“意外失火,排除人为纵火可能。”

    可林砚清楚地记得,穿越前母亲给他看过父亲留下的一本笔记本,里面最后几页潦草的字迹,反复提及“南州仓库”“账册”“有人动手脚”等字眼,显然父亲当年并不认为这是一场意外。

    “小陈,通知苏法医,还有李叔,下午三点会议室开会,重启‘83年东风路仓库纵火案’的调查。”林砚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是!”小陈应声而去,脚步轻快。他知道,林队从不打无准备之仗,既然决定重启旧案,必定有了新的突破口。

    下午三点,会议室里座无虚席。李建国如今已经退居二线,担任刑侦顾问,听到要重启老林的案子,他特意换上了一身整洁的中山装,眼神里带着几分激动与凝重。苏晓穿着白大褂,手里拿着现场照片,仔细端详着。

    “大家先看看这份案卷,”林砚将案卷分发给众人,“1983年7月15日深夜,东风路的国营百货仓库突发大火,烧毁了大量物资,我父亲林卫东当时是负责该案的刑警,他在调查中发现了一些疑点,但案子最终以意外失火结案。”

    李建国翻着案卷,眉头越皱越紧:“当年我也参与了外围调查,现场被烧得一塌糊涂,消防部门鉴定说是电线老化短路引发的火灾,我们也没找到人为纵火的证据,老林当时坚持要继续查,可上面催着结案,他为此还跟领导吵了一架。”

    “我父亲留下了一本笔记本,”林砚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深蓝色的笔记本,推到桌子中央,“你们看最后几页,他记录了几个关键点:仓库管理员老王在火灾前一周突然辞职,去向不明;火灾当晚,有人看到一辆解放牌卡车在仓库附近停留过;仓库的账册在火灾中被烧毁,但父亲怀疑账册早就被人调换过。”

    苏晓拿起笔记本,仔细看着上面的字迹,字迹遒劲有力,最后几页的笔画却有些潦草,能看出书写者当时的急切与焦虑。“这些线索当年为什么没有跟进?”她抬头问道。

    “老王辞职说是回老家养病,我们派人去他老家查过,根本没这个人,像是人间蒸发了。至于那辆解放牌卡车,当年南州的卡车太多了,根本无从查起。”李建国叹了口气,语气里满是遗憾。

    林砚点点头,打开投影仪,墙上出现了仓库的旧址照片。“这是我昨天去现场拍的照片,仓库早就重建了,但地基还在。当年的消防鉴定报告说,起火点在仓库西侧的配电房,可我父亲的笔记本里写着,起火点应该在仓库中央的货架区。”

    “会不会是你父亲记错了?”有人提出疑问。

    “不可能,”林砚语气坚定,“我父亲办案极其严谨,他在笔记本里画了现场草图,明确标注了起火点的位置,还记录了现场残留物的颜色和气味,这些都和消防部门的鉴定报告不符。”

    苏晓沉思片刻,说道:“火灾现场的残留物是关键,如果能找到当年的残留物样本,或许能通过现代技术检测出是否有助燃剂。”

    “我已经让档案室的人去查了,当年消防部门应该保留了部分残留物样本。”林砚说道,“另外,我还查到,当年的国营百货仓库负责人叫张启明,现在已经退休在家,我们可以先从他入手。”

    会议结束后,林砚带着苏晓和几名警员直奔张启明家。张启明的家在一个老旧的家属院里,院子里种着几棵梧桐树,枝叶繁茂。听到敲门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打开了门,正是张启明。

    “张大爷,您好,我们是市公安局的,想向您了解一下1983年东风路仓库纵火案的情况。”林砚亮出证件,语气谦和。

    张启明看到证件,脸色瞬间变了,眼神里闪过一丝慌乱:“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还查什么?当年不是已经结案了吗?”

    “我们发现了一些新的线索,想向您核实一下。”林砚顺势走进屋里,屋里的陈设很简单,一张老旧的木桌,几把椅子,墙上挂着几张泛黄的奖状。

    张启明叹了口气,坐在椅子上,双手微微颤抖:“当年的事情,我记不太清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大爷,您当年是仓库负责人,仓库的账册管理应该是您负责的吧?”林砚开门见山,“火灾前,仓库的账册有没有出现过异常?”

    张启明眼神闪烁,不敢直视林砚的目光:“没有,账册一直都是好好的,火灾后都被烧了。”

    “那仓库管理员老王,您还记得吗?他为什么突然辞职?”林砚追问。

    “老王啊,他说身体不好,要回老家养病,我就批准了。”张启明的声音有些沙哑。

    “可我们查到,老王根本没有回老家,而是失踪了。”林砚盯着张启明的眼睛,“您是不是知道些什么?”

    张启明沉默了片刻,突然老泪纵横:“我说,我说!当年仓库的账册确实有问题,有一批进口的手表和自行车,被人偷偷卖掉了,账册也被改了。老王发现了这件事,就向我举报,我害怕担责任,就想压下来,可老王不依不饶,还说要去公安局举报。”

    “是谁卖掉了这批物资?”林砚心中一紧,追问道。

    “是……是当时的副厂长刘富贵,他跟一些不法商人勾结,把仓库里的紧俏物资偷偷运出去卖掉,赚了不少钱。”张启明抹了抹眼泪,“老王知道后,刘富贵就威胁他,说要杀了他全家。火灾前一周,老王突然不见了,我就知道,他肯定是被刘富贵害了。”

    “那火灾呢?是不是刘富贵放的火,想销毁证据?”苏晓问道。

    张启明点点头:“应该是他。火灾前一天,刘富贵找过我,让我不要多管闲事,还塞给我一笔钱,我没要。第二天晚上,仓库就着火了。我害怕被他报复,就没敢把这件事说出去。”

    “刘富贵现在在哪里?”林砚问道。

    “他早就退休了,听说在外地开了一家公司,过得风生水起。”张启明说道。

    离开张启明家,林砚立刻安排警员调查刘富贵的下落。经过一番排查,终于查到刘富贵现在在邻市的一家外贸公司担任董事长。林砚带着团队马不停蹄地赶了过去。

    在邻市公安局的配合下,林砚等人顺利找到了刘富贵的公司。刘富贵已经六十多岁了,穿着一身名牌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看起来精神矍铄。看到警察,他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了。

    “刘总,我们是南州市公安局的,想向您了解一下1983年东风路仓库纵火案的情况。”林砚亮出证件。

    刘富贵强装镇定:“警官,你们是不是搞错了?那都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我早就不记得了。”

    “张启明已经把一切都交代了,你和老王的矛盾,还有你卖掉仓库物资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林砚语气冰冷,“你最好老实交代,否则后果自负。”

    刘富贵脸色苍白,双手紧握,沉默了许久,终于开口:“是我,是我放的火。当年老王发现我倒卖物资,就威胁要去举报,我没办法,就找人把他杀了,埋在了仓库后面的荒地里。然后我又趁着深夜,放火烧了仓库,想销毁证据。”

    “老王的尸体埋在哪里?”林砚追问。

    “就在东风路仓库旧址后面的那片树林里,具体位置我记不太清了,时间太久了。”刘富贵说道。

    林砚立刻安排警员前往东风路仓库旧址,对后面的树林进行挖掘。经过两天的努力,终于在一棵老槐树下挖到了一具白骨,通过DNA比对,确认正是失踪多年的老王。

    与此同时,档案室的警员也找到了当年火灾现场的残留物样本,苏晓通过现代技术检测,发现样本中含有汽油成分,进一步证实了人为纵火的事实。

    证据确凿,刘富贵被依法逮捕。在审讯室里,他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当年他为了谋取私利,倒卖仓库物资,杀害了举报他的老王,又放火烧毁仓库销毁证据,自以为做得天衣无缝,没想到二十多年后,还是被林砚揪了出来。

    案件告破的那天,林砚拿着父亲的笔记本,来到了父亲的墓前。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墓碑上,“林卫东之墓”五个大字格外醒目。

    “爸,案子破了,您可以安息了。”林砚轻声说道,眼眶湿润了。这些年,他一直背负着父亲的遗憾,如今终于可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苏晓站在林砚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林砚,都过去了,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林砚转过身,看着苏晓,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谢谢你,晓晓。没有你,我可能走不到今天。”

    夕阳下,两人的身影被拉得很长。林砚知道,这只是他刑侦生涯中的一个节点,未来还有更多的案件等着他去侦破,更多的正义等着他去守护。但他坚信,只要心中有光,就一定能驱散黑暗,还世间一个朗朗乾坤。

    回到警局,林砚刚走进办公室,电话铃就响了起来。他拿起电话,里面传来了小陈急促的声音:“林队,不好了,城西的一个废品收购站发生了命案,死者是收购站的老板!”

    林砚眼神一凝,立刻站起身:“我马上到!”

    挂了电话,林砚看了一眼墙上的时钟,时针指向了晚上八点。他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警服,快步走出办公室。夜色渐浓,南州市的街头灯火阑珊,一场新的战斗,已经打响。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