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60章 火场余烬藏真凶,父女两代续荣光
    南州市公安局刑侦大队办公室,窗台上的老式台历翻到了1990年秋。林砚站在窗边,指尖无意识摩挲着一份泛黄的卷宗,封面“1982年南州纺织厂仓库纵火案”的字迹早已模糊,却像一根刺,在他心头扎了整整五年。

    “林队,省厅刚来电,当年纺织厂纵火案的关键证人找到了!”赵伟踩着自行车冲进院子,车铃还在叮铃作响,人已经冲进了办公室,脸上难掩兴奋。

    林砚猛地转身,眼底瞬间燃起光亮。这份卷宗是他穿越而来后,在父亲林卫国的旧物箱里找到的。父亲作为当年的主办刑警,在勘查火场时意外遭遇二次坍塌,壮烈牺牲,案子却成了悬案。五年来,他从见习生成长为刑侦队长,从未放弃过追查真相。

    “人在哪?”林砚抓起外套,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在城郊养老院,叫张桂兰,当年是纺织厂的仓库管理员,案发后就辞了职,听说精神状态一直不太好。”赵伟递过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地址。

    警车驶出市区,沿着坑洼的土路颠簸前行。林砚望着窗外掠过的白杨树,思绪飘回了五年前。刚穿越来时,他拿着这份卷宗向李建国请教,老队长只是拍着他的肩膀叹气:“小林,这案子太邪门了,现场烧得干干净净,一点线索都没留下,你爸当年……唉。”

    那时的他,空有现代刑侦知识,却受制于80年代的技术条件,只能将这份执念深埋心底。如今,南州市公安局的刑侦技术实验室即将建成,他终于有底气重启这起沉案。

    养老院坐落在一片稻田旁,红砖墙围起的院子里种着几棵老槐树。张桂兰老人坐在树荫下,手里攥着一块褪色的蓝布,眼神空洞地望着远方。听到脚步声,她缓缓转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警惕。

    “张阿姨,我们是市公安局的,想向您了解1982年纺织厂仓库纵火案的情况。”林砚放缓语气,尽量让自己的笑容显得温和。

    提到“纵火案”三个字,张桂兰的身体猛地一颤,手里的蓝布掉在地上。她嘴唇哆嗦着,半天说不出一句话,眼泪却先流了下来。

    “孩子,我对不起林警官啊……”老人突然抓住林砚的手,声音哽咽,“当年我要是早点说出来,他也不会……”

    林砚的心揪了一下,轻声安抚:“张阿姨,您慢慢说,现在说还来得及。”

    在老人断断续续的讲述中,一段尘封的往事逐渐清晰。1982年,南州纺织厂效益红火,厂长孙志远却野心勃勃,想吞并旁边的小厂房扩大生产,遭到了仓库管理员老陈的反对。老陈掌握着孙志远挪用公款的证据,打算向上级举报。

    案发前一天晚上,张桂兰在仓库值班,看到孙志远带着两个陌生男人鬼鬼祟祟地进了仓库。她当时吓得躲了起来,直到深夜听到爆炸声,才敢跑出来报警。可孙志远权势滔天,案发后威胁她不准乱说话,否则就对她的家人下手。这些年,她一直活在愧疚和恐惧中,直到听说孙志远去年退休,才敢联系公安局。

    “我还记得,他们当时带了几桶汽油,还有一些黄色的粉末,说是能让火燃得更旺,还不留痕迹。”张桂兰抹着眼泪,补充道。

    林砚立刻想到了助燃剂。当年的技术条件无法检测火场残留物,如今实验室即将建成,或许能从当年的物证中找到线索。他立刻安排赵伟去调取纺织厂当年的人事档案和孙志远的资料,自己则带着技术人员前往市公安局物证室。

    物证室里,几个落满灰尘的木箱堆在角落,上面贴着“1982年纵火案”的标签。林砚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打开箱子,里面装着烧焦的布料、断裂的木板,还有一块变形的金属片。

    “注意提取这些木板和布料上的残留物,尤其是缝隙里的粉末。”林砚叮嘱道,“另外,这块金属片,仔细检查上面是否有指纹或划痕。”

    技术人员用毛刷和镊子仔细清理着物证,将提取到的残留物小心翼翼地装进证物袋。林砚蹲在箱子旁,目光落在一块烧焦的账本碎片上,上面隐约能看到“孙志远”和“挪用”的字样,与张桂兰的证词相互印证。

    回到队里,林砚立刻召开案情分析会。“孙志远有重大作案嫌疑,动机是掩盖挪用公款的罪行,并且有证人指证他案发前出现在现场。”林砚将证据一一摆在桌上,“现在,我们需要等实验室的检测结果,确认残留物是否为助燃剂,同时排查孙志远案发前后的行踪。”

    “林队,孙志远退休后就搬到了郊区的别墅,听说他儿子在国外做生意,家里很有钱。”李建国补充道,他如今已经退居二线,但一直关注着这起案子,“当年我和你爸一起办案,就觉得孙志远不对劲,可苦于没有证据。”

    林砚点点头,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五年来,李建国从最初的质疑,到后来的信任,再到如今的并肩作战,早已成了他在这个时代最亲近的人。

    两天后,实验室传来消息,残留物中检测出了硫磺和汽油的成分,与张桂兰所说的“黄色粉末”和汽油完全吻合。同时,技术人员在金属片上提取到了一枚模糊的指纹,经过比对,正是孙志远的。

    “收网!”林砚一声令下,带领刑侦队员直奔孙志远的别墅。

    别墅里,孙志远正悠闲地坐在院子里喝茶,看到突然闯入的警察,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你们……你们来干什么?”

    “孙志远,我们怀疑你涉嫌1982年南州纺织厂仓库纵火案,以及挪用公款罪,请你跟我们走一趟。”林砚拿出逮捕证,语气严肃。

    孙志远试图反抗,却被早已埋伏在一旁的队员制服。“我没有!你们没有证据!”他嘶吼着,眼神中充满了不甘和恐惧。

    “证据?张桂兰已经指证你了,火场残留物里有你的指纹和助燃剂,还有你挪用公款的账本碎片,你还想狡辩?”林砚将证据一一摆在他面前。

    孙志远的身体瘫软下去,眼神空洞地望着地面,嘴里喃喃自语:“没想到,过了八年,还是栽了……”

    审讯室里,面对铁证,孙志远终于交代了全部罪行。1982年,他为了掩盖挪用公款的事实,伙同两个心腹,在仓库里泼洒汽油和硫磺粉,制造了纵火案。案发后,他威胁张桂兰不准作证,并利用职权销毁了部分证据,没想到时隔八年,还是被揪了出来。

    “当年那个姓林的警察,太较真了,非要查到底,我本来不想杀他的,是他自己要冲进火场找证据,才被砸死的。”孙志远的声音里没有丝毫愧疚,反而充满了怨怼。

    林砚强压着心中的怒火,冷冷地说:“你放心,法律会给你应有的惩罚,也会给我父亲一个交代。”

    走出审讯室,夕阳透过窗户洒在林砚身上,给他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李建国拍了拍他的肩膀,眼眶泛红:“小林,你爸可以安息了。”

    林砚点点头,泪水终于忍不住滑落。五年了,他穿越而来,不仅在这个时代实现了自己的刑侦理想,更完成了父亲的遗愿,为他正了名。

    几天后,南州市公安局刑侦技术实验室正式建成。剪彩仪式上,林砚站在台上,望着台下熟悉的面孔——李建国、苏晓、赵伟,还有并肩作战的队员们,心中感慨万千。

    “五年前,我来到这里,是一个懵懂的见习生;五年后,我站在这里,看着我们自己的技术实验室,心中充满了自豪。”林砚的声音铿锵有力,“这不仅是一个实验室的建成,更是我们南州刑侦事业的新起点。未来,我们会用更科学的方法,打击犯罪,守护一方平安!”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苏晓望着林砚,眼中满是崇拜和爱意。这些年,她见证了林砚的成长,也与他携手经历了无数风雨,感情早已水到渠成。

    仪式结束后,林砚独自一人来到父亲的墓碑前,将一束白菊放在墓前。“爸,案子破了,您可以安息了。我会继承您的遗志,做一名合格的刑警,守护好南州的安宁。”

    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是父亲的回应。林砚站起身,望着远方的夕阳,嘴角露出一抹释然的笑容。

    就在这时,口袋里的传呼机突然响了起来。林砚拿起一看,是队里发来的消息:“林队,市中心商场发生盗窃案,涉案金额巨大,请立即归队!”

    林砚眼神一凛,立刻转身,朝着警局的方向跑去。夕阳下,他的身影越来越远,却充满了力量。

    正义的守护,永不停歇。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林砚的故事,还在继续……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