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09章
    朕临朝这些年来,太子协助批阅奏章、监理国政,素以仁德贤明着称。大明能有今日太平安康、百姓安居乐业,

    太子功不可没!

    太子临朝时,武将心悦诚服,文臣交口称赞。

    诸位认为,太子可当得起第二代明君之称?

    此言一出,

    无论大臣还是百姓,尽皆颔首称是。

    这番评价,

    他们深以为然。

    实际上,朝廷百官内心更盼望太子朱彪早日登基,而皇上您则退居幕后。

    他们实在是心怀畏惧!

    皇上将众人的神情尽收眼底。

    但他并未动怒,反而倍感欣慰。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这第三代明君……”

    “各位乡亲,各位怀城的百姓……”

    “可还记得当初湖广水患,十几万灾民涌至此处,朝廷粮草匮乏,大家是如何活下来的?”

    “当初兴建怀城,朝廷银钱短缺,如今你们脚下这座堪比皇城的城池,又是如何拔地而起的?”

    “粮食从何而来?银钱又从何而来?”

    此时,皇上语气激昂:

    “有功之人,不可不铭记其名!”

    “对大明有恩者,更应载入史册!”

    “今日,咱便告知你们此人是谁——”

    话音未落,

    下方曾受恩惠的百姓已齐声高呼:

    “难道是皇上所说的……”

    不待他们说完,

    皇上已朗声宣告:“正是我大明的皇长孙——朱雄英!”

    同一刻,百姓们纷纷欢呼,

    满脸不敢置信:

    “竟是皇长孙!”

    “原来流传的消息都是真的……”

    “是皇长孙赐我们粮食、银钱,让我们得以安居。”

    “这岂不是再造之恩?”

    百姓惊叹之际,

    高丽使团的外使率先起身,

    不敢直言质疑,只委婉问道:

    “大明陛下!”

    “我们也听闻数月前的传说,因此十分好奇……”

    “您所说的这些物资,皇长孙究竟从何而得?”

    “若整个大明皆无,皇长孙又是如何获取的?”

    他话锋一转,又道:

    “就您所言大明三代明君而论,您开创大明,为开国帝王;太子殿下辅国监政,方有今日洪武盛世。然而……”

    这位高丽使臣身形高瘦,

    虽仍处高丽王朝,未至后来皇帝赐名的“李氏朝鲜”,

    却深谙汉文明中对“明君”“英主”的严苛标准。

    “若无重大功绩,实难担‘英主’之名。”

    “更何况,正如方才帖木儿使团所言,若仅凭钱财粮草便位列三代英主,欲压过‘五龙同朝’之说……”

    “恐怕尚显不足。”

    他再度提及“五龙同朝”,

    其心昭然,

    不过欲借此机挑拨离间,在百姓心中埋下疑虑的种子。

    然而面对此番质问,

    皇上仅是淡然一笑,

    目光扫向使团:

    “看来那日咱说的话,你们是一句也未听进去。”

    “还是说,你们只顾着琢磨咱所说的皇长孙,是真是假了?”

    话音落下。

    老人并未理会他们骤变的脸色。

    径直望向民众。

    继续言道。

    “诚如这些外国使节所说。”

    “若仅凭金银粮草,咱自然不会说出三代明君这样的话!”

    “既然说了!”

    “咱自有这份底气。”

    “正好,今日盛典,本就是要向我大明……”

    “宣告,咱那孙儿,这段时间以来……”

    “为我大明留下了多少珍宝!”

    一时间。

    听闻老人如此肯定的言语。

    百姓们纷纷显出惊讶与不解。

    而一众使团却似有所悟,暗叫不妙。

    想起前日初到时。

    老人提及的一些他们未能理解的词句。

    正欲再作周旋。

    却见老人话头一转。

    忽地望向一侧。

    “刘三吾,把你手里的东西呈上来!”

    “还有詹徽,叫他们把新粮也运出来。”

    “总说新粮新粮……”

    “究竟是何物?实际亩产多少?”

    “也是时候让这些外使开开眼了。”

    “正好……”

    “也让他们想想重开西域的事。”

    说罢。

    老人身后。

    刘三吾与詹徽对视一眼。

    刘三吾率先出列。

    缓步走到老人面前,从怀中取出三册“典籍”!

    “那是刘老爷子?朝中元老都出面了?”

    “是什么东西?”

    “刘老爷子年事已高,如今只在科举时才会现身。”

    “咦!洪武爷手里拿的是什么?”

    百姓们仍在疑惑张望。

    此时。

    老人已随手拿起其中一本印好的书册。

    正色宣告。

    “不知诸位可曾留意,如今京城之中……”

    “兴起了一种蒙学启蒙之法!”

    “名曰:拼音!”

    此言一出。

    帖木儿使团中,那位祭司模样的老者眯起了双眼。

    而下方的百姓。

    则纷纷恍然。

    “当然知道,最早似乎是从钟山东面传过来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是了!我家先生极力称赞,说这是几代人心血所聚,方成的微言大义!”

    “对识字之人或许用处不大。”

    “但对目不识丁的孩童,却能大大加快识字速度!”

    “比许多书香世家的启蒙之法还要好用。”

    “可陛下为何此时提起……”

    “莫非这发明之人是??”

    刹那间。

    众人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无数目光齐刷刷聚焦在老人身上,不敢稍瞬。

    老人见百姓议论热烈。

    便不再卖关子,将手中之物公之于众!

    他朗声大笑。

    语带自豪。

    脸上笑意不止。

    “正是!”

    “诸位猜得一点不错。”

    “这也是咱孙儿的手笔!”

    言毕。

    老人指着手中书册,扬声道。

    “此乃以【拼音】统摄五千余字的书册!”

    “咱孙儿称它为——《字典》!”

    “用拼音作为索引,把相同发音的字归类,再解释含义,阐明字义!”

    “这样的宝物,是我大明启蒙之学、不!”

    “是让我大明百姓,全面推广教育识字的……无价之宝!”

    老爷子首先给出定论。

    看到台下百姓个个眼中放光。

    他语气温和地说道。

    “咱早年,曾在大明广设学堂,让大明的孩子们都能入学读书,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

    “但可惜,由于诸多原因。”

    “我大明的百姓生活艰苦,稍遇天灾人祸,就得挨饿。”

    “农耕时节,更是日夜操劳、不得停歇……”

    “农忙时候,家里的孩子连读书的时间都没有。”

    “开垦、除草、施肥……”

    “年纪稍大的孩子,就得赶紧帮忙补贴家用!”

    “说到底,还是咱大明,太穷了!”

    “所以!”

    “咱现在不提之前救济怀城百姓的钱粮。”

    “单说咱手中,现在握着的宝物。”

    “这宝物之一,就是字典!”

    “如今京城各地的印书局,已在全力印制……”

    “这些字典,一个月内将发往大明各地!”

    “让每一个大明子民,都能在闲暇时认字、识字。”

    “了解汉家传承之根!”

    “体会我汉家,自炎黄时代流传至今的文脉!”

    “而这些文脉……”

    “是每一个大明子孙,都有权享受的恩泽。”

    随着老爷子激昂的声音响起。

    这一刻。

    他灵光闪现。

    只觉浑身充满力量。

    不由得振奋地喊出。

    必将传遍民间的宏愿!

    “十年之后,咱的大明,所有年轻人都能识字!”

    “二十年之后,咱的大明,将再无文盲!”

    “三十年之后……”

    “今日因‘字典’而成长的年轻人!”

    “将成为大明新一代的栋梁!”

    “到那时!”

    “咱若在天有灵……”

    “定会深感欣慰!”

    顿时。

    老爷子这番震撼人心的话语落下。

    台下。

    几乎所有的百姓,都睁大了眼睛,一个个激动不已,胸中热血澎湃。

    有的甚至眼眶发红。

    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前所未有的时代变革中。

    竟是心潮澎湃!

    老爷子的话语未停。

    这一次。

    甚至更加急促。

    “除了《字典》,还有以词语为主的【词典】,以及收录典故、谚语、古人至理名言的《成语词典》!”

    老爷子一连拿出三本书册。

    放在面前的桌上。

    “这些……”

    “都是咱大孙的建议!”

    皇子皇孙中。

    此刻。

    朱允炆紧握双拳,这一幕他虽早有预料。

    但没想到。

    皇爷爷竟以这样的方式公之于众。

    而且每说一句。

    他脸上的自豪便增添一分。

    紧接着。

    老爷子更是亮出重头戏。

    “詹徽,把你的东西拿出来!”

    詹徽急忙上前。

    他提着三个袋子。

    老爷子接过,一一取出。

    首先拿起一个土黄色的物件。

    继续笑道。

    “乡亲们,看看咱手里拿的,可知道这是什么?”

    怀城的百姓们,作为这次种植的主要人选,立刻齐声高喊:“土豆!”

    老爷子又举起一个红色的东西,问道:“那这个呢?”

    “红薯!”

    最后,老爷子取出一颗略显干瘪、失去水分的黄色颗粒作物。

    “这东西还没到播种的时候,但你们也该认得。”

    “玉米!”

    老爷子笑着宣布:“这三种新粮食,就是这回这些外国使者前来恳求的。”

    “这三种新作物,根据土地肥沃程度不同,亩产都能达到主粮的两三倍“这些东西,”

    “也是咱的孙儿……献给大明的!”

    话音刚落,百姓们群情激昂。

    但他们还没来得及欢呼,老爷子的声音又响了起来。

    “大家再瞧瞧,你们脚下踩的地面……”

    “这又是什么?”

    “这东西,最近在怀城到处都在用!”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