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0章
    “虽然造价便宜,却关系到百姓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用途广泛,能铺路、修桥、盖房、筑堤,各种建设都用得上!”

    “从今往后,我大明再遭遇水患时,”

    “百姓们就能早早避开,再也不用担心洪水威胁性命!”

    “而这个……”

    老爷子满面红光,在众人震惊的目光中,

    再次说出了那六个字!

    “还是咱孙儿的!”

    同一时刻。

    桃源空间内。

    朱雄英注视着画面中的情景。

    此刻,他能清晰地感受到,第四步“阶段”正以飞快的速度传播开来。

    “朱雄英”这个名字,

    今天注定要从怀城开始,传遍整个大明天下。

    甚至,

    不久的将来,

    还会通过这些外国使节的嘴,传到周边各个国家。

    想到这里,朱雄英不禁微微一笑。

    想起昨夜梦中,

    对老爷子的承诺。

    他望着画面,低声自语:

    “答应老爷子的事,也该去实现了!”

    ……

    而此时,

    怀城中心地带。

    别说百姓们已经目瞪口呆,

    就连那些外国使节,

    也都惊讶不已。

    他们原本以为新粮只有一种,没想到竟然有三种?

    这……

    如果真是三种……

    如果大明只是要求西域通商的话,或许可以考虑同意。

    一时间,

    许多相关的使节已经开始认真盘算。

    但更让他们惊喜的,

    是另外两样东西——

    【拼音】和【水泥】!

    在这个时代,什么最重要?

    人才!

    大明的这些功臣,说到底还是以淮西势力为主。

    其实,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

    早就不是靠“血统论”决定地位上限的时代了。

    当年和老爷子一起长大的伙伴们,

    转眼间就成了威震天下的明军将领!

    为什么?

    机遇和平台!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最好的千里马需要被发现。

    老爷子大力推行教育,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广纳天下贤才,为大明效力。

    可很多人因为贫困、农活等原因,不得不放弃……

    然而……

    一旦有了《字典》!

    认字的基数就会扩大,从孩童到父亲、祖辈,

    都能借此识字。

    即便不为大明谋福祉,

    至少也能学会写自己的名字。

    认字,能渐渐开启民智,

    这一点至关重要。

    最后是“水泥”,

    这才是真正让外使震惊的地方。

    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房屋、道路、堤坝这些民生之用,

    而是——

    加固城池!

    没错,

    如今许多城池的外墙仍是土墙,

    两米已算很高。

    他们也想要青砖筑城,却缺乏财力与人力。

    小国寡民,政权更迭频繁,

    但若掌握了水泥的制作方法,他们的防御力量便能大增。

    一时间,

    几乎所有外使,包括帖木儿的那位祭祀老者,

    都神情凝重地望了过去……

    可紧接着,

    他们却愣住了。

    因为,

    那位大明洪武皇帝,仍然站在那里,似乎没有要离开的意思。

    他还要做什么?

    莫非还有……

    霎时,外使们纷纷变色,站了起来,

    再也无法保持平静!

    与此同时,

    百姓们也惊呆了。

    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些改变——

    竟都出自同一人之手!

    启蒙拼音、

    红薯、玉米、土豆,

    还有水泥?

    这最后一样,

    大家都很清楚,它的用处远胜土块与木板。

    这里的百姓大多出身寒微,

    无力购置昂贵的青砖。

    起初,他们只求一个能遮风挡雨的栖身之所,

    可有了水泥之后,

    望着脚下坚硬光滑的地面,

    他们对一个“完整的家”的渴望,越来越强烈!

    恰在此时,

    老爷子又一次开口:

    “除此之外!”

    四字一出,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他身上。

    大家全都愣住了——

    难道还没结束?

    “怀城,是因咱大孙而得名。”

    “之后的怀城建设,你们百姓都可凭每日劳作领取工钱……”

    “并且,这不属于劳役之列。”

    话音落下,

    不少百姓瞪大了眼睛。

    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

    “陛下,我们真的能拿到钱吗?”

    一位眼泛泪光、鬓发斑白的老者急切问道。

    所有百姓也震惊地望了过去。

    老爷子点头答道:

    “当然!”

    一时间,

    百姓们沸腾了,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纷纷跪地高呼:

    “陛下万岁!”

    “叩谢陛下!”

    看着众人如此激动的模样,

    老爷子不禁轻叹。

    大明的百姓就是这样淳朴,

    有时只需让他们吃饱喝足,

    他们就愿意为这个国家奉献一切。

    要知道,

    如今大明的徭役中,仍包含“劳役”一项,

    即无偿为边防、城防、堤坝等出力。

    而这一次,

    他们本是外来灾民。

    能在怀城安居乐业,有吃有住,已是莫大的满足。

    他们从未想过,

    今日的皇爷

    竟亲口告知,

    这些时日的劳作,也是有酬劳的。

    百姓们激动得说不出话,

    只用无比感恩的目光,望向他们心中最圣明的皇帝。

    老爷子心生感慨,长叹一声。

    百姓的质朴,深深触动了他的心弦。

    他声音微颤:

    “说起钱财——”

    “那便再谈我大明新颁的财政三策!”

    “你们可知晓?”

    有反应快的百姓立刻接话:

    “陛下,我知道——”

    “其一,设征粮司,税粮改税钱,因百姓手中缺银,朝廷按粮价折算征收,以免奸吏克扣。”

    “其二,废人头税,改征田产税,专对士绅,护佑百姓田土。”

    “其三,行分级商税,使豪富不得永富,小贩得以养家……”

    话音未落,

    老爷子已开口:“那诸位可知,这三策是何人所献?”

    百姓一时怔然。

    “莫非……不是朝廷所定?”

    不只百姓,

    连外邦使臣也纷纷望向大明百官。

    不是哪位大臣?

    “是咱大孙所提!”

    老爷子一语如雷,

    在每人耳边炸响。

    众人皆惊。

    “又是皇长孙?”

    “财政三策……竟也出自他手?”

    “怎有可能?”

    “怎无可能?观皇长孙此前所献之物,皆我大明未有之创举。”

    “献此三策,不足为奇。”

    “皇长孙,真乃大贤!”

    “从未露面,却处处留下痕迹。”

    “这岂止明君?”

    “实为将来改天换地的圣主!”

    见百姓欢呼,

    老爷子仍静立不语。

    渐渐,

    欢呼声低了下去,

    不少人脸上渐露愕然。

    众人心中,

    不约而同浮现一个难以置信的念头——

    难道还有?

    “陛、陛下……”

    “莫非……还有后文?”

    此时连外使也愣在原地。

    唯知情者工部尚书秦文用,

    面露笑意,眼中满是期待。

    忽——

    他击掌示意。

    几名工部主事随即推来一辆大木车,

    车上覆着黑帷。

    见此情形,

    众人皆咽了咽口水,

    只觉心跳难抑。

    看这架势便知,

    这定然——

    又是皇长孙的手笔。

    而此时,

    老爷子的话音再度响起:

    “先前有外邦使臣问过……”

    “为何我大明三代英主,齐聚于此!”

    “如今……”

    “百姓的衣食住行!”

    “方方面面……皆有我大孙之功!”

    “先说衣——当初从钟山运出的黄金,让怀城百姓不再衣衫褴褛,如今人人皆有新衣!”

    百姓纷纷低头看向自己的衣裳,纷纷点头。

    皇帝语速渐快。

    “再说食——三种新粮,能救多少大明子民?”

    “再说住——这水泥,可使百姓不再居住茅屋,筑城修坝,兴修水利,用处何其广大!”

    “还有为百姓谋福的新政!”

    “实不相瞒,如今我大明军器监也已改制,这些,也是我大孙所提。”

    “只是碍于某些缘由,不便公开。”

    “时至今日!”

    “衣、食、住三者,加上他身为皇长孙所提新策,以及军中利器!”

    “可谓是方方面面……”

    “我大孙……皆有建树!”

    “如今只差一项!”

    说到此处,

    皇帝忽然停顿。

    “行!”

    此字一出,

    百姓与外使皆露茫然。

    然而——

    朱彪、朱棢,乃至朱棣,

    齐齐起身。

    武将之中,蓝玉、傅友德也猛然站起!

    文臣队列里,

    兵部尚书茹瑺、吏部尚书詹徽……

    更是难掩脸上的激动,

    齐刷刷望向——

    工部尚书秦文用所在!

    这一刻,

    满朝君臣目光齐聚!

    皇帝声音沉厚,

    回荡四野:

    “诸位可曾见过……不需牲畜牵引,就能自己行走的……”

    “神物?”

    “诸位可曾见过,不需牲畜牵引,就能自己行走的……”

    “神物?”

    此言一出,

    百姓皆怔。

    随即,

    众人纷纷惊讶地望向那辆被工部尚书秦文用拉至前方的大型木车。

    外邦使团也纷纷露出惊疑之色。

    他们虽未全然明白此言何意,

    却已猜到必与这木车相关!

    “不用牲畜拉?”

    “还能自己走?”

    “怎可能?”

    终于有人率先质疑,全然不信。

    “莫非陛下说的是下坡?下坡时不需外力倒也可能。”

    “皇爷怎会以此戏言相欺?”

    “那这又是何物?”

    “我曾听木匠师傅提过,三国时诸葛先生曾造出能上山下地、不借畜力的东西……”

    “似乎是木牛流马!”

    “它也不借外力!”

    “可那物件,不是早已失传了么?”

    一时间,

    百姓议论纷纷,满是怀疑。

    所有人不禁望向皇帝。

    就连那祭祀老者,也目光困惑。

    此时——

    皇帝却对众人,

    笑了起来。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