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6章
    "你我兄弟一体,你公瑾的体面就是我孙策的体面,何须说这些见外话。"

    "胜败乃寻常事,何况我们不过是损失些许箭矢,连败仗都算不上。"

    "公瑾不必如此自责。"

    孙策豪迈地拍着挚友肩膀,朗声宽慰道。

    周瑜暗自松了口气,心头的窘迫与愧疚这才稍稍缓解。

    "公瑾、子敬、公覆老将军。"

    "咱们商议一下,如何全力出击,一举攻破北岸,灭了刘备!"

    安抚过周瑜的孙策忽然话锋一转,眉宇间杀意凛然。

    此言一出,众人神色皆是一变。

    "刘备虽水军不如我军,但水陆合计足有五万兵力。"

    "如今他固守北岸,拒不应战,显然是想凭借步军死守水寨。"

    "以我军之力强行攻打北岸,恐怕胜算渺茫。"

    "还请主公慎重考虑。"

    向来求稳的鲁肃第一个出言劝阻。

    孙策轻叹一声,脸上浮现几分无奈。

    "我自然明白此时强攻北岸并无十足把握。"

    "但我军远道而来,粮草补给全靠江东输送,后勤压力极大。"

    "况且山越未平,刘繇旧部太史慈仍盘踞豫章拒不归降,这些都是我的心腹之患。"

    "而刘备却是在本土作战,有整个荆州作为后盾。"

    "所以他能耗得起,我们却拖不起,必须速战速决!"

    孙策道出了心中忧虑。

    这位江东小霸王看似霸道张扬,实则对敌我优劣心如明镜。

    "主公英明。"

    "据探子回报,刘备正在加紧扩充水军。"

    "若我们现在不抢先出手,待其水军壮大后再战,胜算只会更低。"

    黄盖也神色凝重,支持孙策的决定。

    鲁肃理解孙策的难处,却仍叹息道:

    "话虽如此,但此时强攻北岸,终究没有必胜把握。"

    "谁说我们没有必胜把握!"

    一直沉默的周瑜突然开口。

    言语间透着不容置疑的自信。

    孙策眼前一亮,欣喜道:

    “公瑾,可是已有了取胜的妙计?”

    周瑜微微一笑,取过笔墨,在屏风上挥毫写下两个遒劲的大字:

    火——攻!

    “火攻之计?”孙策怔了一瞬,随即眼中闪过悟然之色。

    “不论是伯符还是公覆老将军,我江东子弟皆擅舟师水战。”

    “在这大江之上,没有比火攻更能决胜千里的良策!”

    “只要时机得当,对江北敌营施以火攻,莫说五万敌军,纵有百万雄师又如何?”

    “烈焰焚天之下,必将灰飞烟灭!”

    说罢将手中毛笔掷于案上。

    “好个火攻妙计!”孙策击节赞叹,眸中战意灼灼。

    “待火船冲入敌阵,瞬息便可焚尽刘备战船。”

    “其水军既灭,步卒必溃不成军。”

    “届时我军乘胜追击,何愁不能全歼敌军,生擒刘备!”

    孙策不愧当世名将,转眼已参透火攻要诀。

    周瑜含笑不语,显然默许了他的见解。

    “肃虽不善水战,亦知火攻威力惊人。”

    鲁肃忽然正色道:

    “但听闻刘备麾下甘宁、文聘皆为水战好手,岂会不防火攻?”

    “更有秦牧这等神算之士在侧。”

    “若敌军严加戒备,火船如何近得敌寨?”

    这番话语顿时让帐中炽烈的气氛为之一凝。

    孙策神情骤变,立即望向周瑜。

    却见那位江东周郎从容不迫,嘴角噙着成竹在胸的笑意。

    “子敬所虑,我岂能未计。”

    “故在火攻之前,还需精心布局,方能确保火船顺利出击。”

    # 诈降与火攻之谋

    周瑜成竹在胸,继而献上诈降之计:"首要任务,是秘密派遣一员大将佯装投靠刘备。"

    "届时,这位将领可谎称窃取我军粮草,趁夜渡江投奔刘备。"

    "刘备喜出望外,必会放松警惕,不加阻拦。"

    "我们便能将满载火油的船只伪装成粮船,顺利靠近刘备水寨。"

    "待距离足够近时,突然 ** 发动攻势,让刘备措手不及。"

    "火船便能直冲敌营,烧他个片甲不留!"

    鲁肃的疑虑就此消散。

    孙策听得血脉贲张,激动喝彩:"公瑾此计环环相扣,实在精妙绝伦!"

    "如此天衣无缝的计策,秦牧定然无法识破。"

    "此战我军必胜无疑!"

    孙策对周瑜重拾信心,之前因折损十万箭矢而起的不快也随之烟消云散。

    黄盖却正色道:"公瑾此计虽妙,但派谁去诈降才能令刘备深信不疑?"

    "若被秦牧识破,又当如何?"

    孙策闻言,热情稍减,望向周瑜。

    周瑜从容不迫:"因此还需第三条计策——苦肉计。"

    "而且此计非公覆老将军不可执行。"

    苦肉计!

    必须由黄盖亲自实施!

    孙策一脸困惑,转头望向黄盖。

    黄盖也是满脸茫然。

    “诈降刘备之人,必须有一个无可挑剔的理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老将军是零陵人士,如今刘备执掌荆州,以荆州同乡的身份投奔,便是一个绝佳借口。”

    “再者,我虽受伯符器重,却因年纪尚轻,军中多有不服者。”

    “以老将军的资历,对我心生不满,也是合情合理。”

    “届时伯符可借口讨伐太史慈,稳定后方,佯装分兵豫章,将夏口兵权交予我手。”

    “老将军便可借此机会,故意当众冒犯于我,我佯装震怒,下令责罚。”

    “老将军以不堪 ** 为由,顺理成章投奔刘备,那秦牧必然不会再起疑心。”

    “这便是苦肉之计!”

    周瑜将最后一策细细道来。

    孙策豁然开朗,惊叹于周瑜的精妙谋划。

    就连老将黄盖也不由得赞叹。

    “公瑾真乃举世无双的奇才!”

    “不瞒你说,此前老夫确实对你有所不服。”

    “但今日,我黄盖对你心服口服!”

    黄盖整了整衣冠,郑重向周瑜行礼。

    周瑜微微含笑,故作谦逊,连忙扶起黄盖。

    “老将军言重了,区区小计,不足挂齿。”

    他故作迟疑,叹道:

    “只是老将军德高望重,又年事已高。”

    “若当众责罚,恐怕……”

    话音未落,黄盖已慷慨道:

    “文台公对我有知遇之恩,伯符待我如亲长。”

    “孙氏两代深恩,我黄盖为孙家大业,挨几棍子又何妨!”

    **

    “公瑾不必忧虑,这苦肉计舍我其谁!”

    黄盖言辞坚决,周瑜眼底掠过一丝宽慰。

    他不再多言,侧目望向孙策。

    孙策面色动容,当即向黄盖躬身行礼:“若能夺得荆州,成就孙氏基业,公覆当居首功!老将军如此赤诚,请受我一拜!”

    这一拜令黄盖心潮澎湃,再度立誓效死。

    计策既定。

    周瑜远眺江北夏口,唇角扬起一抹胜券在握的冷笑。

    “秦牧,往日屡遭你算计,今日该我落子了。”

    “这三步连环,看你如何拆招!”

    ————

    **北岸,夏口军营。**

    秋雨初歇。

    刘备与秦牧率众将伫立栈桥,静候已久。

    南岸鼓噪彻夜,声浪隔江可闻。

    不明就里的士卒交头接耳,揣测对岸变故——己方战船未动,江东军何以自乱阵脚?

    “主公,船队归来了!”陈到忽指江面高呼。

    刘备凝神望去。

    火光映照下,四十余艘粮船缓缓泊岸。

    船身箭簇密布,宛若荆棘丛生,引得两岸军士哗然。

    “孔明之谋,已成矣。”秦牧轻抚袖口,笑意清浅。

    诸葛亮神采奕奕地走下船,迈步上前,拱手笑道:

    "主公,亮幸未辜负重托,已向孙策借得十万支箭。"

    "箭矢尽在此处,请主公验收。"

    言毕转身指向身后满载箭矢的船只。

    刘备闻言大喜,连声称赞:

    "妙极!孔明不费一兵一卒便借来十万支箭,当真立下大功!"

    "来人,速速搬运箭矢。"

    士兵们蜂拥而上,开始卸运箭支。

    诸葛亮谦逊地向秦牧行礼:

    "全赖恩师指点,学生方能成此草船借箭之计。"

    "若非天降大雾作掩护,孙策若用火攻,亮恐有去无回,反成笑谈。"

    秦牧听罢 ** 称颂,只是淡然一笑。

    "主公,这十万支箭我们暂且收下。"

    "待他日孙策自投罗网时,再原数奉还,如此便两清了。"

    秦牧遥指南岸,语带深意地说道。

    刘备闻言心中一动,察觉到话外之音。

    孙策自投罗网?

    那小霸王好端端的,怎会自寻死路?

    思索片刻,刘备突然醒悟,喜道:

    "军师莫非已设下破敌妙计?"

    "主公且耐心等候,牧料想不日便会有南岸使者来访,届时再详细禀明。"

    这模棱两可的回答令刘备更加困惑。

    孙策为何会自投罗网?

    南岸使者又为何要来?

    这不着边际的话语令众将面面相觑。

    便是诸葛亮也眉头微蹙,猜不透老师又在谋划何等奇计。

    刘备虽满腹疑问,但深知秦牧向来谋定后动。

    于是按下心中疑惑,不再追问,继续静观其变。

    北岸中军大帐内灯火通明。

    五日前收到的密报被送到诸葛亮手中。

    "细作探得,孙策两日前已引兵五千离去。"诸葛亮展开竹简。

    "豫章太史慈聚刘繇旧部自立,扬言进犯丹阳。"

    "孙策令周瑜坐镇夏口,亲自率军讨伐太史慈。"

    这个消息让帐中众将精神为之一振。

    "孙伯符竟在此紧要关头离开?"刘备不禁拍案。

    众将议论纷纷,难掩喜色。作为江东之主,孙策既是统帅又是猛将,他的离去必然削弱敌军战力。

    黄忠捋须沉吟:"周瑜年少资浅,全仗孙策提携方能统兵。此番骤掌大军,恐难服众。"

    群臣皆以为此乃天赐良机。

    刘备追忆往昔:"当年救孔北海时,曾与太史子义有过一面之缘。此等虎将,惜乎当时备位卑不敢相邀。"

    他感叹道:"不想今日,子义竟无意中助我一臂之力。"

    帐中无人怀疑这个情报的真实性。

    太史慈本是刘繇帐下猛将,当年为报知遇之恩,不远万里渡海来投。刘繇败亡后,其旧部星散,唯有太史慈仍在豫章坚持抗孙。

    刘繇麾下将领太史慈接管了其旧部,占据豫章郡南境并自称豫章太守,始终未向孙策投降。

    按常理而言,孙策本应先收服太史慈,平定豫章郡后再图谋荆州。

    然刘备抢先夺取荆州的举动,迫使孙策仓促出兵,未能先行解决太史慈这个后患。

    如今两军在夏口僵持不下,孙策趁机回头对付太史慈,倒也顺理成章。

    对此,刘备未曾起疑,帐下诸将亦无异议。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