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5章
    周瑜凝立于城防图前,指尖轻叩图卷,听诸将禀报防务。

    “贺齐领精兵一千镇东门,全琮率一千甲士守北门......”

    “除中军亲卫五百与六百辅兵外,六千精锐已悉数布防四门。”

    “遵照都督军令,自今日起全军驻守城垣,枕戈待旦。但凡敌军有所异动,即刻可迎头痛击。”

    贾华禀报完毕,周瑜眉间川字纹终于稍展。

    【

    “伯符偏要韩当驻守水寨,调走我四千精兵,真是可惜。”

    “眼下只剩六千士卒,勉强够守住四门,城中兵力终究捉襟见肘。”

    “罢了,先集中人手固守城墙要处。”

    “若韩当那四千人在,何至于此……”

    周瑜屈指叩着案几,低语间透出对孙策安排的不满。

    贾华清了清嗓子劝道:“兵贵精不贵多。我军皆是以一敌十的锐卒,四门守将更是忠勇兼备。城中粮草充裕,又有都督坐镇调度,刘备纵有千军万马也难破城。”

    “只要坚守到主 publi援,内外夹击必能解围!”

    他本欲弃城南撤,见周瑜决意死守,反倒燃起斗志。

    周瑜闻言傲然扬眉:“你总算明白过来了。”

    “柴桑城坚粮足,将士用命,大耳贼就算百万雄师——”

    话音未落,亲卫的尖叫声骤然刺破夜空。

    “着火了!西南边烧起来了!”

    周瑜箭步冲出厅堂,只见西南角烈焰腾空,映红半座城池。

    贾华尚在嘟囔:“哪个蠢货闯出这般大祸?”

    周瑜死死盯着火光,突然面如死灰:“粮仓!那是粮仓方位!”

    “立刻调人救火!快——”

    贾华跌跌撞撞跑去传令,周瑜已策马冲向火海。待赶到时,粮仓早化作冲天熔炉。

    (

    粮仓周围横七竖八躺着许多 ** ,明显经历过一场恶战。

    “报告将军!”

    贾华满脸悲愤,驱马上前汇报:“蒋钦和丁奉这两个叛徒带着亲兵偷袭粮仓,还 ** 焚烧粮草!”

    周瑜身形猛然一晃,脸上瞬间布满震惊与错愕。

    竟然是蒋钦和丁奉?

    这两人为何突然发疯,跑来烧自家粮仓?

    周瑜心念电转,突然浑身一颤,瞳孔剧烈收缩。

    “鲁肃!”

    “我想起来了,这两人都是鲁肃举荐的。”

    “难道鲁肃已经投靠刘备,策反了他们来城里制造混乱?”

    周瑜终于想通了。

    刘备算准他会死守柴桑,就利用鲁肃这层关系,轻而易举烧毁了军中粮草。

    没有粮草,如何养活六千将士?

    不出五日,城中将不攻自乱。

    这正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绝妙策略。

    如此狠毒的计策,周瑜不用想也知道出自谁的手笔。

    “秦牧,你好狠的手段!”

    “鲁肃鲁肃,你背叛孙策也就罢了,居然还帮着刘备对付我!”

    “卑鄙 ** !”

    “我周瑜真是瞎了眼,竟与你这种人结为挚友!”

    “可恨!实在太可恨了!”

    周瑜气得浑身发抖,不停捶打胸口。

    急怒攻心之下,他只觉天旋地转,直接从马背上栽了下来,当场昏死过去。

    “将军!”

    四周顿时乱作一团。

    ......

    当周瑜再次醒来时,发现自己已躺在床榻上。

    “粮仓!粮仓的火扑灭没有!”

    他猛地从床上弹起,厉声喝问。

    贾华扶着周瑜劝道:"都督保重身体要紧,粮库的火已经灭了。"

    周瑜缓过神来赶忙追问:"抢救出多少粮食?"

    贾华支吾着摇头叹气。

    这声叹息已说明一切。冲天大火将粮库化为灰烬,能抢出多少粮食?

    恐怕颗粒无存了。

    "蒋钦!丁奉!你们这两个叛徒!"周瑜咬牙切齿怒骂,"抓到没有?我要将他们千刀万剐!"

    贾华低声回禀:"都督昏迷时我们已去捉拿。谁知他们早有准备,放完火就趁乱 ** 逃跑,八成是投奔刘备去了。"

    周瑜胸口发闷,几乎又要吐血。

    "贺齐他们是干什么吃的?怎么能让叛徒逃跑?"周瑜强压怒火质问。

    贾华苦着脸解释:"我军兵力不足,柴桑城这么大,城墙哪能处处重兵把守?那两个叛徒找到防守薄弱处,杀散守军突围。等贺将军带兵赶到,他们早已 ** 逃得无影无踪。"

    这番解释让周瑜的怒火无处发泄。毕竟手下只有六千兵马,主力都驻守四面城门。蒋钦丁奉避开城门,专挑防守松懈处突围,确实难以防范。

    "这两个背信弃义的混账,果然和鲁肃是一路货色!"周瑜恨恨道,"日后定要亲手宰了他们!"

    眼下粮尽援绝,除了痛骂泄愤,已是无可奈何。

    "都督,存粮最多只够三天了。"贾华忧心忡忡地补充道。

    军心已乱,粮食只剩三天,守城无望,不如趁早突围!”贾华再次进言,劝周瑜放弃柴桑。

    周瑜拍案而起,怒视贾华:“柴桑乃江东门户,伯符基业岂能轻弃?再有言退者,军法从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贾华不甘示弱,反唇相讥:“都督,事到如今还执迷不悟?粮尽兵溃,拿什么守城?难道要让弟兄们白白送死?”

    周瑜一愣,竟无言以对。饿着肚子的兵卒,谁会拼命守城?

    他颓然坐下,沉默半晌,忽然冷冷开口:“传令——征调全城百姓存粮,一粒不留!”

    贾华大惊:“这……百姓无粮过冬,必定饿殍遍野,民怨沸腾!”

    周瑜目光森然:“饿死百姓,柴桑还是孙家的。”

    "将士们若是断了粮,这柴桑城便要易主!"

    "生死存亡之际,守城才是当务之急,那些虚名不要也罢!"

    "胆敢作乱者,格杀勿论!"

    周瑜眸光锐利如刀,眉宇间尽是破釜沉舟的决绝。

    贾华心头一震。

    看来这位都督是铁了心要背负千古骂名,誓死扞卫柴桑。

    他眼珠微转,仍旧进谏道:

    "即便竭泽而渔,抢来的粮食最多也只够维持二十余日。"

    "倘若主公不能速破刘备,坚守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周瑜长叹一声,冷峻的面容浮现一丝怅然。

    "你以为突围可行?刘备五万大军已将此地围成铁桶,贸然出击无异于自取 ** !"

    "唯有咬牙坚持,等到伯符主力来援,方有一线生机!"

    贾华恍然明悟。

    原来都督之所以行此下策,实因已无路可退。

    "末将这就去办。"

    "唉......"

    贾华不再多言,叹息着告退。

    周瑜强忍伤痛,踉跄行至城头,愤恨的目光投向城外。

    他仿佛看见刘备与秦牧正在营中 ** 言欢,遥望城中烽烟。

    "你们未免得意得太早!"

    "即便拼上满城百姓性命,我也要与你们血战到底!"

    ......

    七日后,刘军大帐。

    "据逃民所述,周瑜在粮仓被焚后,已下令强征民间存粮。"

    "如今百姓枵腹难忍, ** 频发。"

    "周瑜竟下令武力 ** ,短短七日就斩杀百余乱民。"

    城中粮尽,百姓即将饥馑而亡。

    魏延递上最新军报。

    营帐内议论纷纷。

    刘备凝眉叹息:"柴桑乃孙策属地,城中皆为其子民。周瑜贵为吴臣,怎能如此苛待百姓?"

    显然,刘备对周瑜所为极为不满。

    乱世之中,诸侯多行 ** ——曹操血洗徐州,袁术盘剥百姓,孙策攻城时常封锁粮道。周瑜为守柴桑,搜刮民粮致使百姓饿殍遍野,实属意料之中。

    但刘备素来主张仁政,自然难以认同。

    "继续围城,纵得柴桑亦无生民。不如暂解城围,另谋良策?"刘备望向军师秦牧,语带退意。

    "既定战略岂能更改?"秦牧正色道:"主公心怀仁德是好事。但若日后敌军皆以百姓为质,难道每城都要退兵?如此何日能定江东,复汉室?"

    这番诤言令刘备猛然醒悟,惭愧道:"先生教诲如雷贯耳,是备见识短浅了。"说罢起身致谢,继而若有所思。

    “撤围只能暂解一时之急,备以为当速取柴桑,方为上策。”

    秦牧颔首赞许。

    刘备能立即洞悉破城之要,这份远见确实更胜从前。

    “速取柴桑确是良策。”鲁肃先是赞同,随即话锋一转,“可周瑜强征民粮,军心已稳,至少能撑十余日。我等如何在短期内破城?”

    此言一出,刘备眉头又紧锁起来。

    秦牧却从容笑道:“主公无须忧虑,牧已有良策,三日必下柴桑!”

    三日内破城?

    刘备眸光骤亮,面露喜色。

    秦牧原计划是令丁奉、蒋钦焚敌粮草,乱其军心。不料周瑜手段狠辣,竟夺民粮以自固。

    如今敌军粮草尚可支应半月,军心复稳。

    值此困境,秦牧竟仍有破城之策?

    众将相顾,半信半疑。

    刘备却毫无迟疑:“军师有何妙计?”

    众将目光齐聚秦牧。

    “周瑜虽自负,却非愚钝之辈。”秦牧淡然道,“他明知粮草被焚仍死守不退,宁愿搜刮民粮也不冒险突围,只因料定我军围困严密,突围必败。”

    “他别无选择,只能负隅顽抗。”

    “但周瑜也清楚,强征之粮仅能维持半月。届时粮尽,仍是死路一条。”

    刘备目光闪烁,似有所悟。

    秦牧轻抿茶水,缓缓道出谋划:"主公不妨遣使前往柴桑,允诺周瑜若愿撤军,便可全身而退。届时我军将撤除北面围营,备好百艘粮船停泊江岸。周瑜可率部从北门出城,乘船顺江东下投奔孙策。"

    此言一出,众人皆明其意。此计以纵敌为代价,换取柴桑不攻自破,更可保全城中百姓性命。

    刘备颔首称善:"军师妙计!夺取柴桑方为要务,周瑜残部去留无碍大局。"

    鲁肃却进言道:"周郎心高气傲,恐视此计为折辱。"

    秦牧淡然反问:"以城易命与城破被俘,孰轻孰重?依周瑜傲性,必选前者。"

    鲁肃猛然惊醒,神色骤变。

    狼狈不堪地弃守城池。

    成为俘虏,跪伏于刘备面前。

    答案不言自明。

    对周瑜而言,第二种情形无疑更加令他蒙羞万倍!

    "在下虽与公瑾相交多年,却不如军师对其了如指掌,实在惭愧。"

    "确实如此,权衡利弊之后,周瑜必定会选择前者。"

    鲁肃自嘲着向秦牧躬身行礼。

    秦牧这番解惑之策,顿时让刘备眉间忧虑尽消。

    "甚好甚好,就依军师之计。"

    "事不宜迟,我这就派遣使者前往柴桑!"

    ……

    夜色深沉。

    柴桑都督府内。

    周瑜紧蹙眉头,目光死死锁定在那封刘备手书上。

    身旁诸将贾华、贺齐等人暗自欣喜,眼中闪烁着难以压抑的兴奋。

    此前刘备使者入城,不仅带来书信,更亲口许诺:

    只要周公瑾愿放弃柴桑,北门之围即刻解除。

    届时将在城北江岸备妥百艘渔船,供他率领数千残部与孙策会合。

    众将正为粮草将罄而忧心忡忡,唯恐困死孤城。

    值此生死存亡之际,刘备竟送来一线生机。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