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朱高炽在文渊阁设宴,召礼部尚书塞义,还有大理寺、都察院、鸿肺寺的一
些官员陪同。
这些人都是清流领袖,程朱理学的最后支持者,喜气洋洋的入宫,却如丧考她的出
来。
朱瞻基却很高兴,废除八股文科考的最后一个障碍随之消失!
没有想象那么难!
除了几个腐儒反对之外,大家都乐见其成。
甚至厂卫秘报,太学里很多学子都激动狂呼天子英明。
对此朱瞻基很感兴趣,特意带着几个内阁官员出宫体验学潮,让他们都明白,朝廷
最近的改革也是受读书人拥戴。
走在京城的大街上,朱瞻基和杨士奇、杨荣、杨傅、于谦都是便衣打扮。
朱瞻基左右看看,笑着道:”想不到京城里有这么外国人!*
于谦笑道:“自从陛下攻占帖木儿、金帐汗国,西域商人就云集中原,再加上马忠将
军在小亚细亚击败了奥斯曼帝国,打通了西方和东方的丝绸之路,西方各国都派造了
使团商队来我大明贸易,再加上慕名而来的学者,如今滞留京城的外国人已经超过二
十万!”
二十万人!
这在古代可不是什么小数目,要知道京城大明人口才不到两百万,这一下子涌进来
十分之一,对京城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朱瞻基提醒道:“这京城应该扩建了!”
杨士奇听了不禁点头,解释道:”其实民间已经在扩建,很多人已经跑到城外盖房子
东城、南城、西城三个城门外,百姓都沿着城墙盖起了窝棚,臣已让顺天府尹严加
管理,以防酿成骚乱久。
朱瞻基皱眉道:”窝棚不行,这事还要由朝廷来牵头,先将窝棚都拆了,然后按照对
称格局向外延伸。
杨傅身为工部尚书,当仁不让问道:”陛下打算扩建多少?*
朱瞻基停下来道:“先按照三百万人的标准扩建!”
杨士奇走也停下来,笑着提醒道:”人口增加了,江南供给京师的漕粮也要增加。”
杨荣道:”也无需全部由江南供给,玉米、高粱、红薯都能在东北种植,听说新任巡
抚张懋正在带人试种水稻,如果成功了,我大明不但能将东北蛮夷之地变成粮仓,还
能使京师再无缺粮之忧!”
张懋的奏折大家都看过,但杨士奇、杨傅都此不抱希望,他们就算没去过东北也知
道那里是冰天雪地,为什么太宗皇帝要把建文余孽发配奴儿干都司,就是因为那里是
人间地狱,张懋却带着人种水稻,这简直要颠卷常理,雪地草原要是能种水稻,蒙古
人还牧什么马放什么羊!
朱瞻基笑而不语,种植水稻这件事是他亲自吩咐张懋去做的,后世能将东北变成大
粮仓,难道大明就不行吗?
就算没有机械,弄不成大粮仓,但是弄个小粮仓总可以吧!
只要找到合适地方,投入足够人力,东北还是可以种植水稻的。
因为在皇宫外,杨士奇、杨傅、杨荣都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辩论。
半个时辰后,朱瞻基一行人就到了太学,也就是国子监。
自从朝廷在对面建立了大学,国子监就变成了开放学府,两大学府的辩论赛都是在
国子监举行,很多朝廷官员、王公贵族,甚至贩夫走卒都会来这看热闹。
于谦先进去打探一圈,回头禀报道:“陛下!国子监里面正举行一场辩论赛!大学一
方派出对手是原帖木儿太子兀鲁伯!”
朱瞻基记得这个人,因为他的妹妹侍寝,自己并没有为难这个兀鲁伯,没想到竞然
在大明混得风生水起,都组成学术流派,还敢挑战大明国子监!
杨荣好奇道:“他的对手是哪位大儒?”
于谦鄙夷道:“江南谢膺!”
杨士奇、杨荣、杨傅也露出不屑表情,皆因这个谢膺是商人捧出来的儒学支派领袖
虽为大儒,却为商人说话,出几本铜臭之书,竞也收了不少弟子,以孔子七十二学
徒端木赐自居,实在有辱斯文,以前遇到这样的斯文败类,直接就下狱了,如今皇帝
实行海纳百川之策,对任何学问都不予治罪,以致这些铜臭之学大行其道。
朱瞻基笑道:4-他们都是一丘之貉,辩论什么?”
于谦淡淡道:“都是哗众取宠,自吹自擂,想通过辩论来宣传自己的想法,为真正学
者所不齿。
朱瞻基对此不置可否,新政想要进行的彻底,除了在经济、政治上进行革新外,还
要革新文学,不能再让儒学一家独大,古代不是有百家争鸣,大明一样可以有,只要
不是白莲教那种造反思想,都可以来国子监进行辩论,有时候靠一场辩论,就能名扬
天下,这是读书人最好的成名机会。
今天来太学,朱瞻基除了见识新潮外,也有召见那些新流派(得王赵)的大儒领袖的
计划,大家集思广益商讨出一个取代程朱理学的科考方案队。
朱瞻基开口问道:“朕要见的人都到了?”
于谦道:“国子监祭酒都已经安排妥当。”
“嗯!”
朱瞻基点头,对杨士奇、杨荣、杨傅使了个眼色,有些事情无须他亲自出马,派几
个大臣就能搞定,等到最后,他才会接见这些大儒,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思去编纂四
书五经的新注解,然后以儒家名义发行天下,取代程朱理学成为新的科考依据。
等到时机成熟,朱瞻基还会在科考的内容基础上添加一些务实方面内容,这样选拔
出来的官员才能做实事。
“于谦,你跟朕来!”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