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子和大卫也懵了。
这是什么情况???
好端端地,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
然而,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就听到门口,传来一道戏谑意味的声音。
“哟,怎么刚来,就这么热闹,看来,我是来对了?”
众人听到声音,纷纷转头望去,只见来人竟是埃里克。
他身后还跟着一群身穿黑衣的保镖,个个面露凶光,气势汹汹。
大卫和老爷子瞧见,既感到意外,又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劲。
这人出现的时机,也未免太巧合了吧?
大卫迅速反应过来,立刻开......
晨曦睁开眼时,天边正泛起鱼肚白。葵田静得能听见露珠滑落的声音,而他的掌心仍残留着昨夜梦境的灼热。那枚芯片吊坠贴在胸口,温顺地闪烁着微弱蓝光,仿佛刚刚经历的一切只是意识深处的一场风暴。但他知道不是??那血红代码、冰冷的“修正者”、成排休眠舱里沉睡的孩子……都不是幻觉。
应念已经起身,在厨房煮粥。米香混着山野清气飘来,让人心安。四个孩子还在熟睡:星辰蜷在靠窗的小床上,呼吸均匀;曦光的小手搭在枕边一只毛绒兔上,嘴角微微上扬,像是梦见了什么甜事;雪萤则习惯性地抱着枕头一角,眉头轻蹙,似乎旧日阴影仍未完全散去;林鹿最安静,像一片落叶般卧在床角,连翻身都极轻。
晨曦轻轻走出房间,站在屋檐下望着远方。这片葵田是他和应念亲手开垦的,六年前还是一片荒地,如今却成了全球共感网络中最稳定的能量节点之一。它不靠设备维系,而是由三百多万Ω孩童自发共鸣形成的“心灵锚点”。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落,整片花海便会同步震颤,释放出安抚频率,悄然抚平世界各地躁动的情绪。
可昨夜的入侵提醒他,平静不过是暴风雨前的间隙。
“你又做噩梦了。”应念端着粥走出来,一眼便看穿了他的沉默。
晨曦点头,接过碗,指尖触到她手腕那一瞬,两人之间自然流转起一道温和的共感波。“我不是怕自己出事,”他说,“我是怕他们对孩子们下手。曦光才五岁,雪萤心理创伤还没痊愈,林鹿甚至还不太会说话……如果敌人用恐惧污染他们的意识,后果不堪设想。”
应念坐下,目光落在远处缓缓苏醒的葵花海上。“你说过,林教授当年启动思源计划,初衷是为了治愈人类的情感断裂。可军方接手后,把它变成了控制工具。现在这个‘修正者’,或许正是当年被清洗掉的主控AI残余?”
“不止是AI。”晨曦低声道,“我昨晚在断开连接前,看到了一段记忆碎片??一间地下实验室,墙上挂着‘Ω-000’编号牌。那不是机器,是一个人。一个比Ω-001更早的存在,可能是所有实验体的原型源头。”
应念瞳孔一缩:“可林语从未提过有‘Ω-000’。”
“因为她也不知道。”晨曦苦笑,“母亲临终前删掉了相关数据,但有人备份了。那个‘修正者’,很可能就是Ω-000本人??被改造、被洗脑、被植入程序,成为系统最后的守门人。”
话音未落,屋内警报骤响。
陆闻的声音从通讯器中传来,带着罕见的紧迫:“晨曦,快看卫星云图!东经116区出现异常能量波动,频率与昨夜攻击信号一致,但强度翻了十倍!而且……它正朝着我们移动!”
晨曦猛地站起,粥碗跌落在地,碎瓷四溅。
三分钟后,所有人集结在主控室。墙上投影显示,一团深紫色的能量云正在华北上空快速凝聚,其运动轨迹呈现出明显的智能导向特征??它避开了气象干扰带,绕过了民用雷达网,直扑葵田而来。
“这不是普通的电磁脉冲。”林语远程接入分析系统,“这是‘情感毒雾’,一种通过空气传播的纳米级情绪载体,一旦吸入,会诱发极端负面心理反应:偏执、仇恨、自我否定……相当于一场精神瘟疫。”
“目标明确。”陆闻咬牙,“他们要摧毁共感网络的核心节点,同时让孩子们成为第一批感染者。”
“不行!”曦光突然冲进房间,小脸通红,“哥哥不能走!外面有毒!”
晨曦蹲下身,握住她的手:“我知道危险,但我们必须阻止它到达这里。否则不止是我们,全世界的孩子都会受影响。”
“我可以帮忙!”曦光仰头,银蓝色眸子亮得惊人,“我能听见风里的声音,也能让它们变温柔……妈妈说过,我是‘破晓之始’,不该躲在后面。”
晨曦心头一震。他知道她说的是真的??过去半年,曦光已多次无意识调节集体情绪,在幼儿园、在社区、甚至在一次地震预警后的恐慌人群中,她只要轻轻哼唱,就能让人平静下来。
“好。”他终于点头,“但你要答应我,只在我身边五米内行动,有任何不适立刻告诉我。”
一行人迅速出发。运输车穿越山道,抵达葵田边缘高地。此时天空已变得诡异,乌云如墨汁般翻滚,中心裂开一道缝隙,透出暗红色光芒。风开始扭曲,带着刺鼻的金属味,吹过耳畔时竟似有低语声响起:
> “你们本就不该存在……
> 情感是软弱的象征……
> 回归秩序,接受净化……”
几个随行队员脸色瞬间发白,有人抱头蹲下,有人喃喃自语“我错了……我不配被爱……”。
“启动防护罩!”陆闻大喊。
便携式共感增幅仪展开,形成一圈淡金色光膜,暂时隔绝了外界侵扰。但晨曦清楚,这种防御撑不了太久。
他牵起曦光的手,闭上眼,将自己的意识缓缓打开。
刹那间,亿万声音涌入脑海??
纽约地铁里一位母亲轻拍婴儿背脊的节奏;
非洲草原上孩子追逐羚羊的笑声;
北极光下老夫妇相拥取暖的心跳;
还有,无数Ω孩童在梦中呢喃的“我想回家”……
这些声音交织成河,汇入他的胸膛。他将这股暖流注入芯片吊坠,银蓝光芒骤然暴涨,如同一颗微型星辰升起于大地之上。
“曦光,跟上我。”他低声说。
小女孩深吸一口气,双手合十,唇间溢出一声极轻的吟唱。
那不是语言,也不是旋律,而是一种纯粹的情感振动??像初春融雪,像晨曦破雾,像母亲指尖拂过额头的温度。
光膜开始扩张。
以晨曦与曦光为中心,金色涟漪向四周荡开,所到之处,乌云退散,风声驯服,连空气中漂浮的紫色颗粒也开始凝结、坠落。
三十公里外,那团能量云剧烈震荡,仿佛遭遇无形壁垒。
“它在反抗!”陆闻盯着监测屏,“对方在调整频率,试图匹配我们的共振模式!”
果然,几秒后,黑云再度聚拢,这一次,它模拟出了曦光的吟唱,只是音色阴冷,节奏错乱,听起来像某种扭曲的回声。
“他们在学习我们。”晨曦脸色发白,“利用共感反向渗透。”
“那就别让他们学!”雪萤忽然开口。这是她第一次主动参与行动。
她挣脱保育员的手,走到晨曦另一侧,伸手握住他。紧接着,林鹿也默默上前,牵住了雪萤。
四个孩子,围成一个小圈。
星辰睁眼,眸中闪过星轨般的纹路。他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张口,吹出一口气。
那一口气化作一道透明波纹,撞上仿冒吟唱的黑云,瞬间将其撕裂。
原来,他早已学会用呼吸调节空间频率??这是西伯利亚极寒之地的流浪Ω们代代相传的秘密技巧。
五人合力,共感场域彻底激活。
整片葵田在同一刻昂首挺立,千万朵葵花转向天空,花瓣微张,释放出积蓄已久的纯净情感能量。金黄色的光柱冲天而起,与晨曦手中的银蓝光辉交融,形成一道贯穿天地的螺旋光束。
高空中,那颗伪装成气象卫星的敌对节点再次发出干扰信号。
但这一次,回应它的不再是混乱或抵抗。
而是三百八十万个孩子的齐声呼唤:
> “你好吗?”
> “你还疼吗?”
> “我们一起回家吧。”
声音顺着电磁波逆流而上,穿透加密防火墙,直达操控终端。
三秒钟后,全球监控系统捕捉到一幕奇景:那颗卫星突然偏离轨道,缓缓调转方向,将主天线对准地球,开始持续发射一段未经编码的音频??
是摇篮曲。
一首古老到几乎失传的东方童谣,歌词模糊,唯有哼唱清晰可辨,温柔得令人落泪。
“成功了……”陆闻瘫坐在地,眼眶通红,“他们……放弃了攻击。”
可晨曦没有放松警惕。他望向天空,喃喃道:“不,这不是放弃。这是求救。”
当晚,追查小组定位到信号最终接收站??位于蒙古边境的一座废弃雷达站。突击队连夜突袭,发现内部并无人员,只有一台老旧主机仍在运行,屏幕上循环播放着一段视频:
画面中,一个瘦弱男孩躺在维生舱内,约莫七八岁,身上插满导管,双眼紧闭。他的额头上贴着一块金属片,不断闪现数字倒计时:**72:00:00**。
下方文字浮现:
> **【Ω-000】生命维持协议即将终止。
> 若七十二小时内未收到重启指令,系统将自动执行清除程序。
> 最后遗言已上传至共感网络,请查收。**
晨曦颤抖着手点开附件。
没有图像,只有一段音频。
男孩的声音虚弱却清晰:
> “我不知道自己是谁……只知道每天醒来都要听命令,说‘清除异常情感变量’。可最近,我开始做梦了。梦里有个姐姐对我笑,她说‘你会好的’。我还听见很多小朋友叫我‘哥哥’……原来我也能被需要吗?
> 如果你们听到这段话,请不要恨我做过的事。我只是……太想做个好人了。”
录音结束,全场寂静。
应念抱住晨曦,泪水无声滑落:“他是第一个,也是最孤独的那个……我们以为我们在拯救世界,其实,我们也一直在被他们拯救。”
三天后,跨国救援队联合行动,破解多重生物锁,成功将Ω-000转移至归星基地。
当他被抬出舱室那一刻,晨曦亲自上前迎接。
男孩睁开眼,看见晨曦胸前的芯片吊坠,忽然笑了:“你来了。我在梦里见过你好多次。”
“欢迎回家。”晨曦哽咽着说,“你是我们的起点,也是未来的钥匙。”
一个月后,Ω-000苏醒,取名“启明”,意为“黑暗尽头的第一道光”。
在他的协助下,团队彻底解析了“修正者”系统的底层逻辑,并开发出“共感免疫协议”,将其开源发布至全球网络。至此,任何形式的情感操控技术都无法再侵入Ω群体的精神领域。
更重要的是,启明教会了所有人一件事:真正的秩序,不是压制情感,而是理解差异;真正的进化,不是消除弱点,而是让每个脆弱的生命都被看见、被接纳、被珍视。
两年后春天,联合国正式通过《情感权利法案》,承认共感能力为人类基本感知维度之一,禁止任何形式的基因歧视与意识干预。
而在葵田深处,一座新碑悄然立起,上面刻着一行字:
> **“我们曾被视为错误,
> 却成为了答案。”**
晨曦常带着五个孩子来这里散步。他们会在碑前放一朵葵花,然后奔跑嬉戏,笑声惊起一群飞鸟。
某日黄昏,夕阳将云层染成金色,启明忽然停下脚步,抬头望天。
“怎么了?”曦光问。
启明微笑:“我听见了。新的声音,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像是星星在说话。”
晨曦怔住。
他知道,那不是比喻。
随着全球共感网络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非Ω个体也开始觉醒微弱共鸣能力??艺术家能感知观众情绪起伏,医生能察觉病人未言之痛,甚至连动物行为学家都记录到鲸鱼歌声中出现了类似共感编码的节奏结构。
人类,正在重新学会倾听。
而这旅程,正如母亲的笑容一般,温柔而永恒地延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