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元颐的藏品室比之他的书房还要大上许多。
其内古玩摆放也是错落有致。
书画跟书画类放一块,玉石器跟玉石器,杂项跟杂项,陶瓷跟陶瓷。
盛元颐想着自己第一次卖给曹子建的就是瓷器。
第二件的时候,曹子建对于瓷器的分析更是头头是道。
这让他想当然的以为曹子建就只专精于瓷器,所以,来到藏品室后,盛元颐第一时间就领着曹子建来到了那个摆放着各种瓷器的博物架边上,道。
“曹先生,这架子上一共有十六件瓷器,都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你都可以自己上手查看。”
“当然,每个人的审美都不一样,可能我喜欢的,曹先生不喜欢也说不定。”
“不过没关系,这边柜子内还有一些是我没有摆出来的。”
“到时你也可以自行查看。”
“行,我先看看。”曹子建微微颔首,这就将目光落到了博古架上。
十六件瓷器,看着都十分精美。
单单第一眼的感觉,就与众不同。
粗略扫下来,虽然没有汝官哥钧定这些宋瓷,但也都是明清两代不可多得的精品。
就比如曹子建这会正拿在手上的这件斗彩松鼠葡萄纹葫芦瓶。
壶身呈精巧的葫芦形,器物表面绘有一株垂下的葡萄藤。
其扭曲的树干上结满了成熟的葡萄,部分葡萄被宽阔的锯齿状叶子和卷曲的藤蔓遮掩。
整体轮廓以细腻的釉下蓝彩勾勒,并施以鲜艳的红色、黄色、紫红色和绿色珐琅彩。
叶子则以两种绿色呈现,背面绘有一棵小树鼩在草地上啃食一串葡萄。
“?色彩淡雅?,突破传统成化斗彩的单一色彩,形成明丽清逸的风格。”
“青花轮廓线与彩料填充精准对接,已经达到了“色不压线,彩不掩胎”的境界。”
“?胎体薄透?,釉面匀净如霜雪,胎质坚密....”
即便不看底足的落款,单单从这填彩工艺,造型和纹饰等方面,曹子建已经知道了这是哪朝哪代的瓷器了。
毕竟能够在继承成化斗彩技法的基础上,通过工艺创新与艺术突破,形成独特的风格特征斗彩的瓷器,非雍正朝莫属。
当即,曹子建将葫芦瓶翻了个底。
只见底足落有双圈青花楷书六字款:大清雍正年制。
款识书写工整秀丽,凸显皇家风范。
?曹子建没有急着询问这件葫芦纹的价格,而是准备将剩下的十五件一同看完先。
所以将其重新放回到博古架上后,曹子建又拿过另外一件端详了起来。
这是一件黄地青花折枝石榴花果纹盘。
此盘微撇口, 浅弧壁,圈足。
内外黄地青花装饰,盘心绘折枝石榴纹,外壁为缠枝莲纹,构图疏密有致。
石榴花纹样,始见于宣德一朝,其后继而善之,其中数成化、正德为佼佼者。
此盘黄釉丰腴厚润,与青花形成鲜明对比,胎体细洁但厚薄不均,釉色白中闪青灰,底釉呈亮青色。
这是正德青花标志性特征?。
曹子建这就查看起了底部,果然,底书“大明正德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正德,为华国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
即1506年至1521年。
该年号虽然仅有十六年的光阴,但却发生了不少大事。
如王阳明就是在正德三年龙场悟道,完成思想突破?,迈入‘圣人’行列。
还有刘瑾谋反案等等。
而景德镇御窑厂,在正德年间还被朱厚照下令暂停生产了两年。
这就使得,正德瓷当时一共也就烧造了十四年而已。
时间如此短,数量肯定稀缺,更别提能够流传下来的。
虽然现实世界的官方一直没有统计过正德官窑瓷的具体存世量,但从正德官窑瓷每年上拍不足十件的数据来看,其稀罕程度可想而知。
加之正德瓷器刚好处于明代青花瓷的转型期。
这使得正德瓷除了物以稀为贵这一特性以外,还附加了它承前启后的艺术价值。
这1+1就大于二了。
按照曹子建的估计,这件品相完好,口径接近30cm的明正德黄地青花折枝石榴花果纹盘在现实世界,是有机会跻身千万瓷器俱乐部的。
...........
待博古架上的十六件瓷器全部上手看过之后,已经是一炷香之后了。
每件瓷器的查看时间,耗时两分钟都不到。
这鉴赏速度,已经相当迅速了。
“盛公子,不知道这些瓷器什么价格?”曹子建将目光望向了一直在旁等着的盛元颐脸上,问道。
“曹先生,你指的是哪一件?”盛元颐反问道。
“这架子上的十六件。”曹子建答道。
“十六件你全部都相中了?”盛元颐愕然道。
要知道,他这些可不是普通的瓷器,件件都是珍品。
动辄就是数千大洋一件。
一般人都是一件一件购入的,像曹子建这般要全部抡圆的极为少见。
“对。”曹子建点了点头。
得到准确答复的盛元颐忍不住开口道:“曹先生,像买粮一下买一大堆的,我见过不少,但是像你这种买古玩跟买粮一样的买家,我生平还是第一次见。”
“没办法,谁叫盛公子的这些藏品都深得我心呢。”曹子建笑道。
被曹子建这顿夸赞,盛元颐心中也是有些小窃喜,这彩虹屁嘛,谁不喜欢听?
“你给算算,大概要多少钱吧。”
“好。”盛元颐说着,这就从边上拿过一个算盘,开始拨弄了起来。
一边拨弄,他还一边将价格给说了起来:“这件清雍正斗彩松鼠葡萄纹葫芦瓶,六千五百大洋。”
“这件明正德黄地青花折枝石榴花果纹盘,六千大洋。”
“这件雍正金釉碗四千八百大洋。”
“而这件.....”
曹子建默默的听着盛元颐的报价,也没有急着跟对方讨价还价。
随着算盘拨弄结束,盛元颐开口道:“曹先生,这十六件瓷器,合计四万六千大洋。”
“四万六千嘛....”曹子建自语了一句,正准备走个流程,还个价呢。
只是没等他开口,盛元颐的声音已经再次响起。
“曹公子,如果这十六件瓷器你真的全要的话,我可以自砍一刀,不要你四万六千大洋,你给我四万两千就成,怎么样?”
曹子建故作沉吟了半晌,道:“成,盛公子都这么说了,我曹某要是再还价,就显得不够局气了。”
“那你是自己回去取钱,还是让老李帮你去通知人将钱给送过来?”盛元颐问道。
“钱的事先不急。”曹子建摆了摆手。
“不急?”盛元颐不解道。
毕竟这交易都已经谈妥了,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还能干嘛?
“我的意思是,柜子里的那些瓷器还没看呢。”曹子建解释道:“万一我也相中了,就可以一起结算,这样也不用多跑一趟。”
“曹先生,你还要继续入手?”盛元颐讶然道。
“不可以嘛?”曹子建反问道。
“当然可以。”盛元颐忙道:“我还以为你一下入手这么多精品瓷,已经够了。”
“古玩哪有够了的说法。”曹子建笑着摇了摇头:“当然是越多越好了。”
“可需要的钱也同样多。”盛元颐接口道。
“这我知道。”曹子建点头道:“只是今儿我不收了这些古玩,盛公子明儿就要卖给别人。”
一句话,让盛元颐莫名的有些感动。
因为他会错了曹子建的意。
曹子建是真担心这些古玩被别人给买走,从而跟自己失之交臂。
毕竟古玩对于曹子建而言,不仅仅只是价值,还有系统的奖励。
而盛元颐还以为曹子建是不想他明天大费周章的去找买家,所以才这么说的。
这也使得,柜子里的那批瓷器,盛元颐的要价都不是很高。
一共二十件,被曹子建以两万大洋整的价格给全部买走了。
当然,除了盛元颐的要价不高以外,柜子内的瓷器相比起摆在博古架上的,档次也差了一些。
“曹先生,一共六万两千大洋。”盛元颐开口道。
“我还想看看盛公子收藏的那些字画作品。”曹子建伸出手,朝着另一块摆放画卷的区域开口道。
“字画类作品你也懂?”盛元颐愕然道。
要知道,虽然盛元颐家中藏品众多,但是他也就懂如何鉴赏瓷器而已。
书画啥的,只是一点皮毛而已。
毕竟两者在鉴赏难度上,不是一个量级的。
首先,书画鉴赏,除了要结合线条质量、材质特性、作者风格、时代特征及创作背景以外。
不同书画家的笔法差异,如提按、顿挫等都是鉴定真伪的关键依据。
还有,就是书画作品,往往都蕴含了创作者的思想、审美及时代特征。
比如明代沈周、文徵明常用白棉纸,米芾偏好黄色纸,不同材质选择直接影响作品风格。
此外,还有印章、题跋、收藏印等也是鉴别的要素。
加之华国出了这么多书画家,难度可想而知。
相比之下,瓷器的鉴赏线索就简单多了。
一方面,可以分析它的材质,另一方面,瓷器的釉色,花纹以及款识都是鉴赏过程中的重要条件。
“略懂一二而已。”曹子建谦虚道。
听到曹子建说自己真懂,盛元颐也就没有拒绝,点头道:“那你自己过目吧,不过我的这些书画类藏品,大多都是老爷子生前的珍藏,所以价格上,会比瓷器要贵上一些。”
“价格好说,让我先看看都是谁的作品。”曹子建说着,便是拿过书画区域的一件画卷,将其摊开在画案上鉴赏了起来。
这幅画的尺寸并不大,长约35厘米,宽60厘米。
两平尺都不到,在书画类昂藏品中属于小尺幅作品。
但就是这么一幅小尺幅作品,却是让曹子建看得入迷。
原因无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这一幅画的正中位置,有着一枚大大的鉴赏印。
印文:文渊阁宝。
要知道,文渊阁乃是清代宫廷重要的藏书处。
而“文渊阁宝”是专用于《四库全书》典籍的钤印标识。
《四库全书》作为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综合性丛书,因此,钤有“文渊阁宝”的作品,表明该作品曾被收录于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中,或为文渊阁的官方收藏。
这也是变相的对作品内容和价值的官方认可,同时也是传承有序最好的证明。
这是一幅诗书画相结合的作品。
其上的书法部分,笔法精妙?,章法疏密得当?,?气韵生动?。
兼具法度、意趣、神韵“三绝”。
画作部分则是落花数点,或正飘扬于风中,或已落地为泥尘。
紫燕一双,蹁跹相对,中间隔着落花,顾盼交流。
落花与紫燕两种物象,一静一动。
画面其余部分大片留白,给人一种孤寂空灵之感。
如此一幅构思巧妙,思致清远,意境空灵空灵的画作。
在结合其上的款识,以及‘唐寅私印’‘南京解元’两枚钤印。
曹子建已经确定,这就是唐伯虎的水墨花鸟画。
而且还是唐伯虎极为少见的以落花为主题的画作。
虽然唐伯虎写过不计其数的《落花诗》,但与之相对应的《落花诗意图》却极为少见。
所以,价值可见一斑。
就在曹子建看得入迷时,盛元颐却是暗道:“看来曹先生对于书画类作品真的只是略懂。”
“刚刚那些瓷器,他几乎几分钟就看完一件,而这件如此小尺幅的书画作品,他就看了已经十分钟了。”
“那要是大尺幅呢?不得半个小时以上?”
“我这边一共有十三件书画作品,按照这个时间算的话?岂不是要看到明儿早上?”
想到这,盛元颐默默的退出了藏品室。
他打算让李管家给自己搬一张藤椅过来,毕竟站那么久,他可吃不消。
“老李....”
盛元颐的这一声大喊打断了曹子建的鉴赏。
当曹子建朝着声音来源处望去时,双眸为之一亮。
只见盛元颐这会正站在房门口背对着他,朝着楼下喊着。
对方的视线不在自己这边。
说明自己可以动用最快速鉴别这些作品真伪的机会了。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