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00章 八百
    从集安出发,往南走不久,就进入辽宁境内。车在山间盘绕,公路两侧是连绵的山脉,时而露出石坡,时而是深一些的林子。山势不算高,但紧凑,像将人围在其中。

    进了凤城,城市沿着地势展开,不宽,但干净。街道不多,每条都走得明白。路边的树枝已经落叶,只剩光秃的骨架。商铺门头多是老式的字体,颜色不亮,但很踏实。

    我找了一家靠近老城区的旅店,老板是本地人,话不多,递钥匙、领房、说完注意事项就回柜台去了。这样的沉稳,在这里似乎不是性格,是习惯。

    ——

    下午,我去了凤凰山。

    山不算高,但山门到山腰的石阶一直上去,几乎没有松人气的段落。我慢慢走,路边的树枝交错出一层层灰色的轮廓,山体的纹理清晰地露出来。偶尔有一棵松树立在石缝边,根扎得深,形状硬朗。

    走到半山腰时,回头看,凤城市区清楚地摊在山脚下,道路、屋顶、河道都在眼底。没有壮观,也没有渺小,只是那样安静地存在。

    再往上走,能看到寺庙。庙里香火并不旺,但香炉前始终有人。一个中年男人双手合十,低头站着,时间很长。谁也不知道他在求什么,也没有人去问。

    这样的地方,不需要解释。

    ——

    下山后,我沿着城里的大梨树村方向走。那里的路变得更宽更直,沿着坡势逐渐上升。两边是成片的果园,只不过这个季节已没有果子,枝条被修理过,井井有条。

    有农户在院子里剥玉米,玉米粒一粒一粒落进塑料桶,发出干脆的声响。我站在门口看了一会儿,一位大叔抬头看见我,说:

    “出来走走?”

    我点头,他也没问从哪来,指着院子里的小板凳,说:“坐。”

    我坐下,他继续干活。

    我们就这样一边看着玉米,一边说话。

    他说今年收成不算差,就是卖价一般。不过也能过日子。

    他说孩子在丹东上班,一年回来不了几次。

    说着说着,他停了下,笑了一下:

    “年轻的,都往外走。城里亮。”

    我问他:“那您呢?”

    他拍了拍玉米杆:“我就在这。山在这,地在这,人就不乱跑。”

    他说的时候没有执念,也没有感叹,就像说今天要点火做饭一样自然。

    我忽然觉得,这样的生活是必须靠很多年一点点守下来的,不急,也不抛。

    ——

    傍晚回城,城里没什么喧闹。商店门口挂着暖光的灯,人们买菜、多走几步回家。夜色降下来得早,街面安静,车也不多。烟火气不浓,却不缺。

    我走到一家小面馆。店里只做两样面:酸菜白肉面、牛肉面。我点了前者。老板是位六十多岁的女人,面端上来时热气腾得人眼睛一热,酸菜是自家腌的,带着天然的酸味,不刺鼻,白肉切得薄,面条筋道。

    我吃得慢,老板站在锅边,一直看着水蒸汽升腾。小店安静得让人感觉什么也不用说。

    我吃完,对她说:“好吃。”

    她笑了,笑得不夸张:“我们就指这几个老味儿活着。”

    她也没有要夸自己,只是陈述。

    我点头。

    我知道我会记住这碗面。

    不是味道,而是那种不争、不抢、不求别人的安稳。

    ——

    夜里,旅店窗外的路灯照在街面上,光是淡淡的黄,不亮,却够看。远处能听见偶尔的火车声,从城边过去,声音低长,拖着时间似的慢。

    我坐在桌前,把今天写在本子上:

    凤城不大,山近得像可以伸手摸到。

    人话不多,日子简单。

    没有人刻意表现,也没有人急着奔。

    有的东西靠热闹支撑,有的东西靠安静撑着。

    这里是后一种。

    写完,我合上笔。

    明天继续往南。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