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章 军粮才是每一场战争的关键
    任何一场战争,短也好,长也好,粮食是第一位的。一群饭都吃不饱的士兵,在打仗之前可能已经哗变了。所以,小说中那种动辄几个月的战争,完全不考虑粮食问题,好像打多久都可以。这完全不现实。

    你要打仗,不是先造刀剑,也不是先练兵,而是先看你有多少粮食能撑多久。

    战争从来不是光靠武力赢的,拼的是谁能吃得久、运得起、耗得住。

    《管子》早就说了:“兵贵神速,粮贵持久。”

    没粮,你的士兵跑不动,马也瘪了,攻城器械拉不动,连路都走不出去。你就算有三千虎狼之师,三天没饭吃,也只能当逃兵。

    你主角穿越带点压缩饼干就上战场?现实告诉你,兵饼三日,士气全散,主角吃饱了,兵先哗变。

    一兵一日三升粮,万人部队光吃都吃穷你。

    古代军队不是你想象中的“靠气势吃仗”,而是极度依赖口粮配给。

    我们来算笔账:

    每个士兵每日要吃三升米(约2.4斤);

    一万兵,三万升米,七万两千斤;

    再加上马匹草料、随军杂役、工匠……

    每天光粮草消耗就相当于一个中型县城的储备。

    你穿越建个小据点,屯了几百石粮,还敢喊十万军?

    你不如先算算你家仓库几天就空,然后军心涣散、士兵哗变、后勤军官跑路。

    战争从来不是“粮草顺便搞”,而是“粮草搞不定,仗都别打”。

    军粮不等于普通百姓口粮。

    主角经常说“我去买些粮就能打仗”,但问题是:军粮和民粮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民粮可以吃粗的、吃杂的、吃现成的;

    军粮必须:

    经脱壳加工,便于储存;

    烘干压饼,适合携带;

    熟粮或“兵饼”,便于快速烹饪;

    有肉干、豆干、咸菜等搭配,避免士兵营养崩溃;

    最关键的是,军粮必须统一标准、集中管理、分配有序。

    你今天买点稻谷,明天弄点糙米,士兵做不熟、吃坏肚子、体力崩盘、出征三日拉肚子倒地不起,那不是出征,是出丧。

    运输比储备更麻烦,路上就耗掉一半。

    你以为粮食从后方一拉就能送到前线?你太天真了。

    在没有铁路、汽车、马达的古代,运输就是军粮的第一大敌。

    水路最快,但要依河作战;

    陆路最普遍,但效率最低;

    用人扛,每人扛百斤,三天吃完,光回程就饿死;

    用车拉,要修路、驿站、中转补给站;

    更可怕的是,运输中损耗率高得吓人:

    粮食受潮、虫蛀、雨淋、掉包;

    驿站官员贪污;

    山贼劫掠;

    士兵自己偷吃。

    宋代《兵食录》记:“后方出粮千石,前线仅到五百。”

    你以为你有万石军粮,其实前线一线兵只收到一半,另一半在路上“蒸发”了。

    再来看看成本。

    古代战争中,一斤军粮能花掉一斤白银不是虚构,是现实。

    为什么?

    粮价平日每石十钱,战时一石涨至三两;

    军粮要烘、压、烹、配;

    运送一石粮,要养四个人力与两匹马三天;

    各地设中转粮站,养活驿吏、兵夫;

    容器成本:麻袋、布囊、木桶;

    粮库成本:防火、防水、防鼠;

    你一斤米进仓前成本一钱,送到前线变成五钱到一两。你动员十万人出征,一日消耗上百万钱,谁养得起?

    难怪唐朝要对藩镇“就地屯田”,就是因为“调粮不如养兵”。

    粮官、军需系统比将军还重要。

    你以为打仗就是将军喊冲?

    错,大将军后面必须有一个强大的粮官体系。

    历史上的“军需”是一套专门体制:

    朝廷设“转运使”“粮运使”;

    地方设“军需仓”;

    战时开“前线中转库”;

    专设“兵站转粮册”,严格登记调拨;

    粮官掌管粮仓、调度运输、清点损耗,权力极大;

    你小说主角穿越建军,不设军需系统,全靠“忠义老王头”管粮?一旦老王头死了,你军就饿瘫。

    而且粮官容易贪污,“两头吃、一头漏”。宋代就有大批粮官弄虚作假,“空粮”发军,士兵断粮哗变者屡见不鲜。

    征粮靠的是政治压力,不是市场行为。你主角想“买粮打仗”,你买给我看看。粮是死的,人是活的,卖粮的是活人。

    战时“征粮”,靠的是:

    政府强制摊派;

    地主协助配合;

    仓库预留库存;

    民众义捐或被迫配合;

    你一个小势力,没有权威、没有行政力、没有军力,只能用钱买?你买得起也没人敢卖。

    粮食就是战争期的“战略资源”,平民、商人、地主都知道“卖给你就得罪另一边”,只会囤粮等涨价。

    想靠市场搞军粮?人家不配合你,你看你饿死谁。

    历史上,被饿死的军队比被打死的多得多。

    诸葛亮北伐,隋炀帝征高句丽,明末松锦之战,都因粮食中断出现问题。

    战场打得好,不如粮线稳。

    你今天有兵,明天没饭,后天军心散,第五天敌人来,第七天你就写“阵亡通知书”。

    穿越者搞军队不先搞粮道?活不过三章。

    有主角说“打仗就掠地抢粮”,那你搞错了逻辑。

    抢粮,短期看是好办法,长期看就是“自毁生态”:

    地方百姓逃光,无人耕种;

    粮仓被焚烧,来年断收;

    农夫变流寇,反噬自身;

    各地结仇,敌对态势加剧;

    你今天抢了这个镇的粮,明天那镇听说你来了,干脆一把火把粮烧光,叫你饿着打仗。

    所谓“兵贵胜,不贵久”,掠地可撑一时,不可撑三年。没有稳定粮源,就别打持久仗。

    你以为自己是项羽?他也因粮食问题饿死不少楚兵,最后只剩乌江自刎。

    垓下之战粮食问题是导致项羽失败的最主要因素。双方持续二年的对峙,不是韩信有多高明的军事技术,也不是刘邦集团的有几十万士兵,是因为刘邦比项羽的粮食供给相对更稳定。所以,就像明朝李善长第一功臣一样,我觉得西汉建国的第一功臣绝对是萧何,能解决十万以上士兵的军粮问题,他的调度和执政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不过,这里面肯定会有强征百姓的情况,任何朝代我都反感这点。

    你搞军队、打战役、谋攻防、策兵变,归根到底一句话——有没有饭吃?

    军事斗争,本质上是政治斗争和物资动员能力的体现。谁掌握了军粮,谁才能主导战争节奏。

    你没有强大的运输系统、储备系统、分配系统、保障系统,别说打仗,你连军队都养不活。

    古代军队最怕三件事:

    没饭吃;

    没水喝;

    没薪拿。

    而这三样,全靠军粮系统维系。

    所以主角别再“自己背干粮带兵远征”,你顶多走出十里,士兵已经开始劫你粮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