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在苏尔玛的土坯房门口停下时,风澈正蹲在温室旁,手里拿着片刚采摘的“高原抗寒蜜桑”叶片,对着阳光观察叶脉。叶片肥厚,边缘泛着蜜色的光泽,叶脉清晰得像绣在叶面上的银丝,这是守苗爷爷三个月前嫁接成功的新品种,如今已在梯田旁扩种了二十亩,再过一个月就能采摘第一批桑叶喂蚕。
“风澈哥,库斯科的生态旅游公司发来消息,下周要带五十位游客来体验染织,比上次多了一倍。”迭戈把章程递过去,手指在“体验项目”那一页指了指,“他们还问能不能增加‘桑苗认领’项目,游客可以认养一株桑苗,我们帮忙照料,定期给他们发桑苗的照片,这样既能增加收入,又能让游客更关注咱们的桑园。”
风澈接过章程,翻到“桑苗认领”那一页,上面画着简单的流程图:游客挑选桑苗→签订认领协议→支付认领费用→合作社定期养护并反馈。“这个主意好,”他抬头看向温室里的桑苗,“可以把认养的桑苗集中种在‘丝路桑园’区域,每株桑苗旁立个小木牌,写上认领人的名字和认养日期,游客来了能看到自己的桑苗,也能带动其他游客参与。”
正说着,卡米拉抱着个陶瓮从屋里走出来,瓮里装着新熬好的桑汁,是昨天用“高原抗寒蜜桑”的嫩叶煮的,颜色浅黄,带着淡淡的蜜香。“伊莎贝拉阿姨从厄瓜多尔寄来的蜂蜡到了,还有她整理的‘高原植物染图谱’,里面记了十种新的染法,有紫茉莉染浅紫,有野玫瑰染粉红,咱们今天可以试试用紫茉莉染桑丝。”
苏尔玛也跟着走出来,手里拿着块刚织好的小样,是用之前染的暗红桑丝和米白羊驼毛混纺的,上面织着小小的骆马图案,边缘用浅紫的丝线锁了边——那浅紫就是上次用紫茉莉试染的成果,颜色柔和得像晨雾落在草甸上。“劳拉设计师昨天发来了连衣裙的设计稿,裙摆要织满梯田图案,需要大量的浅紫桑丝,咱们得赶紧试染,确保颜色统一。”
吃过早饭,大家就分头忙碌起来。苏尔玛带着村里的女人们去草甸上采紫茉莉,卡米拉和小石头负责煮染液,风澈则去“丝路桑园”区域规划认养桑苗的种植位置,迭戈则留在家里,给报名入社的村民讲解合作社的分红制度。
草甸上的紫茉莉开得正盛,淡紫色的花瓣在晨光中微微颤动,像撒在绿色地毯上的碎紫水晶。苏尔玛蹲下身,小心翼翼地采摘花朵,手指避开花茎上的绒毛:“采紫茉莉要选刚开放的,花瓣含水量高,染出来的颜色更鲜亮;要是采谢了的,颜色会发灰。”女人们也跟着学,竹篮很快就装满了,淡紫的花瓣堆在一起,像团柔软的云。
回到村里,卡米拉已经在染料房生好了柴火,陶锅里倒好了清水。小石头把紫茉莉花瓣倒进锅里,用木棍轻轻搅拌:“伊莎贝拉阿姨说,紫茉莉染液要煮到水变成深紫色,再加入少量的秘鲁树皮汁固色,这样颜色才不会掉色。”卡米拉则在旁边准备桑丝,把之前梳理好的白桑丝分成小束,每束缠在木架上,方便后续染色。
可煮到一半,陶锅的木柄突然断了,滚烫的染液溅出来,洒在小石头的手背上,虽然他及时缩回手,但还是烫红了一片。卡米拉赶紧拉着他去用冷水冲,苏尔玛则找来块浸过冷水的桑皮纸,敷在他的手背上:“咱们克丘亚人以前烫伤了,就用桑皮纸浸冷水敷,效果比药膏还好。”
风澈听到动静也赶了过来,手里拿着个备用的金属锅柄:“我昨天在库斯科的集市上看到这个,想着陶锅的木柄可能不结实,就买了回来,正好用上。”迭戈也跟着跑进来,手里拿着管烫伤膏:“这是上次费尔南多医生留下的,涂在烫伤的地方,好得快。”
小石头敷着桑皮纸,笑着说:“没事,一点都不疼,咱们继续煮染液吧,劳拉设计师还等着要浅紫桑丝呢。”大家看着他坚定的样子,都忍不住笑了,卡米拉重新往锅里加了紫茉莉花瓣,风澈则动手把金属锅柄装在陶锅上,没过多久,染液就煮成了深紫色,散发着淡淡的花香。
试染的时候,苏尔玛特意取了一小束桑丝,放进染液里泡了十分钟,捞出来晾干后,颜色果然是柔和的浅紫,用手搓了搓,一点都不掉色。“成了!”她把染好的桑丝递给卡米拉,“赶紧通知女人们,明天开始大量染浅紫桑丝,争取月底前织好劳拉设计师要的连衣裙裙摆。”
另一边,风澈在“丝路桑园”区域已经规划好了认养位置。他用木桩在桑园里划分出五十个小区域,每个区域种一株桑苗,旁边预留出立木牌的位置。迭戈也带着村民们赶来帮忙,有的挖坑,有的搬运桑苗,有的平整土地,梯田旁的空地上很快就热闹起来。
“风澈哥,咱们要不要在桑园旁边建个小木屋,放些桑蚕文化的资料,游客来了可以参观?”迭戈擦了擦额头的汗,指着桑园旁边的一块空地,“那里地势高,能看到整个桑园和梯田,游客拍照也好看。”
风澈点点头:“这个主意好,小木屋可以叫‘丝路驿站’,里面放些咱们的染织小样、桑苗培育资料,还有乔瓦尼纪录片的海报,让游客了解克丘亚的桑蚕文化。咱们还可以在木屋里卖些桑叶茶和小挂饰,增加合作社的收入。”
正说着,费尔南多的越野车突然停在了田埂旁,他从车上下来,手里拿着个文件夹,脸上带着笑容:“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申请的高原生态保护基金批下来了,有五万索尔,足够咱们扩建桑园和建‘丝路驿站’了!”
大家听到消息都围了过来,苏尔玛接过文件夹,看着上面的批文,眼里满是激动:“真是太好了!有了这笔钱,咱们的桑园能再扩种三十亩,‘丝路驿站’也能尽快建起来,游客来了也有地方休息。”
费尔南多还带来了另一个好消息:“利马的一家高端百货公司想和咱们合作,在他们的门店设立‘克丘亚桑蚕文化专柜’,卖咱们的‘雪山驼丝织’和桑叶茶,每个月能保底销售一百件织锦,这样咱们的产品就能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了。”
迭戈立刻拿出合作社的产品清单,和费尔南多一起讨论专柜的陈列方案:“咱们可以把织锦按图案分类,梯田图案的放在一起,骆马图案的放在一起,再搭配些桑叶茶礼盒,让顾客有更多的选择。”费尔南多则建议在专柜旁放台小型织机,请村里的女人们定期去演示染织过程,吸引更多顾客关注。
接下来的几天,村里更热闹了。扩建桑园的村民们每天天不亮就下地,挖坑、栽苗、浇水,梯田旁的空地上很快就种满了“高原抗寒蜜桑”的幼苗,嫩绿的叶片在风中轻轻晃动,像一片绿色的波浪。建“丝路驿站”的工匠们也带着木材和工具赶来,木屋的框架很快就搭了起来,屋顶盖着红色的瓦片,在绿色的桑园旁格外显眼。
染料房里,女人们每天都在忙着染浅紫桑丝,陶锅里的紫茉莉染液煮了一锅又一锅,染好的桑丝挂在院子里的绳子上,淡紫色的丝线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像一片紫色的云落在院子里。苏尔玛则每天坐在织机前,指导女人们织连衣裙的裙摆,梯田图案的每一条纹路都要织得均匀,每一片田埂都要对齐,她的手指在丝线间穿梭,像在编织一幅精美的画。
可就在裙摆织到一半时,新的问题出现了——羊驼毛不够了。之前预订的羊驼毛原本这周就能送到,可牧民朋友突然发来消息,说因为暴雨,山路被冲断了,羊驼毛要推迟十天才能送过来。迭戈急得直跺脚:“劳拉设计师下个月就要来取连衣裙,要是羊驼毛不够,肯定赶不上工期!”
苏尔玛也皱起了眉头,她走到染织房,看着堆在角落里的羊驼毛,只剩下不到一半,根本不够织裙摆。卡米拉突然想起伊莎贝拉说过,厄瓜多尔的牧民有多余的羊驼毛,可以通过物流运过来:“我给伊莎贝拉阿姨发消息,让她帮忙联系厄瓜多尔的牧民,看看能不能先借一批羊驼毛,等咱们的羊驼毛到了再还。”
伊莎贝拉很快就回了消息,说她已经联系好了厄瓜多尔的牧民,明天就能把羊驼毛通过物流发过来,大概五天就能到。“太好了!”迭戈松了口气,“咱们这五天先把能织的部分织完,等羊驼毛到了,再接着织,肯定能赶在劳拉设计师来之前完成。”
羊驼毛还没到,库斯科的生态旅游公司就带着五十位游客来了。游客们一下车,就被“丝路桑园”里的认养桑苗吸引了,纷纷围在木牌旁,挑选自己喜欢的桑苗。一位来自美国的游客露西,挑选了一株长势旺盛的桑苗,在木牌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和“愿桑苗长青”的祝福:“我要把桑苗的照片发给我的孩子们,让他们知道在遥远的安第斯高原,有一株属于他们的桑苗。”
体验染织的时候,游客们更是热情高涨。有的跟着苏尔玛学织骆马图案,有的跟着卡米拉学染浅紫桑丝,还有的跟着小石头去温室里观察蚕宝宝。露西的女儿莉莉,今年才六岁,手里拿着小梭子,在迭戈的指导下,慢慢织出了一小段浅紫桑丝,她高兴地举起来给妈妈看:“妈妈,你看我织的丝,像不像草甸上的紫茉莉?”
“丝路驿站”虽然还没完全建好,但已经吸引了不少游客。驿站里摆放着苏尔玛的染织小样、守苗爷爷的桑苗培育笔记,还有乔瓦尼纪录片的海报,游客们一边参观,一边品尝桑叶茶,很多人都买了小挂饰当伴手礼。一位来自日本的游客佐藤,买了一块骆马图案的小挂饰,还特意让迭戈帮他拍了张和“桑神树”的合影:“我要把照片和挂饰带回日本,告诉我的朋友们,安第斯高原的桑蚕文化太迷人了。”
五天后,厄瓜多尔的羊驼毛准时送到了。卡米拉和女人们赶紧把羊驼毛梳理干净,和染好的浅紫桑丝混纺在一起,开始织连衣裙的裙摆。苏尔玛则每天都守在织机旁,检查每一条纹路的质量,确保没有瑕疵。迭戈也没闲着,他每天都和劳拉设计师视频,汇报裙摆的织制进度,让她放心。
月底的时候,连衣裙的裙摆终于织好了。浅紫的桑丝织出层层叠叠的梯田,田埂用米白的羊驼毛勾勒,边缘用暗红的丝线锁边,在阳光下看,像安第斯山脉的梯田映着霞光,美得让人移不开眼。苏尔玛把裙摆铺在羊毛毯上,眼里满是自豪:“这是咱们克丘亚人织过的最漂亮的裙摆,劳拉设计师肯定会喜欢。”
劳拉设计师来取裙摆的那天,正好是“安第斯桑蚕合作社”正式成立的日子。合作社的门口挂着红色的横幅,上面写着“山海织就新丝路,桑蚕连接世界情”,村民们都穿着传统服饰,脸上带着笑容。劳拉看到裙摆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她小心翼翼地捧着裙摆,在阳光下看了又看:“太完美了!这比我想象的还要漂亮,下个月的春夏系列发布会,这肯定是最亮眼的单品。”
成立仪式上,费尔南多作为特邀嘉宾,发表了讲话:“‘安第斯桑蚕合作社’的成立,不仅让克丘亚的桑蚕文化得以传承,还搭建了一座连接世界的桥梁。未来,我们会继续扩大桑园,改进染织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安第斯高原的桑蚕文化,让克丘亚的‘雪山驼丝织’走向全球。”
苏尔玛也上台讲了话,她手里拿着那块最早织的骆马图案小样,眼里满是感慨:“以前,我总担心克丘亚的染织技艺会失传,现在看到这么多年轻人加入合作社,看到咱们的产品能走向世界,我终于放心了。我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克丘亚的桑蚕文化会越来越兴旺,咱们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
仪式结束后,大家一起在“丝路桑园”里种下了一株新的“高原抗寒蜜桑”幼苗,作为合作社的“希望之树”。苏尔玛、风澈、迭戈、卡米拉、小石头,还有劳拉设计师和费尔南多,都把手放在幼苗上,共同许下愿望:愿桑苗长青,染织永续,跨越山海的情谊,像桑丝一样绵长。
傍晚的时候,乔瓦尼的纪录片团队再次来到了村里。他们要拍摄合作社成立的场景,还要采访苏尔玛和迭戈,记录下克丘亚桑蚕文化的新发展。乔瓦尼举着摄像机,拍着“希望之树”,拍着合作社门口的横幅,拍着村民们的笑脸:“我要把这些画面剪进纪录片的续集里,让全世界都看到,安第斯高原的桑蚕文化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夜色降临,村里燃起了篝火,大家围坐在火堆旁,吃着烤藜麦饼,喝着桑汁煮的土豆,手里捧着热乎的桑叶茶。苏尔玛坐在火堆旁,看着年轻人们在月光下跳着传统舞蹈,听着他们谈论未来的规划——有人说要学新的染织技艺,有人说要开网店卖产品,还有人说要去乌蒙山学习养蚕技术。她的心里暖暖的,知道克丘亚的桑蚕文化,终于在这些年轻人的手里,接上了新的丝路。
风澈和费尔南多坐在一旁,讨论着下一步的计划:扩大桑园、改进温室设备、对接更多的品牌商。卡米拉和小石头则坐在田埂上,看着“丝路桑园”里的认养桑苗,小石头拿出画夹,画了一幅“星空下的桑园”,上面有篝火、有舞蹈的人们、有“希望之树”,还有一条桑丝织成的小路,通向远方的雪山。
“你说,以后会不会有更多的人来咱们村里,学染织,种桑苗?”卡米拉轻声问。
小石头点点头,指着画里的桑丝小路:“肯定会的,这条小路会越来越宽,连接起乌蒙山、厄瓜多尔、利马,还有全世界的桑蚕爱好者,咱们的桑蚕文化,会像这星空一样,照亮更多的地方。”
苏尔玛听到他们的对话,笑着走过来,摸了摸他们的头:“会的,只要咱们守住桑苗,守住染织技艺,守住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克丘亚的桑蚕文化,就会永远传承下去,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珠。”
篝火的光芒映在每个人的脸上,也映在“希望之树”的叶片上,叶片上的露珠在火光中闪烁,像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在安第斯高原的夜色中,悄然生根发芽。而那条用桑丝织就的新丝路,也正从这片桑园出发,跨越山海,连接世界,书写着属于克丘亚桑蚕文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