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劳拉设计师的助理发来消息,说春夏系列发布会反响特别好,‘雪山驼丝织’连衣裙被评为‘年度最佳手工单品’,还有三家欧洲品牌想和咱们合作!”卡米拉举着手机跑过来,雨水打湿了她的刘海,却挡不住眼里的兴奋,“他们还说要寄发布会的视频过来,让咱们看看现场的样子!”
苏尔玛接过手机,看着屏幕上的文字,指尖轻轻蹭过照片里丈夫的脸:“要是你外公还在,肯定会特别高兴,他当年总说,克丘亚的染织手艺能走出安第斯。”正说着,风澈撑着伞走进来,手里拿着份文件,是费尔南多刚发来的“高原桑蚕产业升级方案”,上面详细写了要建现代化养蚕室、扩大染料种植基地,还要和乌蒙山合作培育新的桑蚕品种。
“费尔南多说,欧洲品牌想定制一批‘双丝混纺’织锦,用咱们的‘高原蜜丝’和乌蒙山的‘云丝’混纺,既有安第斯的温润,又有东方的柔滑。”风澈指着文件里的样品图,“乌蒙山那边已经寄来了‘云丝’样品,咱们今天就能试试混纺效果。”
苏尔玛眼睛一亮,立刻让卡米拉去取“云丝”样品。没过多久,卡米拉捧着个桑皮纸包回来,里面的“云丝”像初雪般洁白,摸上去比“高原蜜丝”更轻盈,在灯光下泛着淡淡的珠光。“这丝真好,”苏尔玛拿起一缕“云丝”,和“高原蜜丝”捻在一起,“混纺的时候要按1:1的比例,这样才能既有两种丝的优点,又不会互相抢风头。”
可试纺的时候却出了问题——“云丝”太细,和“高原蜜丝”捻在一起时总容易断,织出来的丝线松松垮垮,根本达不到欧洲品牌的要求。迭戈急得直皱眉:“还有一个月就要交样品,要是一直断丝,肯定赶不上工期!”
苏尔玛坐在织机前,反复尝试不同的捻丝力度,手指被丝线勒出了红痕也不在意。风澈看着她专注的样子,突然想起露西娅奶奶说过的“桑汁固丝法”:“乌蒙山那边用桑汁浸泡丝线,能增加丝的韧性,咱们要不要试试?”
卡米拉立刻去煮桑汁,苏尔玛则把“云丝”和“高原蜜丝”分别浸在桑汁里,泡了半个小时后捞出来晾干。再次试纺时,丝线果然不再断了,织出来的“双丝混纺”线又细又韧,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既有“云丝”的轻盈,又有“高原蜜丝”的温润。“成了!”苏尔玛举起丝线,眼里满是笑意,“这样织出来的织锦,肯定能让欧洲品牌满意。”
接下来的日子里,合作社的女人们都忙着捻丝织锦。苏尔玛每天都守在织机旁,指导大家控制捻丝力度,确保每一根丝线都均匀紧实;卡米拉则负责煮桑汁,每天要煮十几锅,桑汁的清香飘满了整个村落;迭戈则忙着和乌蒙山那边对接,定期反馈混纺进度,还请他们寄来了“云丝”的养护手册。
可没过多久,新的麻烦又出现了——连续的秋雨导致温室的湿度超标,刚织好的织锦受潮发潮,边缘还长了些霉点。苏尔玛看着发霉的织锦,心疼得直掉眼泪:“这是女人们熬了好几个通宵织的,要是毁了,怎么给欧洲品牌交代?”
风澈赶紧找来湿度计,测量后发现温室的湿度已经达到85%,远超织锦保存需要的60%。“咱们得赶紧给温室装除湿设备,还要把织锦搬到干燥的地方,用桑皮纸包好,再放些晒干的藜麦秸秆防潮。”风澈一边说,一边联系费尔南多,让他帮忙采购除湿机。
费尔南多第二天就带着除湿机赶来了,还带来了一批干燥的藜麦秸秆。大家分工合作,有的给温室装除湿机,有的把织锦搬到“丝路驿站”的干燥房间,有的用藜麦秸秆铺在织锦下面防潮。经过两天的抢救,大部分织锦都恢复了干燥,只有少数几匹发霉严重的,只能重新织。
“以后咱们要在温室里装湿度报警器,一旦湿度超标就报警,这样就能及时处理,避免再出现受潮的情况。”迭戈看着恢复干燥的织锦,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要把合作社的设备升级得更完善。
就在大家忙着抢救织锦的时候,乔瓦尼的纪录片团队再次来到了村里。这次他们不仅要拍摄“双丝混纺”织锦的制作过程,还要采访欧洲品牌的代表——他们特意从法国赶来,想亲眼看看织锦的生产过程。
法国代表皮埃尔先生一走进染织房,就被满屋子的织锦吸引了。他拿起一匹“双丝混纺”织锦,放在灯光下仔细观察,手指轻轻拂过丝线:“这质感太惊艳了,既有东方丝绸的细腻,又有安第斯羊毛的温暖,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
苏尔玛带着皮埃尔参观了“丝路桑园”和温室,给他讲解了“高原抗寒蜜桑”的培育过程,还有“双丝混纺”的捻丝技巧。皮埃尔听得入了迷,还亲自尝试了织锦:“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精妙的手工技艺,以后我们要长期和你们合作,把‘雪山驼丝织’推向更多欧洲市场。”
乔瓦尼的摄像机一直没停,他拍着皮埃尔和苏尔玛交流的场景,拍着女人们捻丝织锦的画面,还特意拍了“丝路桑园”里的认养桑苗——很多游客寄来了桑苗的照片,有的桑苗已经长到半人高,叶片肥厚,充满了生机。“这些照片要放进纪录片里,让观众看到,克丘亚的桑蚕文化不仅在传承,还在连接着世界各地的人。”乔瓦尼笑着说。
十月底的时候,第一批“双丝混纺”织锦终于完成了。迭戈带着织锦去欧洲参加展会,苏尔玛和卡米拉每天都守在手机旁,等着他的消息。展会第一天,迭戈就发来视频,视频里的展会现场挤满了人,很多品牌商都围着“雪山驼丝织”的展台,有的在询问价格,有的在触摸织锦的质感,还有的当场签下了订单。
“太火爆了!”迭戈的声音里满是激动,“有五家品牌想和咱们长期合作,还有一家英国的百货公司,想在他们的门店设立‘克丘亚桑蚕文化专区’,专门销售咱们的织锦和桑叶茶!”
苏尔玛看着视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她紧紧握着卡米拉的手,眼泪顺着脸颊滑落——这是喜悦的泪水,是看到克丘亚桑蚕文化走向世界的自豪。风澈也笑着说:“咱们的‘丝路’越来越宽了,以后会有更多的人知道安第斯高原的桑蚕文化,知道克丘亚人的手艺。”
为了庆祝展会成功,合作社决定举办一场“丝路桑蚕文化周”,邀请乌蒙山的代表、欧洲品牌商、生态旅游公司的客人,还有村里的村民一起参加。文化周的第一天,“丝路桑园”里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织锦,有“双丝混纺”的,有“雪山驼丝织”的,还有村民们新织的“梯田桑苗图”,在秋风中轻轻晃动,像一片彩色的海洋。
乌蒙山的代表韩轻舞带着露西娅奶奶也来了,她们还带来了乌蒙山的新桑苗品种——“云蜜桑”,这种桑苗耐旱耐涝,还能产出更优质的“云丝”。“咱们可以把‘云蜜桑’和‘高原抗寒蜜桑’嫁接,培育出更适合高原生长的桑苗,既能提高桑叶产量,又能提升丝的质量。”韩轻舞蹲在桑园里,给苏尔玛讲解“云蜜桑”的特点。
露西娅奶奶则和伊莎贝拉一起,在染料房里研究新的染法。她们用乌蒙山的茜草和安第斯的紫茉莉混合,煮出了一种新的颜色——浅红中带着淡紫,像晚霞落在草甸上,给这种颜色取名叫“丝路霞光”。“这种颜色太适合织‘双丝混纺’织锦了,以后可以作为咱们的特色颜色,推向市场。”露西娅奶奶高兴地说。
文化周的最后一天,合作社举办了一场“织锦时装秀”,模特们穿着用“雪山驼丝织”和“双丝混纺”织锦做的衣服,在“丝路桑园”的T台上走秀。有的衣服是劳拉设计师设计的连衣裙,有的是欧洲品牌定制的大衣,还有的是村民们自己设计的传统服饰,每一件都美得让人惊艳。
苏尔玛坐在观众席的最前面,看着T台上的衣服,心里满是感慨。她想起年轻时,自己只能在土坯房里织锦,从来没想过有一天,克丘亚的织锦能变成时装,能在这么多人面前展示。迭戈坐在她旁边,轻声说:“外婆,咱们做到了,您和外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时装秀结束后,大家一起在“丝路驿站”里聚餐。餐桌上摆满了安第斯的传统美食,有烤骆马肉、藜麦饼、桑汁土豆,还有乌蒙山带来的桑葚酒。韩轻舞举起酒杯,笑着说:“愿乌蒙山和安第斯的桑蚕文化永远相连,愿这条跨越山海的丝路,永远绵长。”
苏尔玛也举起酒杯,眼里闪着泪光:“感谢所有帮助过咱们的人,是你们让克丘亚的桑蚕文化得以传承,得以走向世界。未来,咱们要继续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桑蚕文化,让更多的人爱上手工织锦,让这条丝路,连接更多的山海,温暖更多的人。”
夜色渐深,“丝路桑园”里的灯光依旧明亮。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弹着安第斯的传统乐器,唱着克丘亚的古老歌谣。乔瓦尼的摄像机还在工作,他要把这温暖的场景记录下来,放进纪录片的最后一章,让全世界都看到,在遥远的安第斯高原,有一群人用桑丝织就了一条跨越山海的丝路,用双手守护着一份珍贵的文化传承。
苏尔玛走到“希望之树”旁,看着这株已经长到两米高的桑苗,叶片在灯光下泛着绿光。她伸出手,轻轻摸着叶片,仿佛看到了未来——桑园越来越大,织锦越来越精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村里,学习染织技艺,克丘亚的桑蚕文化像这株桑苗一样,茁壮成长,永远长青。
风澈和韩轻舞站在一旁,讨论着明年的合作计划——要一起培育新的桑蚕品种,要联合举办“全球桑蚕文化节”,要把“丝路桑蚕”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卡米拉和小石头则坐在田埂上,看着星空,小石头拿出画夹,画了一幅“丝路全景图”,上面有安第斯的雪山、乌蒙山的桑园、欧洲的展会,还有一条用桑丝织成的小路,连接着世界各地,小路两旁开满了紫茉莉和桑葚花。
“你说,这条丝路会一直走下去吗?”卡米拉轻声问。
小石头点点头,指着画里的桑丝小路:“会的,只要咱们一直守护着桑苗,守护着染织技艺,这条丝路就会永远绵长,连接更多的山海,温暖更多的人。”
苏尔玛听到他们的对话,笑着走过来,摸了摸他们的头:“对,只要心中有桑,手中有丝,这条丝路就永远不会断。克丘亚的桑蚕文化,会像这安第斯的雪山一样,永远矗立,永远闪耀。”
篝火的光芒映在每个人的脸上,也映在“希望之树”的叶片上,叶片上的露珠在灯光下闪烁,像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在安第斯高原的夜色中,悄然生根发芽。而那条用桑丝织就的丝路,也正从这片桑园出发,跨越山海,连接世界,书写着属于克丘亚桑蚕文化的永恒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