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章 第8集:阴阳之辩
    第8集:阴阳之辩

    轩辕推开药庐的竹门时,暮色正沿着西山的轮廓漫下来。檐角的铜铃被晚风拂得轻响,像谁在远处轻轻叩问。岐伯正蹲在石灶前翻搅陶罐里的药草,烟气带着苦香漫出来,在他鬓角的白发上凝了层薄露。听见脚步声,他回过头,眼里的光比灶火更暖些。

    “你回来了。”岐伯起身时,竹杖在青石板上顿了两下,“看你眉宇间的风尘,倒比去时沉了些,却也亮了些。”

    轩辕解下肩头的麻布行囊,露出里面裹着的几块崆峒山石——那是他一路摩挲,磨得温润如玉的念想。“先生眼力真好。”他把石头放在案上,声音里带着长途跋涉后的沙哑,却藏不住抑制不住的雀跃,“崆峒三月,如读十年书,只是越读,越觉自己懂得太少。”

    岐伯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欣慰。他往陶壶里添了些松针,架在余烬上煨着,“广成子老先生的教诲,从来不是给人答案,是让人学会问‘为什么’。你且说说,这一路,最让你放不下的问题是什么?”

    轩辕走到药架前,指尖抚过那些熟悉的草木:春日抽芽的柴胡带着清苦,秋日晒干的艾叶藏着温煦,冬日窖藏的地黄透着沉郁。他忽然转过身,目光灼灼:“先生常说,人体如天地。可天地有昼夜寒暑,人体有什么?广成子说‘抱神以静’,可静久了,人会乏力;动多了,人会疲惫。这动静之间,是不是藏着什么规律?”

    松针水沸了,咕嘟的声响里,岐伯倒了两碗,推给轩辕一碗。“你摸摸这碗壁。”他说。

    轩辕伸手一触,温热的感觉从指尖漫上来,带着松脂的清香。“是暖的。”

    “再摸摸那碗。”岐伯指向灶边另一碗冷水。

    指尖贴上瓷面,凉意瞬间沁入,像触到了清晨的露水。“是凉的。”

    “暖与凉,是一对;动与静,是一对;醒与寐,是一对。”岐伯端起自己那碗,水汽模糊了他的眉眼,“古人称这种成对的存在为‘阴阳’。阳者,如日,主动,主热;阴者,如月,主静,主寒。天地如此,人体亦如此。”

    轩辕捧着温热的碗,忽然想起崆峒山顶的日出:初时晨光熹微,山风微凉(阴),随着日头升高,暖意渐盛,草木舒展(阳);到了午后,日头西斜,凉意又悄悄漫回来。他又想起部落里的病人:有的高热不退,烦躁不安(阳盛);有的畏寒蜷缩,手足冰凉(阴盛)。这些画面在脑子里一叠,像蒙昧中劈开了一道光。

    “那……静为阴,动为阳,二者如何调和?”他追问,声音里带了些急切。

    岐伯却没直接回答,而是起身走到药庐角落的水缸边。缸里养着几条鲫鱼,正慢悠悠地摆尾。他伸手搅了搅水,鱼儿受惊,顿时乱窜起来,水花溅了一地。“你看,”他收回手,“水本静(阴),我一动(阳),它就乱了。可若长久不动,水会腐臭;动得太烈,鱼也活不成。”

    轩辕望着渐渐平静的水面,鲫鱼又恢复了悠然的姿态。“先生是说,阴阳如这水与动,缺一不可,过了都不行?”

    “正是。”岐伯颔首,“过静则滞,如死水积淤;过动则耗,如烈火燃柴。人体的阴阳也是这样:阳气不足,人就怕冷、乏力;阴气不足,人就燥热、失眠。所谓健康,不过是阴阳刚好‘和’了。”

    这句话像颗石子投进轩辕的心湖,荡开层层涟漪。他想起自己少年时,随部落迁徙,连日奔波后(阳动太过),夜里总盗汗、口干(阴液耗损);后来在岐伯身边学认草药,久坐案前(阴静太过),便觉得肩颈发僵、精神昏沉(阳气不展)。原来那时的不适,都是阴阳失和的信号。

    “可人体的阴阳,比水缸里的水复杂多了。”轩辕皱起眉,“如何判断是阴多了,还是阳多了?又该怎么调?”

    岐伯从药箱里取出几块竹简,上面是他多年来记下的医案。“你看这个。”他铺开一卷,“去年秋收时,有个年轻猎手,追一只鹿跑了大半日,回来后突然高热、口渴,喝多少水都不解,脉跳得又快又有力。”

    “这是阳太过了吧?”轩辕接过竹简,指尖划过那些古朴的刻字。

    “对。”岐伯又递过另一卷,“也是去年,有个老妪,冬天里贪凉,坐在风口织麻布,后来就畏寒、咳嗽,痰是清稀的,脉摸起来沉而缓。”

    “这该是阴太盛了。”轩辕脱口而出。

    岐伯抚掌:“好!那你说,这两人该怎么治?”

    轩辕沉吟片刻,想起崆峒山的草木:向阳坡的草药多带温热(助阳),背阴谷的草木多带寒凉(助阴)。“猎手阳盛,该用清凉的草药,像黄芩、知母那些,浇灭多余的热;老妪阴盛,该用温热的草药,像生姜、桂枝那些,补足不足的阳。”

    “道理是对的,可还不够细。”岐伯摇摇头,从陶罐里捻起一片晒干的桑叶,“你看这桑叶,春时采的,带着生发之气(阳中带阴);秋时采的,带着收敛之气(阴中带阳)。人身上的阴阳,也不是铁板一块,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指着窗外的梧桐树:“树叶为阳(在上,舒展),树根为阴(在下,收敛)。可树叶要靠树根提供水分(阴养阳),树根要靠树叶吸收阳光制造养分(阳生阴)。人体也是这样:五脏藏精气为阴,六腑传化物为阳;阴要靠阳推动,阳要靠阴滋养。”

    轩辕听得入了迷,仿佛自己的身体也变成了那棵梧桐树,气血在枝叶与根须间流转。他想起部落里有个妇人,总说心慌、手脚心热(阳浮),却又大便干、口干(阴亏)。以前不知该如何下手,现在想来,是阴不足以涵阳,得既补阴,又稍敛阳。

    “那……疾病的本质,就是阴阳失和?”他试探着问。

    岐伯点头,眼神变得深邃:“有的是阴多了,比如淋雨受寒,阴邪困脾,人就腹痛腹泻;有的是阳多了,比如吃多了辛辣,胃火上炎,人就牙痛口疮;有的是阴少了,比如久病耗损,阴虚火旺,人就潮热盗汗;有的是阳少了,比如年老体衰,阳气不足,人就畏寒肢冷。”

    他取过纸笔,蘸了松烟墨,在麻纸上画了个圆圈,中间画了条S线,一边写“阴”,一边写“阳”。“这叫太极图,阴中有阳眼,阳中有阴眼,就像昼夜交替,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调理阴阳,不能只看一面,要找到那个失衡的点,轻轻推一把,让它自己转起来。”

    轩辕看着那张图,忽然想起广成子教他的导引术:吸气时,气沉丹田(阴收);呼气时,气达四肢(阳展)。一呼一吸间,阴阳就在流转。他又想起那些因劳作失衡的族人:日出而作(阳动),日落而息(阴静)本是常理,可若为了赶工,彻夜不眠,就是逆天而行,阴阳怎能不乱?

    “先生,”他忽然站起身,眼里闪着光,“我想把这些道理记下来,再结合那些医案,看看能不能找出些规律。比如,哪些症状属阳,哪些属阴;哪些草药能助阳,哪些能滋阴;哪些导引动作能升阳,哪些能潜阴。”

    岐伯望着他,欣慰地笑了。灶里的余烬渐渐暗下去,药庐里的光线也柔了下来。“好啊。”他说,“不过阴阳之道,不是记在纸上就完了的。明天一早,你随我去看看东村的李伯,他这几日总说‘身上沉’,你去摸摸他的脉,看看是阴重了,还是阳弱了。”

    轩辕用力点头,心里像揣了团火。他知道,这只是开始。阴阳这两个字,像两把钥匙,正等着他去打开人体与天地的奥秘之门。窗外的月光爬上案头,照亮了那几块崆峒山石,也照亮了少年眼里无限的憧憬。

    想知道《古人的智慧》中轩辕如何为李伯诊病,能否准确判断阴阳失衡之证,且看下集分解。

    hai